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企业基层应急“135”快速响应机制建设初探
2021-11-12袁纪武
袁纪武,陈 硕
(1.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青岛 266104 2.应急管理部化学品登记中心,山东青岛 266104 3.中国石化安全监管部,北京 100035)
0 引言
石化行业涉及的化学品大多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性,基层初期应急处置不当极易引发火灾、爆炸、中毒窒息等事故,导致事故规模和后果扩大升级。例如:2019年江苏响水“3·21”特大爆炸事故,从事发起火至发生爆炸,3 min多的时间内企业未采取有效灭火和人员撤离等应急措施,最终造成78人死亡的重特大事故;2019年宁波“9·29”重大火灾事故,生产过程中塑料桶静电引发香水原料起火后,现场人员不知如何处置,甚至试图用风将火吹灭,处置不当导致火势蔓延,造成18人死亡;2018年河北张家口“11·28”重大爆燃事故,操作人员对氯乙烯气柜异常工况处置不当,氯乙烯泄漏后,企业应对不及时、不科学,没有相应的应急响应能力,导致氯乙烯遇点火源爆炸,造成24人死亡。国内某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在2008—2019年期间共发生上报事故225起,死亡303人,其中存在初期应急处置不当的事故50起,死亡114人,分别占22.2%和37.6%,50起初期应急处置不当事故中,因泄漏处置不当导致事故后果扩大的事故31起,占比62%,因此建立石化行业事故救早灭小的快速响应机制十分必要。
1 “135”快速响应机制
突发事件快速响应机制的建立是我国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建设内容,其中“135”快速响应机制是近年来我国公安、消防救援等在基层应急处置工作中提炼出来的快速应急响应的良好实践。
“135”快速响应机制在公安、交通、消防中是由各基层应急机构结合自身的业务进行了具体界定,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例如“135”快速响应机制在公安110方面的定义:核心部位1 min处置;人员密集区域3 min处置;其他区域5 min处置。在交通应急处置方面的定义:1 min快速发现并及时响应;3 min调度指挥路面警力快速到达现场;对轻微事故、简单故障做到5 min全力恢复交通,对较大事故全力疏导。在消防救援119方面的定义:1 min响应启动;3 min到场扑救;5 min协同作战。
近年来石化行业部分企业也在基层应急方面引入了“135”快速响应机制,如长庆石化公司2016年建立“1355”初期响应体系,通过专兼职队伍建设、应急配套设施完善、应急演练、管理考核等形式,提升企业应急管理水平。2021年,中国石化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行应急处置‘135’原则,提升基层班组应急响应能力”的要求。
2 石化企业基层应急机制存在的问题
2.1 汇报较多,耽误最佳处置时间[6]
分析近年来多起石化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在事故初期存在请示汇报过多问题,以致错过事故处置关键窗口期的情况。石化企业基层单位原本编制了现场处置方案和应急处置卡,目的是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按照标准步骤进行处置,以便快速处置同时避免遗漏处置措施。但在实际应用时,往往还是逐级请示汇报,影响处置效率。
2.2 初期处置的关键步骤不清
在事故出现的初期对于应急处置的关键措施和步骤不清楚,不能在应急处置卡中将关键步骤进行明确,例如液化石油气球罐发生泄漏时,大多能开展物料快速切断和对临近区域进行警戒和环境监测,但很少关注到泄漏点附近可能存在的点火源,没有进行有效消除或隔离措施,往往导致爆炸事故的发生,2010年兰州“1·7”罐区爆炸事故就是典型教训。
2.3 基层管理人员应急指挥能力不足
基层单位领导、技术人员及班组长多数缺乏应急指挥能力及指挥意识训练,风险研判能力较弱,在异常发生时不会通过现场的报警设施、监控设备等参数变化研判可能的事故风险,应急指挥时习惯派人员去现场确认。在应急处置时,没有按照风险重要程度对应急指令进行排序,或者对班组人员力量不能灵活使用,没有形成应急处置的合力。
