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失落的非遗明珠
——豫东琴书
2021-11-12陈悦
陈 悦
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豫东琴书是豫东地区乃至全世界的文化瑰宝,承载着豫东地区的风土人情,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琴书经漫长的历史变迁逐渐发展成熟,后又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开始没落。琴书包含着人民大众的心血,是无数人的智慧结晶,也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瑰宝。
一、豫东地区的地理背景
1.地理环境。豫东琴书是一种流传于河南省东部的戏曲剧种,被誉为“非遗明珠”,是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豫东琴书发源于商丘,商丘位于交通要塞,且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发展精神文化提供了土壤,人民闲暇之余开始寻找精神娱乐,各种曲艺悄然兴起,其中就包括豫东琴书。
2.历史文化背景。商丘作为历史名城,被称为“华商之源”,有着燧皇陵、木兰祠等名胜古迹,历史气息浓厚,各种戏曲剧种在这里发展成熟。
二、豫东琴书的起源与发展
1.豫东琴书的起源。豫东地区条件的优越,促进了琴书的产生与发展,但琴书究竟产生于什么时候,暂未发现明确记载。琴书在成型之初有很多叫法,如“清音”“曲子调”等,后在1962年才有了正式的名字-豫东琴书。
关于豫东琴书的起源,主流的有以下三个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豫东琴书是周代宫廷音乐的遗存,周朝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加之并没有文献资料有记载,故这种说法是不太现实的。
第二种说法认为,豫东琴书是山东南路琴书的分支,据《商丘文化志》记载,上世纪二十年代,山东琴书艺人到豫东地区演唱,后琴书逐渐成为当地人民喜爱的剧种。
第三种说法认为,豫东琴书是本土曲艺,豫东地区曲艺众多,琴书吸收众多曲艺的特点加以糅合,博采众长,又融合当地风土人情,形成独特的豫东琴书。
2.豫东琴书的历史发展。豫东琴书刚成型时,多为贵族演唱,常被达官贵人邀请到家中表演,是上流社会的专属,极少在民间演奏,新中国成立之后才进入大众的视野,学习表演者逐渐增多,后发展成仅次于河南坠子的第二大曲种。
三、豫东琴书的艺术特点
豫东琴书在表演人数、演唱方法、唱腔种类等方面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
豫东琴书演唱时所需人数通常在十人以内,表演者分别担任其中的角色,边奏边唱,以敲击扬琴者为主,除扬琴外,伴奏乐器还有坠胡和三弦等,可依据演唱的曲目进行调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豫东琴书前期的演唱方法为坐唱,演唱时不可有表演之外的其他动作。新中国成立后,琴书不再是达官贵人们的“专利”,由上层社会走入民间,人民大众为其增添了新的内容,表演形式也不再拘泥于坐着,使表演效果有了极大的提升。
豫东琴书与戏曲、大鼓等有较大的区别,从伴奏乐器上讲,豫东琴书要求“琴人合一”,而戏曲却是“唱奏分离”。从表演人数上来说,琴书需四到六人,而大鼓通常只有一人。
豫东琴书的唱腔种类众多,原有七十二曲牌之说,后在实际演唱中,有些曲调拗口难以演唱,后被逐渐废弃。
四、豫东琴书的面临现状及原因
1.面临现状。首先,人才缺乏。琴书面临着后继无人、失传的危险。其次,市场较小。琴书的经济效益不大,没有专门的市场。再者,受众面小。琴书的知名度不足,大众关注度低。
2.存在原因。第一种原因是琴书对演奏者的要求较高,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很多人无法沉下心来钻研技巧,再者学习曲艺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极少有戏曲爱好者可以坚持学习。第二种原因是社会高度发展,民间艺人演出的报酬常不足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无暇顾及琴书。手机的普及丰富了人民大众的生活,只需一台手机,就能“思接千里,视通万载”,相比之下,琴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第三种原因是宣传力度不足,曲艺一般只在当地有着知名度,具有明显的地域局限。宣传力度不够,曲艺很难在各种娱乐方式中脱颖而出。
五、解决豫东琴书面临问题的方法
1.学校开设戏曲课,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把戏曲课设为选修课,鼓励学生参加,让学生有平台和途径了解民间曲艺;请民间艺术家进学校演奏,让学生领略豫东琴书的魅力;开展戏曲文化日,提升当代年轻人对民间曲艺的兴趣。
2.政府提供支持。政府进行走访,了解琴书面临的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经济支持和政策扶持,对琴书艺人进行补贴;开展宣传工作,让琴书走入千家万户;开拓市场,为琴书的表演创造平台;举行文化交流活动,邀请不同流派的曲艺进行文化交流,为琴书吸收与融合其他曲艺的优点提供条件,激发琴书活力,更好的促进琴书的发展;开展社区活动,让戏曲走进百姓家。
3.发掘豫东琴书的经济价值。政府应发掘豫东琴书所蕴含的经济价值,让琴书文化渗透到各个方面,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合理利用资源,挖掘经济效益,激发豫东琴书的发展活力;调动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