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社交的特征及引导策略研究
2021-11-12吴翠翠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吴翠翠/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迎来全新的时代,即互联网信息社会。在互联网信息社会,网络社交成为大众较为中意的社交方法,如网络社交在大学就备受学生的喜爱。大学生群体是最具活力、最有朝气的群体,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鲜的事物具有较好的接受能力。应用网络社交,学生善于利用网络社交获取并传播各类信息,在信息交流期间,找到和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人,提高自身人际交往能力,也促进自身的个性化发展。由此可见,可在确保学生网络社交行为规范化基础上,高校大学生开展网络社交活动。
一、网络社交定义
网络社交定义为,人与人之间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传播、信息接收的人际交往过程,是一种关系的网络化表现。当下较为常见的网络化社交平台包括Tag、Blog等。网络社交把虚拟技术作为基础,人与人之间利用间接的交往方式沟通和交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各个区域、不同时间段,人们都可以开展网络社交。网络社交较为自由,且具有创新性,因此,在应用新型社交工具以及平台时,要辩证的看待和应用新鲜事物,把法律标准作为约束,注重和人隐私的保护,这样才能发挥网络社交的积极影响。
尤其是当下高校的大学生群体,其对新鲜事物较为好奇,与传统社交方式相比,其喜欢应用网络社交软件进行社交,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尽管网络社交方便学生的人际交往,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于学生更加高效地开展网络社交活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网络社交专用也存在相应风险,学生必须树立安全理念,做好个人信息保护。
二、大学生网络社交的特征
(一)信息接收量大,可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互联网信息社会高速发展,各互联网企业研发出各类社交APP软件,包括微信、QQ、抖音等,不同形式APP为学生提供更多数据信息,学生信息接收量较大,利于学生在各类APP中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此外,在各个互联网交往平台上,学生通过发表信息、点赞以及转发和评论等行为,加快信息的传播,学生可以通过信息的传播、交流,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网络社交可以实现个体对个体以及一对一、多对一的人际交往目标,利于学生和学生之间更好的互动、网络社交突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在学校求学的同时,和不同职业、社会经验的人进行沟通与交流,利于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认识更多优秀的朋友。
(二)进行兴趣爱好的交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从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历史进展来说,互联网进一步促进人类活动的知识化、技术、以及科学化,改变了人们的价值体系。网络社交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包括综合类型、文化消费类型、物质消费类型、娱乐交友类型等。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选择满足自身需求的社交平台,交流知识或者探讨感兴趣的领域、话题。学生在各类社交平台中,找到满足自身需求、符合自己兴趣点的圈子,与他人讨论,利于学生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
此外,网络社交具有自由性、创新性特征,满足大学生求新的心理。因此,学生更愿意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学习、查询就业知识等,利于学生朝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大学生网络社交引导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确保网络社交规范性
为了发挥网络社交的积极影响,需要相关部门制定完善的网络社交法律标准,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网络社交中通过法律标准约束网络社交不合理行为。总的来说,在网络社交中,各网络平台上的信息数据较为繁杂,VR技术和现实的信息交织,容易导致各类不良的信息以及行为在网络中横行,增加网络社交风险。此形势下,若是缺失法律制度进行约束和管控,定会出现社交风险。因此,相关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对网络社交实施规范化管理,利用制度约束不良社交行为。
例如,对智能终端实施登记管理,要求网络社交平台开展实名制管理,过滤并筛选各类信息和数据。此外,政府部门也要对有不法行为(如,传播不良信息)、从事不法活动的主体给予惩罚,要求大学生依据明确的法律制度,规范行为,这样才能切实做到有法律标准可以依据,保护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安全性。
(二)合理化应用网络社交,避免出现网络社交依赖
目前,大学生心理疾病中,学生不良心理以及行为之一就是手机依赖过于严重,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学业带来不良影响。从根本上来说,手机以及智能终端作为科学技术的产物对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意义重大,但是需要意识到的是,物极必反,只有辩证的应用,才能发挥其积极影响。所以,大学生必须改变以往行为和理念,合理的应用网络社交平台、终端APP等,这样才能发挥网络社交优势,获取满足自身需求的信息,保证社交质量。
为了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应用社交网络社交,校方应在入职前就做好引导教学工作,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以及校园生活,减轻学生对手机依赖,吸引学生的关注。此外,教师应依据高校教学要求,制定疏导教学策略,可结合本学校特点,创建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环境,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与同学以及教师交往、交流,而不是在虚拟网络世界中沉沦。
例如,针对学生就业来说,学生若是在课堂上或者学校组织实践活动中,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学生社交效果将更加显著,利于学生之间交流社会经验,完善不足,更好的就业和发展自身。
(三)提升保护意识,避免个人信息被泄露
学生在网络社交期间,必须提升自身的保护意识,避免个人的信息被泄露。为了提升学生的个人保护意识,学校方应尝试利用不同形式,引导大学生明辨真假、明辨是非,有效辨别网络社交中真伪混杂的信息,这样学生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学生才能获取对自身就业以及生活有应用价值的数据信息,自觉的摒弃那些不良信息、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利于大学生更加正确的应用网络开展社交活动,发挥网络社交的积极影响。
此外,在网络社交中,学生也要时刻的保持自我警惕性,不要随意泄露自身的隐私,也不要与那些身份不详的人见面,提升自身保护意识以及能力。这样才能辨别不法分子的不良行为,以免影响自身的人身安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网络社交具有如下特征,网络社交中学生扮演者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在与其他主体交流和沟通过程中,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此外,在网络社交平台中,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兴趣爱好,选择群组,进行交流,利于学生找到自己兴趣、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了发挥网络社交的最大优势,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告知学生应合理化应用网络社交平台,避免出现网络社交依赖。此外,我国相关部门也要规范网络社交,制定网络社交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避免出现不良社交问题。最后,学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交流期间,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避免个人信息的泄露。做好上述几个方面工作,利于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社交环境,发挥网络社交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