2.4 基层岗位人员应急技能不足
部分基层岗位应急技能不足,不能妥善处置工艺波动、设备故障等异常情况;工艺、设备等异常情况识别研判不当,错失第一时间应急处置的有利时机。
3 石化企业基层应急“135”快速响应机制建设
2021年5月8日中国石化发布了《关于推体系夯基础控风险全力筑牢新时期中国石化安全新防线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总经理2号令)。在总经理2号令中对应急处置“135”原则进行了明确:1 min内应急响应,及时采取能量隔离、切断物料等关键操作动作,确保事态不扩大;3 min内退守稳态,由班长研判并下达指令,岗位员工3 min内实施退守稳态操作;5 min内消气防联动,消气防救援力量于5 min内到达现场,与属地单位配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1 基层应急工作相关要求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经营单位一线从业人员应急培训的通知》(安监总厅应急〔2014〕46号)中规定:企业要根据生产实际和工艺流程,全面准确地梳理各岗位危险源,明确各岗位所需共性的和特有的应急知识和操作技能。一线从业人员应急培训基本内容应包括:工作环境危险因素分析;危险源和隐患辨识;本企业、本行业典型事故案例;事故报告流程;事故先期处置基本应急操作;个人防灾避险、自救方法;紧急逃生疏散路线;初级卫生救护知识;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和应急预案演练等10项内容。
石化行业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是多专业、多人员、多力量配合的过程,基层单位员工的基本应急能力是能否快速、科学开展应急救援的基础。基层班组、重点岗位、关键人员应具备以下5种能力:风险辨识能力、紧急避险能力、危害控制能力、初期处置能力、救灾减灾能力。刘细敏等总结基层应急能力,细化为15项基本能力:报警报告、工艺处置、设备处置、警戒隔离、人员疏散、应急监测、应急装备物资使用、消防设施使用、信息传递、指挥权交接、人员急救及防护、污染物处置、应急终止条件确认、新闻舆情控制、应急协作。
3.2 1 min内应急响应
按照“135”原则:1 min内应急响应,及时采取能量隔离、切断物料等关键操作动作,确保事态不扩大。“1 min”的响应主体是突发事件或事故的第一发现人,多为外操、内操或现场施工人员等。关键响应动作是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警、第一时间处置。
a) 第一时间发现。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发现要依靠可靠、快速的第一时间响应的软硬件系统建设和一线员工良好的工作素养。要优先提升装置本质安全,完善各类安全监控实施设备的规范配置,如装置火灾监控声光报警系统、DCS监控系统、可燃气体泄漏监控报警系统、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监控报警系统和电子巡点检系统、厂区工业安全监控多点集中显示系统等硬件安全监控系统。同时还要强化基层标准化管理建设,提升一线员工的工作素养,严格岗位24 h不间断巡检落实,加强装置盲区和边缘岗位的监督管理及考核力度。从软、硬件系统两个层面的建设,以多手段、多层次的有效保障确保岗位员工能第一时间发现突发事件。
b) 第一时间报警。外操或现场操作施工人员发现异常突发事件后,首先应尽快撤离到安全区域,确保自身安全的条件下,通过对讲机等工具第一时间报警,报告突发事件时间、地点部位、事件的基本情况、下一步拟采取的应急行动等。
c) 第一时间处置。主要是指内操、外操在第一时间按照相应的现场处置方案及时采取能量隔离、切断物料等关键操作动作,确保事态不扩大。这里要强调的是现场外操或施工操作人员在应急处置前应研判现场风险,并佩戴适宜的个体防护器材,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相应的应急处置。
3.3 3 min内退守稳态
按照“135”原则:3 min内退守稳态,由班长研判并下达指令,岗位员工3 min内实施退守稳态操作。“3 min”的响应主体是当班班组,强调的是启动基层应急预案,由班长组织对现场安全确认和风险研判后开展人员搜救、事故控制等动作,实施退守稳态操作。
