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像时代”文学研究新走向
——2020年“语言与图像”全国文艺理论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1-11-12杨海波徐克瑜

文艺理论研究 2021年6期

杨海波 徐克瑜

2020年10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主办、陇东学院承办的“语言与图像”全国文艺理论学术研讨会在甘肃庆阳召开。来自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云南大学、陇东学院等30多所院校、科研机构的近50名专家参加会议。这次会议是国内第一次以“语言与图像”为主题举办的高层次学术研讨会。会议开幕式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南开大学刘俐俐教授主持,陇东学院院长辛刚国教授致开幕辞,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朱国华教授讲话。研讨会递交论文40篇,主要围绕三个议题展开。

一、 文学研究迎来“图像转向”

近年来,由于图像艺术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研究边界,文学研究不再局限于文字文本这一传统视域。因此,图像与文学研究成为这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南京大学教授赵宪章从语言艺术与书写艺术的图像关系入手探讨了语言艺术如何成为书法艺术的形成机制。他认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也可以延异为书写的艺术,“语象”“字像”和“书像”串联起两种艺术的图像关系。同一篇文学写本,关注字像还是关注书像,决定了它可能被视为语言艺术还是图像艺术。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傅修延从图像与声音的关系切入,以“敦煌壁画上的奇特音景: 榆林窟第25窟观无量寿经变”为考察对象。他认为: 观无量寿经变上的音景由主调音(说法与响应)、信号音(钟鼓声)与标志音(伎乐禽鸣)等构成;经变用微妙手法表现弥陀说法,引起了种种回响与感应,从而将音声美妙的五种鸣禽按其功能安排在画面的不同位置。他还认为这种“听感视觉”(音景)是以听觉想象加诸视觉来实现的。集美大学教授张克峰从绘画中的东坡形象入手,认为绘画中的东坡服野服、长髯、戴笠、杖藜,这一形象既是文人心目中的东坡形象,也表达了后世对他的怀念与崇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王东从莱辛《拉奥孔》在中国的流播与现代说图问题出发,认为《拉奥孔》和现代“说图”理论的引进,对我国说图问题的现代研究有重要影响。认为早期以钱钟书为代表的研究主要是理解与接受现代“说图”问题,而21世纪以赵宪章为代表的研究则是以现代“说图”意识与方法发现新问题、阐发新观念。此外,青年学者张乃午以“鲁迅影像及视觉表征”、谢雪梅以“现象学视域中的图像文学书写”、张楠以“语与图: 他说与自说”、王宇阔以“文字、图像及图像性的同构隐喻”为题对图像与文学的关系作了研讨。而刘永丽和李徽昭则通过对路遥、铁凝和贾平凹小说文本的具体分析对这一问题进行研讨。

图像与文学研究是否有其丰富的民族学术文化资源,也是这次研讨的重要议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张坤认为刘勰在论文学时潜意识中有一种向图像溯源的倾向,因此《文心雕龙》蕴含着丰富的文图关系理论。西华大学付骁认为“如画”是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传统,批评家用“如画”评点诗句意味,着力强调画意之美,从而淡化了以意义和联系为特征的形态属性。西南交通大学魏刚以“胡应麟诗学中的画论元素”为话题,认为胡应麟诗学不但以画法为作诗之法,而且在具体的诗法论述思维上与画法论述思维具有相似性。中国矿业大学胡叶玮等以“中西诗学对话视域下的钱钟书诗画关系”为题也对这一问题作了研讨。

二、 图像拓展文学叙事空间

图像与文学叙事是这次研讨会的第二个重要主题。南开大学教授刘俐俐以明代文人李昌祺的文言小说《剪灯余话》中的《芙蓉屏记》为个案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诗书画一体与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叙事艺术的关系。她认为诗书画一体进入小说,应以突出小说艺术特性为原则,她得出的结论是: 空间艺术应纳入时间艺术;绘画语言应服从小说语言;诗歌的抒情性和所“记”之物流转题材应相互兼容等。江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倪爱珍从陶瓷图像图与事的叙述类型入手,认为陶瓷图像叙事是关涉一个故事的图像,她将图像叙事中图与事的叙述类型分为三种,梳理出它们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的流变以及对图像叙事传统的影响。湖州师范学院罗小华从图像、文字和历史相结合的角度对李公麟、马远《西园雅集图》的叙事功能与语图关系作了深入考察,希望研究者能够跳脱关注雅集作品真实性问题,而从图像的角度关注与梳理雅集传统的建立、发展和变迁的过程。

