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动型课程中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结合的路径探究

2021-11-12许露丹鲁东大学

长江丛刊 2021年10期

■许露丹/鲁东大学

一、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概述

活动型学科课程不是学科知识和活动课程的简单相加,就思想政治学科来说,活动性学科课程包括了学科课程的所有内容,在保留思想政治课程科学性的同时,克服了学科局限性,达到“活动”与“学科内容”统一。

就活动类型来说,一般包括课堂认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两类:

(一)课内开展的以认识活动为主的活动

课堂教学中的认知性活动是指围绕认知目标,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组织学生进行的外显行为(简称活动)。在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常采用的包括问题解决活动、议题辩论活动、时政五分钟活动等,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间不同观点相互碰撞,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也能锻炼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外开展以实践活动为主的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课堂,参与社会的活动,是学生接触、了解、参与社会以及实现自我认知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参加与学科教学紧密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自觉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转化为内在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以及行为实践、行为习惯,解决在社会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拓展学生的社会视野,丰富个人经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社会调查、体验活动、志愿服务以及社会访谈等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通过实际考察、随机采访、问卷调查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搜集相关资料数据,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的思维活动,让学生针对议题展开思考和辩论,最终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同时锻炼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开展活动型课程的意义

(一)有利于转变教学方式,培养核心素养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在新一轮课改中突出强调了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教育理念,不能只重知识学习,而是应该通过学科型课程的构建,是指成为落实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首先,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时事热点问题来选择适合的议题展开活动,培养逻辑思维。例如,在《政治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创设实际生活中的政治情境,开展活动,引导学生用政治的眼光看待问题,帮助学生产生理性判断,形成政治认同。

其次,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同时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体验探究、辩论赛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辩论、探究、实践等方式,抓住事物的本质培养科学精神。

再次,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新课标把“政治与法治”两个模块进行了整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创设价值冲突的情境,组织学生对相关情境进行辨析,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课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参观人民法院,旁听案件审理过程,亲身体验法律的权威,培养其法治意识。

最后,活动型课程所特有的实践性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众参与意识。例如可以通过职业体验、志愿服务等活动,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更深入的了解生活,激发其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成长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形式下,我们已不再采用传统的单纯讲述、理论灌输的上课方式,更多的采用实践性学习方式。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丰富了教学资源,优化了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陶冶情操。

在活动型课程中,学生接触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享受着学习政治课的快乐,也更能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政治,在社会这个广阔天地里能够自主地学习,能够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三)有利于“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教育的越来越高重视,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影响下,“关起门来办学”的模式逐步被改变,学校教育越来越多的与社区和社会教育相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增加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就能够很好地落实这一要求,开展活动性课程能够更好地利用学校自身特点和周边地理优势,有助于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多是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但事实上,直接经验在人的认识中同样发挥着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有直接的体验,正确处理好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有助于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对于那些与自己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也就更能够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所以我们要打破学校课堂与社会的隔阂,真正做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完美结合,把与学生真实生活经验相关的情境和议题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并有目的有组织的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三、高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路径

(一)活动设计:以学习学科知识为内核,优化活动设计

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资源的一种扩展,我们在确定活动主题时要以学科知识为内核,以实现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成果;要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落实学习效果;同时要有真实性和可行性,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

例如当我们讲到《投资理财的选择》这一部分时,可以让同学们以本课任意一个知识点为关注点,对自己的家人或邻居进行采访,询问他们如何进行投资理财以及这样选择的原因,并将采访的结果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用表格或手抄报等形式表现出来。在这样一个社会活动中,学生通过询问“如何进行投资理财”这类问题,可以学习到教材中“投资理财的目的、方式、原则”等知识,实现了教材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呈现和应用。

通过对家人和邻居的采访,能够加强对教材知识的认同。收集了不同的投资理财办法后,学生需要对其进行总结和分析,能够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方式:多方联动,共促知识活化

活动型课程的开展单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学校以及社会群体的有效配合,形成以学校为主,多方机构组织积极配合为辅的多方联动机制。

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除了物质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根据活动型学科课程开展中不同的主题和活动范围,学校的其他工作人员、各行业的专业工作者都可以参与辅助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实地体验活动,学生可以在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或名胜古迹等地体验义务讲解,做中华文化的理论宣讲员,传承并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可以在工厂、社区超市、环卫部们等单位进行职业体验,感悟劳动最光荣、尊重的劳动者;在相关部门以及法院等单位中的不同职业岗位上感悟政治参与,形成法律意识;在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社区帮助有需要的人,提高公民意识等等。学生通过这些现实生活中不同行业工作的体验,能够了解到学科设计的内容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行业工作者与教师不同,更多是非语言的影响,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实践实现学生走向社会的自主性学习活动。

实践证明,开展社会实践,需要借助和发挥多方面的力量,因此要做到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联动,共促学生健康成长。

(三)活动内容:立足本土资源,巧用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近年来我国从西方引进的一个名词,并成为了当前新课改的重点,校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与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的主旨不谋而合,所以活动型实践课程在实施时可以立足于本土资源,探索如何更好地将思政学科社会实践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既提高学生社会实践参与度,又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胶东地区是中国革命发起地之一,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习近平同志就曾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充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挖掘胶东红色文化教育价值,探讨胶东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可以更好发挥思政教育第二课堂的作用。

(四)活动总结:回归课堂,引发追思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总结这个环节,活动总结是教学结构不可或缺的,根据整个社会实践的实施过程,教师和学生一起对学科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同化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内化,素养的提升也就“水到渠成”了。

一方面,在每次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让同学们进行展示和交流,谈谈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以及对课本知识的新认识,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和引导,回归课本,对课程内容进行巩固。

另一方面,要完善社会实践的评价机制,让同学们能够正确认识和积极对待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实践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部分,包括参与情况、团队合作、调研报告的撰写等多个方面,只有过程与结果评价都合格,总成绩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