要建立对基层一线“第一响应者”的委托授权机制,赋予生产现场班组长突发事件的直接决策权和指挥权,以根据千变万化的现场情况及时灵活地作出决策,确保装置退守稳态操作。同时,保障其在遇到险情或事故征兆时能立即下达停产撤人命令,组织涉险区域人员及时、有序撤离到安全地点,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
不同的工艺和装置其稳态操作差异较大,目前量化应急退守稳态的条件并没有一定之规,建议各基层在应急退守稳态条件的确认上,要结合现场工艺现状,收集归纳相关专家意见和事故经验教训,在确保人身安全情况的条件下将装置退守到稳定状态。高风险装置发生泄漏时以下6种情况,原则上严禁人员进入泄漏现场进行抢险处置,班长应安排班组人员按照应急处置方案在外围对泄漏系统进行泄压、工艺隔离等处理,当泄漏区域有加热炉、高温设备等可能点火源时,应采取紧急停炉或水幕隔离等措施消除点火源。
a) 易燃易爆危化品发生泄漏,该区域固定式可燃气体报警器发生报警,且现场或通过视频监控观察到烟雾状弥漫,无法判断泄漏点时,应对该单元或系统采取紧急停工措施。
b) 生产或储存易燃易爆危化品的单体静设备发生泄漏,该区域固定式可燃气体报警器发生报警,且现场或通过视频监控观察到泄漏半径≥15 m,应对该单元或系统采取紧急停工措施。
c) 易燃易爆危化品在室外发生半径≥15 m范围的泄漏,或者发现泄漏区域2台固定式可燃气体报警器同时报警,且2报警值均超过50%,并有上升趋势,应对该单元或系统采取紧急停工措施。
d) 易燃易爆危化品在室内发生半径≥7 m范围的泄漏,或者发现泄漏区域2台固定式可燃气体报警器同时报警,且2报警值均超过50%,并有上升趋势,应对该单元或系统采取紧急停工措施。
e) 硫化氢发生半径≥7 m范围的泄漏,或发现泄漏区域2台固定式HS报警器同时报警,且报警值均超过50 mg/m并有上升趋势,应对该单元或系统采取紧急停工措施。
f) 基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并经专业部门、厂主管领导审核通过的其他应急退守条件。
3.4 5 min内消气防联动
按照“135”原则:5 min内消气防联动,消气防救援力量于5 min内到达现场,与属地单位配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5 min”的响应主体是企业专职队伍以及邻近装置的义务应急队,在事故超出基层单位应急能力时,由他们协助处置。
石化企业依法建立的专职消防队,作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被列入国家综合性常备应急骨干力量,是企业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和主力攻坚队伍。按照《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等要求,应加强日常值班备勤和体技能训练,定期与基层装置开展应急演练,确保满足5 min到场要求。
此外,考虑到炼化企业生产车间用工总量受限,事故发生后本车间当班人员主要忙于关阀断料等工艺操作,当事故影响范围较大时,需要邻近装置人员协助实施外围警戒、人员救护、灭火等工作。炼化企业应通过加强基层单位义务应急队建设,满足联防增援需求。
油田板块和销售板块的基层单位由于点多面广的特点,基层站场、加油站等实现5 min的消气防联动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要吸收“135”快速响应机制的理念,强化5 min内开展企地联动,要结合自己的生产和周边环境特点,制定5 min内的具体企地联动措施,尤其是要从人员疏散、环境保护等角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联动措施。
4 结论
基层班组作为石化企业生产装置最基本的操作单元,从风险研判、险情确认、初期处置、到信息传递,是避免突发事件发生、控制次生事故的第一应急力量。石化企业应始终牢固树立“救早灭小”的岗位应急及初期控制理念,贯彻落实“135”原则的快速响应机制,从公司生产运行实际出发,以基层应急处置方案、岗位应急卡的编制为抓手,强化岗位应急反应和初期处置演练,突出“现场1 min、当班3 min、联动5 min”应急能力的反复演练,不断提升基层应急响应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