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2021-11-12王海军江西科技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0期

■王海军/江西科技学院

在现如今“三全育人”战略思想深入落实的影响下,高等院校开展学生思政育人工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多维育人的格局,而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校思政网络育人体系的建立,是顺应互联网+时代下教育领域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表现,并且在实现网络应用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优势互补的前提下,开创了一种全新的高校思政教育方式,这对于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整合相应的思政教育资源而言,具备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思政网络育人体系构建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以互联网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带来的挑战分析作为切入点,在全面分析高校思政网络育人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及其中存在问题的前提下,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网络育人体系的相应策略,以便为今后的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提供相应的借鉴和参考。

一、互联网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学生和社会的互动性失衡

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正处于一个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期凸显叠加的特殊社会大环境背景下,而网络作为各类思想文化信息以及社会舆论的汇集和放大器,很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信息进行相应的渲染,从而引发网络中信息乱象合成,真伪难辨的现象。同时网络社会的深入发展也将全新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赋予了青年大学生群体,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对个人原有的财产以及社会中所处阶层的依赖性逐渐得以削弱,再加之高校大学生自身具备着较高水平的综合知识素养和基础储备,使得在网络社会的交流过程中具备着较高的话语权,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由于自身的心智发育尚不成熟以及社会和人生阅历的缺失很容易成为一些社会现状的批判者,这一现象的存在无疑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有效落实和开展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二)大学生自身的认知行为模式出现改变

从当前的社会大环境背景来看,因为与网络大众媒介相对应的社会管理机制体制尚未得到健全,再加之媒介市场化自身带有较为丰厚的利润回报,使得休闲娱乐等信息在网络媒体中所占据的比例快速增加。而在这种网络空间环境下,大学生自身的欲望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膨胀,并且在当前全球化趋势越发显著的影响下,各类思想文化的汇集和碰撞在丰富高校大学生思想文化体系的同时,一些不良的思想也对学生自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这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自身关注的焦点也会因为受到各类因素的干扰而出现不良的转变。除此之外倾向于声响化表达方式的网络空间,很容易从思维层面上对于大学生的思辨能力产生负面的影响,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之下,很容易使得大学生自身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变得过于肤浅,而思想观念层面的肤浅化也使得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无法得到深层有效的落实。

(三)网络带来的信息爆炸问题

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在资讯传输量上具备着海量、迅速、开放、跨越空间界限等诸多特征,并且网络空间内的舆论评价甚为自由,使得生活中在接受信息方面也变得十分便捷。但网络世界内部话语权自由性的过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得以在社会发展中体现出来。对于青年大学生群体而言,互联网是其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而一些真假难辨的信息在网络资讯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步增加,再加之媒介的教化和引导机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导致信息的检索和辨别难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这对于青年大学生自身的求知欲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这类真伪难辨的信息本身也会对学生自身的思想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并继而影响到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构建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价值分析

(一)思政育人与时俱进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高等教育,在现如今国家越发重视教育工作的前提下,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也得以提升,而为了更好的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和发展,高校教育的工作人员需要对全面发挥自身专业素养的前提下,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综合性人才。90后和00后作为大学生的主体,是信息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反馈者,当前的高校学生对于互联网具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且自身的思维、认知以及情感方式时刻会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意义上的思政教学模式,完全不适用于当代互联网+时代下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员需要在全面把握学生实际需求的前提下,将互联网和教学工作做出有机的结合,以便在进一步拉近和学生距离的前提下,借助学生自身对于网络所带有的亲近感,激发学生对于思政学习的具体兴趣,从而有助于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全面完成传统思政育人方式和信息技术有效结合的前提下,进一步完成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升级。

(二)育人方式的进一步创新

高校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基本是以思政理论的灌输教学方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于思政教育非但提不起相应的学习兴趣,反而会产生相应的厌恶,甚至是逆反心理。当前的青年大学生群体处于一个互联网时代下,其中的信息是瞬息万变的,并且由于各类思想文化的交融使得青年大学生群体时刻接受着各类新型思想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个性化意识不断觉醒的前提下,这种理论灌输和说教方式无法对其思想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在全面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特点以及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变化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原有的思政育人模式进行创新。高校思政网络育人模式,因为其自身带有亲和力,再加之学生对于互联网络具备天然的亲近性,也就意味着该方式会对学生具备着较强的吸引力,并且各类网络技术以及语言和思政育人工作的有效结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思政学习的兴趣,并自觉在生活实践中落实有关的思政教育理论,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政育人效果。

(三)育人覆盖面积的拓宽

大学生群体作为网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也会在无形中受到网络的影响,而“三全育人”战略体系的构建也正是顺应这一时代发展趋势的重要表现。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和网络技术的有效结合,使得思政育人工作全面打破了原有的时空限制。之前传统的思政育人模式下,课堂作为思政工作的主要场所,因其时间有限,往往在内容方面会做出一定程度的压缩,在思政育人网络平台建立之后,学生可以很好的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思政学习并寻求教师的在线答疑解惑,并且由于思政教育内容和网络资源的有效结合,使得思政教育内容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有所提高,这对于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有效落实以及效果提高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网络育人体系的问题所在

