APP下载

新时代高师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精准施策研究

2021-11-12邓军彪钟世华南宁师范大学

长江丛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困难

■邓军彪 钟世华 薛 敏/南宁师范大学

资助育人是高校重要的学生工作内容,它也是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资助育人工作在教育扶贫中发挥出重要功效,需要高校秉承“精准资助”的理念,将学生资助工作推向精准化管理和实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精准扶持,同时融合育人成效,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成长和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一、资助工作和育人功能融合的内在机理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仅仅是解决学生生活方面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实现资助育人目标,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产生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理想信念,以感恩的心回报社会。资助工作与育人功能是一个有机组成的整体,只有使资助工作发挥出应有的育人功能,高校的资助管理工作才能够可持续地发展。

(一)资助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机组成

目前,地方高校均建立了完善的资助体系(“奖助贷补减”和“绿色通道”),从一定意义上讲,使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然而如何才能做到“经济上帮学生、精神上鼓舞学生、能力上也能锻炼学生”融为一体,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效,构筑发挥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资助工作是物质与精神帮扶的统一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第一方面要满足学生上得起学的需求,进行经济资助;第二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帮助他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大学生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在资助过程中,要平等对待每一位经济困难学生,消除外界物质障碍对学业的影响。同时使经济困难、精神贫困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实现资助效果公平。

(三)资助工作是增强贫困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路径

高校开展资助工作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一定要与育人工作相结合。一定要认识到,资助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在开展资助工作中,往往给予受助学生物质上的支持,缺忽略了精神关怀。因此,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在给予经济资助的同时,也要给予更多的精神关爱,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高师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精准化管理困境

(一)资助育人工作的精准化管理意蕴

“精准资助”理念的提出给新形势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指明了新方向,赋予了新内涵,提出了新要求。所谓精准化,就是资助育人工作要做到精细、准确。具体而言,就是在以下几个方面要做到精准化:

一是资助对象的精准化识别。精准化识别资助对象,这是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基础,也是检验资助工作有无成效的重要环节。精准化认定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能够有效防范资助工作的漏洞与弊端,确实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管理能力和实效,真正将资助工作做好、做细、做出成效。

二是资助需求的精准化落实。对于受助的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单位和工作人员要通过不同渠道、方式去了解其真实需求,真正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以及身心问题等,把高校的资助工作真正落实在细节之处。

三是资助管理的精准化施策。资助管理工作有成效,与管理者的精准化施策紧密关联。如资助手段、内容及政策等方面,都需要因校因时因人来制订或更新;资助效果如何,还需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评估,等等。资助管理过程的精准化,可以让高校的资助工作实现持续良性的运转。

(二)高师院校精准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困境

当前,高师院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精准资助”的有效落实,仍缺乏有效的抓手。高师院校精准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方面,还有很多瓶颈问题需要突破。

一是资助细节的精准认定有困难。目前,高校在认定资助对象方面仍不够精细,如审核学生的材料方面,主要看学生提供的家庭经济调查表和学生贫困证明,但这些材料要么是学生主观填报,要么是基层提供的粗陋信息,高校获得的信息可能会和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导致资助细节方面无法做到精准化保障。

二是资助对象的精准帮扶有疏漏。由于一些高校在资助政策方面缺乏精细化的措施,导致一些管理漏洞的出现。如学生只要能提供贫困证明就能获得资助,导致一些并不困难的学生也混水摸鱼挤进贫困生队伍,占用了助学金的有效资助。而某些贫困生可能碍于面子又不愿申请助学金,导致学生因经济原因而影响学业。这些管理漏洞如果不能有效弥补,资助工作就无法做到应助尽助。

三是资助育人的精准施策有难度。当前高校都比较重视贫困学生的物质资助,但育人工作方面却容易忽视。如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贫困生需要承受更多的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这就容易导致其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如性格孤僻、不合群,排斥集体生活和社群活动。再如贫困生的诚信问题,一些学生为获得补助而提供假证明,还有学生毕业后无故拖欠贷款等。

三、高师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精准施策的建议

高师院校旨在为当地基础教育工作培养一批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工作者。因此,在资助育人工作时,必须要将物质需求转变为精神需求,通过关注受助学生的身心发展,引导他们有更高的人生价值追求。高校要依托资助体系,进一步将助困与励志,资助和育人相结合,保证每一位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同时也促进贫困生全面健康成长。坚持做到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荣誉感,树立高度的责任感。

(一)助困与励志相结合,引导贫困生树立远大理想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经济困难,思想、心理、能力、精神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高师院校教育工作者在扶贫过程中,也要扶志,在物质资助的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来实现脱贫。

为更好地发挥奖学金的激励作用,高校可以充分挖掘受资助的优秀学生典型事迹,用身边的先进典型来影响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励志成才。此外,还可借助新媒体,打造易于学生接受的信息化平台,将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传递给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二)助人与树人相结合,提升贫困生的思想品质

鲁迅先生曾说过,诚信是为人之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也提倡要讲诚信。在市场经济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诚信已经成为了用人单位衡量应聘者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在资助工作开展中,银行要协助高校开展诚信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尤其是在贷款资格认定中不能投机取巧、欺骗造价行为的发生。更不能为了获取奖学金,伪造学分;为了获取助学金,进行贫困生证明造假等。高校要引导学生讲诚信守诚信,高校不仅要开展全员性的诚信教育,也要面向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开展诚信教育,让大学生意识到违约还款的严重性。

高师院校要加强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引导受助大学生有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要不忘回报政府和社会的帮助,要勇于承担国家建设的责任,激发大学生好好学习,培养爱国情怀。比如可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线上线下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贫困生摒弃依赖心理和自卑观念,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诚实守信、感恩奉献的良好品质。

(三)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增强贫困生职业实践能力

资助育人工作要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高师院校要研究学生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推出系列优质资源,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可以选择的下拉菜单。针对大一、大二年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开展普适性的能力提升工程,通过邀请校内外名师或企事业家到高校做讲座,开展“礼仪、演讲、办公软件使用、公文写作、英语口语、职业能力提升”等模块的训练,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面向大三、大四年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求职能力提升工程”,提高毕业生在求职礼仪、面试技巧以及实操能力。

(四)纾困与心理疏导相结合,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些受资助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显得与他人的关系较为平淡,他们容易在自我能力方面低估自己,害怕被别人看不起,因而,常常会有自卑、焦虑等情绪的存在。高校必须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在资助过程中加强心理疏导,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通过采取谈心谈话、团体辅导等形式,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良好品质,增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

资助育人实际上是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受助问题,引导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高师院校只有将育人贯穿于资助工作的始终,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变化,真正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效果,最终实现师范生的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困难
Challenges Build the Team困难中遇见团队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选择困难症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