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功的路径
——略谈传记文学《丰年之路》

2021-11-12张映勤

长江丛刊 2021年10期

■张映勤

《丰年之路》是一部以河南郑州城郊宋砦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宋丰年为主人公的传记文学。作品以时间为序,真实纪录了宋丰年坎坷壮丽的人生之路。全书分上下两部分,前半部从主人公出生到改革开放之前,记录了青少年宋丰年的成长史,他儿时的回忆,长辈及村人对他的影响,为家庭的温饱而奔波劳碌的经历;下半部从改革开放至今,书写了主人公的奋斗史、成功史,他个人率先致富,然后带领宋砦人实现了一次次华丽转身,办企业,闯市场,彻底改变了村人的命运。宋丰年生于1948年,几乎与共和国同龄,他的人生轨迹每一步都透射着时代的烙印。

一、以人写史,反映时代进程

《丰年之路》展现的是宋砦的沧桑巨变,全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人和是宋砦村有书记、主任宋丰年这样有胆有识、无私奉献、敢为天下先的带头人和强有力的班子成员;地利是宋砦独特的区位优势,特殊的地理条件,临近省会大都市,招商引资、铺路拉电、搞活乡镇经济、融入城市化进程等等方面都得地利之便;但更重要的是天时,就像宋丰年常说的:“没有改革开放,没有了政策,就是大干苦干加巧干,干死干活也不中。”是党的富民政策,农村改革,让他们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没有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他们还像四十年前一样土里刨食,沿袭着中国农民千百年来的生活生产方式。宋砦模式、宋砦奇迹说到底,根源于时代环境的历史机遇。

传记文学是写人的,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历史背景决定着他的人生走向。宋丰年的经历几乎就是我们触手可及的共和国历史,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每一个历史阶段、历史事件,这不是一本传记所承载的内容,但是透过人物的所思所感、所作所为,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他所处的具体环境和时代氛围。

历史往往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组成,由一个个生动的细节组成,这些碎片化的个体人生是历史进程中最小的单位。反映历史进步与时代发展,不一定需要宏大叙事,凡人小事、支根末节看似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些涓涓细流汇成了奔腾不息的长河,人物的每一个印迹都是中国农村重大转型的缩影。作品从小处着眼,聚焦于宋丰年的个人经历,却让我们看到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时代足音。作者写人物,写事件,主人公走出的每一步都是顺应时代的正确之路。作品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宋丰年个人的成功之路,宋砦村集体的致富之路,更是共和国农村的改革之路。正像作者在书中所写的,“在这片国土上,任何人的命运都是与政治息息相关。”读《丰年之路》让我想起曾经辉煌一时的大邱庄、华西村,想起了许多摆脱土地束缚,改变传统农耕方式,靠经营,靠人才,靠胆识,靠智慧,改变命运的新一代农民。

小中见大,通过人物表现历史,是我读《丰年之路》之后第一个深刻印象。一个人成长,离不开历史,离不开时代。宋丰年是一个普通的城郊农民,四十年前中国农民的命运之艰难,人所共知。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些人,为什么一个不大的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个吃不饱肚子的农民变成了户均资产超过千万的富翁,这种变化固然离不开宋丰年及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离不开他们率领村民脚踏实地的创新奋进,但是根本的前提是国家政策的改变,是时代的进步把农民从固守的土地上解放出来。《丰年之路》的可贵之处在于,在书写宋丰年个人奋斗经历的同时,为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写史立传,让我们一览共和国农村改革的走向,深刻领会中原农村发生巨变背后的深层原因。

《丰年之路》的成功,在于通过宋丰年的多次创业,展现了农民生活的根本性变化,以及思想观念的更新,这些都是以中国大的历史环境为背景,表现了一个城郊农村与中国社会现实割不断的血肉联系。所谓时势造英雄,正是好的政策带来的机遇,才造就了宋江丰年这样的时代弄潮儿,造就了宋砦村一个个奇迹的产生。文章合为时而著,对时代的关注,对现实的关切,是作家通过作品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作者以人写史,小中见大,见微知著,使这部扎实厚重的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社会现实感和浓郁的民生意识。

二、通过细节塑造人物

传记文学的生命在于真实,这种真实是建立在生活真实、历史真实基础之上的艺术真实、文学真实。传记不像小说,作者可以发挥想象,任意虚构,传记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忠实记录传主的曲折人生,但不是对传主的回忆、经历做简单的归纳整理。