(一)内容缺乏创新性

在我国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年大学生作为其中比例较高的一部分,使得高校在思政育人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成为了网络育人工作的主要阵地之一。为了进一步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综合应用型人才,高校需要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给予学生群体充足的教育资源,借此来有效提高学生自身的政治修养和学科素质水平。当前国内的诸多高校已经认知到传统思政育人工作模式对于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纷纷开展了高校思政网络育人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工作,但从实际的思政育人工作情况来看,思政网络育人模式自身形式和内容方面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导致实际的育人工作效果并未得到显著的提高。互联网引起自身带有的可变性,导致其本身具备一定程度的收缩性,但是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在强化自身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却并未对网络内容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给予充分的认识。比如,部分高校在开展思政网络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并未针对其中的内容做出深层的挖掘,导致学科本身原有的内涵逐渐丧失,很难提高学生自身的关注程度以及参与程度,并且在思政理论宣传的过程中,也仅限于网站和各类微信公众平台等方式的宣传,而即便是这些宣传思政理论教育知识的平台,也绝大部分是按照时事新闻的网站架构进行相应的布置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的内容也很难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进一步拉低了高校思政网络育人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高校思政网络育人队伍完善性不足

我国高校思政育人体系之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下未能得到全面有效的建立,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政网络育人体系建立不完善。从队伍的组成结构角度来看,国内绝大部分高校并未建立专业高校的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只是单纯的将网络育人组织结构和自成教育体系两者进行混合,使得辅导员在承担各类思政理论上传下达工作任务时,也需要借助思政教育的各类文件对学生开展相应的网络教育工作,但却忽视辅导员对于文件内容精神的实际学习和理解,也就使得在实际的思政育人过程中很难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产生深层的理解,自然而然无法取得很好的思政教育工作效果。同时在学生部门工作中,这种情况同样存在,学生的工作部门也单纯的只是通过QQ和微信公众号等将先进的思想文化进行传播,反而是忽视了和学生群体之间开展相应的思想交流,缺乏针对学习内容内涵的解读及讨论,使得推送的各类文章成为了摆设,导致实际的思政育人效果十分低下。除此之外,即便是专门负责思政育人工作的教师,其自身的专业素质也尚未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大部分教师在教育观念、方式等方面仍旧停留在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下,没有做到有效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这对于高校思政网络育人工作的顺利落实产生了一定的阻滞。

(三)高校监管体系不健全

高校在有机结合互联网技术和思政育人工作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有力的网络教育平台推广方式,也尚未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导致并未在全面利用互联网自身传播性的基础上,形成强大的思政教育合力,使得学生无法针对思政教育内容做出深层的理解,使得学生自身的思想很容易遭受外界思想的入侵及影响,监管体系的缺失,无疑是思政育人工作落实及效果提高的最大阻碍。除此之外,也正是因为监管体系的缺失,使得学生对于各类思政教育抱着刷学分的态度,甚至于出现了有关学业的黑色利益链,直接降低了思政育人工作的实际效果。

四、互联网+时代下构建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策略

(一)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思想教育矩阵构建

在现如今教育领域和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教育背景下,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思政育人体系建立,需要进一步完善网络思政教育矩阵体系。在这个环节中,建设目标的明确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前提,高校需要将校园网络、“两微一端”等网络平台当作网络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并在内容供给上向着特色化、质量化方向发展,从而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打造完善的网络精神空间。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组建融媒体中心。由校内的党委宣传部领头,将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传播力、影响力提高作为目标,进一步深化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之间的融合程度,真正实现融媒体体系的建立,在全面整合诸如新媒体、校园网站、校报等媒体平台的前提下,建立一个以互联网技术作为基础的综合性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在坚持新媒体为引,各媒体方式协调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建立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形式及内容多样化的校方主流媒体。除此之外,高校需要建立一个网络思政教育的大宣传工作格局,在全面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思政任务的前提下,将思政育人目标细化到各个校内职能部门及学院,并且党委宣传部门也需要强化对于学院的新媒体平台的监督,并形成强大的网络思政教育合力。

(二)监管力度强化,塑造良好网络育人环境

一个完善良好的网络思政育人环境建立,需要监管体系的进一步健全。而这也就意味着高校内部需要在始终坚持“规划统一、责任明确、分级管理”原则的基础上,对各类思政网络教育平台的监管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在全面明确各个单位思政教育工作及监管职责的前提下,通过工作责任的分层落实,网络平台管理制度的更新,做到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定期考核通报,以便在建立完善的思政网络教育平台综合管理体系的前提下,提高思政育人网络平台的规范性。

除此之外,在利用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发布有关信息时候,需要在全面完善网络信息发布审核机制的前提下,对各级别信息发布审核人员的工作职责做出明确规定,以此来确保发布信息的正面性。与此同时,还需要在完善并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制的前提下,对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意识做出进一步的强化,以便在全面有效利用网络舆情平台的前提下,对平台网络舆情做出合理的管控,并在建立网络意识形态应急处理方案帮助下,有效建立良好的网络思政育人环境。

(三)思政教育内容的进一步完善

思政教育的方向及具体组成,不但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思政育人成效高低的重要影响指标。高校在完善网络思政育人内容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第一点内容,就是牢牢掌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也就是需要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作为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主要政治任务,确保利用网络思政平台宣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除此之外,需要将爱国主义弘扬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并且思政教育工作中所用到的案例也需要做到贴合学生生活实际,以此来不断提高思政育人工作的效果。

五、结语

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需要在顺应互联网+时代特点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并在完善思政网络育人体系、完善及强化监管力度的前提下,规避之前思政教育中内容落后、方式单一等缺陷,以显著提高思政育人的工作效果,培养出思想观念坚定的综合性应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