“物”叙事也是研讨的重要话题。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唐伟胜认为图像可以作为插图参与叙事,也可以通过展示其物质性参与叙事。前者主要通过再现叙事世界来影响读者的接受,后者则通过走进叙事世界影响叙事的进程。广西师大张高元以陈洪绶高士图像的物叙事为考察对象,她认为与西方物叙事注重物的陌生化不同,中国物叙事关注物的审美、物创设的存在环境、物对人性的塑造。江西师范大学陈茜通过对鲁迅小说的“物”叙事作个案分析,认为鲁迅小说文本中的“物”,既有作为人的行为载体的食物、服饰、日常用品等,也有具有某种生命形式和主体性的象征之物。

此外,青年学者王正中以“叙事思维、张泽兵以叙述结构”、黄灿以“亨利·詹姆斯叙事视点中的‘窗论’”、卢普玲以“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对叙事学人物影响与启示”等为题对叙事理论作了深入研讨。蒋翃遐、赵丹莲、樊茜茜、铁木尔等通过对外国经典小说文本的具体分析研讨了叙事话题。陇东学院杨海波和张晓勇分别对《红楼梦》的叙事时间与雪漠小说的空间化叙事作了研讨,使这一问题研究得以深化。

三、 文学语言形式研究的再深化

文学语言形式也是这次研讨会的主题。专家们围绕语言、形式、结构与文学的关系展开研讨。温州大学教授马大康从“认知符号学新视野”切入对其进行研讨,认为人类符号建模的发生过程存在三个阶段: 行为建模、语言建模、符号建模。其中语言的诞生是关键,语言具有对象化及符号化能力,它不仅将行为建模转化为“行为语言”,并且双方共同构造了其他所有符号。同时,他认为人的世界和文学艺术世界就是由各式各样的符号建构的,最终都可以用“行为语言”与“言语行为”二维张力结构加以解释。黑龙江大学教授韩伟以“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想象的形成路径”为话题,认为在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研究中,一直以来,对显性的“诗象”(内容)关注得较多,却忽视了音乐、格律、节奏、语音等声音形式因素在构象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事实上,“音象”无论在共时还是在历时层面上都扮演着审美意识与诗歌想象之间的中介的角色。陇东学院徐克瑜从古代诗歌语言细读入手,通过对几首耳熟能详的古诗的语言结构分析,强调当前文学研究中语言形式结构分析的重要性。青年学者张春晓以“言文分离与汉字性质”、杨拓以“数字融媒介下的文学新形式的思考”、于子然以“从劫掠语言到解放能指”、张昌红以“宋代颂古诗的句式”等话题对这一问题作了研讨。此外,一些青年学者还围绕其他话题展开了讨论。

会议闭幕式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江西师范大学傅修延教授主持,陇东学院副院长刘万峰教授致闭幕辞,南京大学赵宪章教授对这次研讨会作了精彩总结。赵宪章指出,这次庆阳会议是否昭示了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又开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一意义上,他认为文学与图像研究正在走向实学。这里的“实学”主要有四层含义: 一是文学研究一定要直面现实,而文学理论要立足于为整个文学学术直面现实提供“理论工具”;二是文学研究要深耕本土,要自觉地借鉴现代理论激活传统,要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生成与世界交流的话语通道;三是研究方法要持之有据,在注重逻辑推理的同时还要注重“用事实说话”、用现象展示;四是不间断地反思我们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对不同的研究路数要反复权衡利弊得失、价值意义及轻重大小。

本次研讨会议题是多视角、多维度的,既有扎实的文献考证,又有深入的理论探讨;既有宏观的理论建构,又有细致的个案分析;既有对过往的总结,又有对新领域的拓展。与会者充分运用新视角、新材料、新方法,围绕会议议题展开探讨。老中青三代学者展现出多样的学术路径与研究风格,提出了富有创新性和启发性的观点与意见,显示了语言与图像研究的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