面对通过采访等方式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作者让我们看到了她选择素材、加工取舍的功力。毕竟人物传记不是起居注,不是大事记,不能流水账式地记录人物的生活轨迹,而是要选取那些有代表性的细节,以表现主人公独有的精神气质与性格特征。尤其是作品的上半部分,宋氏长辈的家风家教,村人的纯朴善良,拮据贫穷的生活条件,对宋丰年性格的形成与影响至关重要,传主打捞出记忆当中最深刻的东西,但作者的主观介入让她对生活素材进行必要的选择和过滤,有所写有所不写,注意选取那些对塑造人物有帮助的生活细节。诸如偷吃点心、买青杏、收红薯、拉煤扒车运大粪等等细节都写得栩栩如生,生动传神,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与可读性,更重要是这些叙述也传递出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与追求,传递出宋丰年要强好胜、不甘平庸的个性特征,这是其所以带领乡亲摆脱贫困,努力拼搏的深层内驱力。

我以为,传记文学在尊重真实的基础上,作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作品的需要,适当地进行虚构或想象,只要做到大事不虚,小事尽可不拘。《丰年之路》是传记,也是文学,它的选材、叙事、描写,都是为了塑造人物服务,人物是否鲜活,性格是否突出,血肉是否丰满,靠的是生活细节,而不是人物事迹的堆砌。总体来讲,《丰年之路》给我的感觉,上半部写得从容自然,前三十年的宋丰年尽管生活困顿,却充满了生活智慧,他是那个时代农村的能人,不仅性格坚毅,肯于出力,也见多识广,心眼活络,对世态人情了然于心。从少年到成年,宋丰年出门办事,口袋里总带着一盒烟,遇到有人刁难或是有求于人,烟就成了他用于交际、联络感情的工具。作者几次写到吸烟让烟的细节,他自己抽低档的散花牌香烟,把好烟留给别人,小小的一支烟,让人们看到了主人公处世的机敏与智慧。1988年,宋丰年当选为村委会主任,他做的第一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是将原村委会的账本一把火烧掉。作为一个领导,如何凝聚人心团结队伍,除了智慧和胆识,还要有宽广的胸怀。宋丰年之所以从千百万农民中脱颖而出,成就一番事业,说到底是他的性格使然,把握时势,洞悉人心。主人公身上与众不同的禀赋,正是通过一个个故事、一个个细节展现出来的。这些细节安排、细节描写,让人物变得鲜活生动,从青少年的机智果敢,坚忍不拔,我们可以断定,只要假以时日,有了适合的舞台和空间,宋丰年身上的潜能必将喷发。性格决定命运,宋丰年注定要追潮逐浪,引领风骚。相比而言,下半部,作者将笔力更多地倾注到主人公的创业发展上,倾注到改变宋砦面貌、带领村人共同致富的奋斗上。下半部的内容重于叙事而轻于描写,记录的事件多而详,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所弱化。

三、语言平实自然,生动流畅

《丰年之路》虽是人物传记,给我的直观感受是读着不累,这一方面得益于作品的内容,近70年的人物经历,顺时而变,不断进取,宋砦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如一张画卷慢慢展开,让我们获得一种阅读的快感;另一方面作者的文采尽显其中,自然流畅又灵动的文字,极大地提升了这部传记的文学性。作者在选取素材、记述故事、塑造人物的同时,注意文字的精雕细刻,作品通篇显露着女性书写的细腻优雅,在平实的叙述中力求文字的精致。尤为难得的是,常有一些精彩的句子画龙点睛般道出作者独到的见识。

“一个人将成就怎样的人生,要看在他童年的心田播种下了怎样的种子,这种子会在他生命中生根发芽,长成一片森林。”

“一切精神王国的追求都必须基于生命热量的基本满足。这是个贫乏的年代,饥饿如形随形地胁迫着正值生长的躯体,吃仍是第一需要。”

“穷达身外事,道义是根本。”

“修行无人见,用心有人知。”

“没有比脚长的路,没有比人高的山。”

“创造的激情与奉献的愉悦是他的本心需要。”等等等等。

从这些智慧的语言中显现着作者独有的文字功力。在文学语言日见粗陋的当下文坛,曾臻的《丰年之路》以一种脱俗的澄澈和质朴,保证了作品不为流俗所动的文学品格。

作者不是简单的记录叙述传主的往事,而是融入自己的情感,以自己的语言书写自己眼中的人物,成功地把宋丰年塑造成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劳模人物,成为独具个性的“这一个”。

作者在后记中提到当年二月河嘱咐她的话:“传记并不好写,一要传主满意,二要作者本人满意,三要出版满意。”我以为,最重要是要让读者满意。《丰年之路》是值得一读的成功之作。我觉得,它值得读者花费时间和精力好好诵读,人们一定会被作品深深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