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伦理问题省思
2021-11-12李新元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张 磊 李新元/.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这是一个新媒体迅速发展并且在生活中拥有愈发重要地位的时代。新媒体时代为我们呈现了一种多向交互式传播的信息传播方式,这种新型信息传播方式的表现具有即时性和开放性。新媒体成为大众在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发表言论的重要工具,我们这个时代在享受着新媒体带给我们的诸多便利。但正是由于大众参与性广,人人都可随意发表言论,使得网络暴力时有发生,造成伦理失范的现象。我们研究网络暴力现象及其造成的消极影响,分析出现网络暴力现象的原因,有利于针对网络暴力现象引发的伦理问题有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从而改善这种不良现象。
一、网络暴力现象及消极影响
网络暴力是指部分网民对于接受到的网络信息在未经证实之前即对其进行肆意的道德评判,并且使用人肉搜索等方式对事件参与者、受害者的隐私进行揭露,亦或者在网络社交平台用带有辱骂、侮辱性的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网络暴力会冲击正常的社会心理,引发严重的伦理问题。
(一)网络暴力侵犯当事人权益
网络暴力中,参与者非理性的群体攻击侵犯了网络暴力事件当事人,对当事人的身心造成了伤害,并直接侵扰了当事人的现实生活。网络暴力能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而且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亟待运用教育、道德约束、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网络暴力是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网民们若想获得自由表达的权利,要担当起维护网络文明与道德的使命,保持必要的理性、客观,绝对不允许披着道德外衣打着正义旗帜的暴力去解决。
(二)网络暴力影响网民的道德价值观
正确的价值观念是人类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美好和谐社会得以构建的保障。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处事方式。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影响了个体的价值观,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网络暴力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正确社会潮流的引导。网友大多是以学生为主的青年军,其心智尚未成熟,还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容易对网络行为盲从和跟风。
二、网络暴力的成因
现如今,由网络暴力造成的伦理问题频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探究造成网络暴力的成因,有利于我们“对症下药”,提出应对措施。
(一)少量网民伦理道德素质的缺失
在道德选择之中,网民是主体,网络世界为网民提供了外在道德选择的可能性,而与之对应的,网民这一主体也必定需要具备自身的内在道德选择能力,但现阶段网民恰恰缺少这种能分清善恶、实施道德实践的能力。在对于网络之中的某一热点事件时,少量网民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对道德标准的判断,盲目跟风、随波逐流,无视当事人的感受,只图自己一时的口舌之快而实行网络暴力。
(二)网络伦理体系有待完善
在我国的网络社会之中,没有规范的网络伦理体系,就为网络暴力的出现提供了客观条件。少量网民在没有伦理道德规范引导下,不了解网络言论的底线,不明白网络言论不能超越的鸿沟,其发言也就容易“越位”,导致了网络暴力的发生。
三、网络暴力的应对措施
网络暴力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解决网路暴力问题,可以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秩序,有利于加强文化建设。对于如何应对网络暴力,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几个措施。
(一)加强网民道德素质建设
要不断强化网民的道德素质建设,通过对网络文化的建设加强,通过自上而下的宣传教育来提高作为道德主体的网民的道德甄别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一定要强化对于人的网络教育,加强网民本身的道德素质教育是改善网络环境的根本途径。对于相关部门来说,一要加强对健康网络环境的宣传,二要丰富大众的文化生活,培养网民正确认识网络、使用网络,以正能量使用网络而不是将网络作为发泄的工具。对于网络用户的“主力军”青少年来说,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加强对正确网络文化的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正确道德取向。
(二)制定完善的网络伦理规范
相对于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我国网络伦理规范的建设严重滞后,由此导致了网络暴力现象滋生。因此,我国急需制定一套完善的体系化的网络伦理规范。
应定义网民行为的道德底线以及合理的道德目标,同时要严格规范违反网络道德底线的行为,让网民明晰自己行为是否逾越道德鸿沟、是否触碰道德底线。要充分发挥道德评价的重要作用,通过道德约束行为,这样有利于网民对网络内容的道德判断的提高、自我行为的道德选择正确性的加强以及网民自我约束力的提高。
网民对网络内容有了判断,就会减少网络谣言的扩撒与传播,对自身网络行为有了正确道德选择以及足够的自我约束,就会减少网络语言攻击的产生,从而遏制网络暴力行为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