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2021-11-12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0期

■王 丹/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主要场所,高校教师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主导人员,在新教改形式下,教师的角色转变就十分重要,不光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角色,还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科技人才。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观念

教师是担任教育教学责任,是具有主导性的一方主体,而学生是教师教育活动的承受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观念。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际上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和校园里,尤其是大学生,他们同时主动或者被动地接受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只是起了外因作用,是否能够学好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内因,没有内因的响应,再好的外因推动也达不到教育活动的目的。因此,在教改催促下,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着,在确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同时,更应该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活动中主要体现在自主性和能动性,这些是学生主体性的最本质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师生互教互学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就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师生平等,那么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和学生学已经不能满足教改要求了,逐渐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且教学过程也不仅仅是执行课程方案、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研究课程、丰富课程内容的过程,把课程的学习转变程一种动态的、可发展的创造性学习,教师的角色也从教学的实施者转变成教育的参与者、合作者,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合作和探讨,更容易达到心灵的交融,更能促进教学的改革。在教学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进行讨论也会促进教师的知识增长,在实现教学相长过程中,教师要放下自己的架子,虚心像学生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是教与学的双方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终身学习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扮演了教书匠的角色,对于学生的学习只存在灌输知识的方式,甚少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对于学生的探求知识的能力培养的更少,他们的目的就是教书,将现有的知识填鸭式的教给学生,很少把着眼点放在育人方面,此时的“教书”和“育人”是相互独立的,互不交集,日复一日后就会给教师带来懒惰的习惯,致使许多教师都是吃老本度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急剧加快,学生可接触到的知识也在日益累积,此时如果教师不进行知识的更新,就无法胜任教师工作。终身学习的理念就是21世纪的生存理念,教育要跟上时代,教师的业务能力也要面向未来,在教改的作用下,对传统的教书匠的角色提出了挑战,逼迫着教师向终身学习者角色转变。高校教师应当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拓宽知识面,深入研究问题,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四)提高科研能力

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都离不开一流的科技人才,而高等学校是高级专门人才的聚集地,在推进科技进步中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高校的科研能力已直接影响到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水平,那么教师作为高校的中流砥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通过科研,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本专业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及时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有效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的授课更加紧密联系实际,为高校的课程教学改革找到新的解决途径,并使年轻教师迅速成长。

二、学生创新素养的提高

(一)发现问题

大学是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跨越,是从为面对应试教育到为掌握实践操作的转变,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有些学生就能发现问题,但仍有学生发现不了问题,这就是缺乏质疑精神。目前我们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让学生习惯了机械式记忆,不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缺乏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与氛围,大学生就是要敢于挑战书本、挑战权威、挑战固有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需要经过实验或者推论即可,而提出问题,却要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是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的。提出问题就意味着事情已经成功了一半,开展创新活动是对旧有的观念的突破,是人类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大学要坚持学术自由,要培养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求实的思辨精神。

(三)解决问题

针对已提出来的问题进行解决,除了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的求学态度,还要有开放性的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并且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找出答案,在此观念和氛围下成长的大学生,能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个性比较独立,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个性和创新人格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教改下高校教师的爱生

(一)尊重大学生

马卡连柯说过: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尊重大学生,就是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教育的前提更是尊重。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存在差异性,个体发展也是有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促使爱好转变成目标。同时,充分信任大学生,不管是心理上的支持还是行为上的放手,都是对他们的正面激励,大学生也会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中感受到信任与期待,从而会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当然,教师还可以给予肯定的眼神、喜悦的神情来传达对大学生的信任,不轻易当众批评大学生,照顾大学生的面子,以免产生师生敌对的局面,也能更好的保持大学生的尊严。尊重信任大学生也不是放任不管,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把握好尊重大学生的度。

(二)生活上关心、心理上关注

大学生离开家庭走进大学校门后会面临种种的生活上的困难,比如气候带来的不习惯、区域文化的差异、饮食习惯的不同等等,这些问题都要依赖教师帮助解决。现在的高校教师几乎都会担任班主任职位,作为班主任或辅导员要充分了解学生,尤其是新生,更要对他们的一言一行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关注和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日常作息,当大学生处于困境时,教师应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学生。因此,要全面考虑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需求。在高校中贫困大学生也是一个重要群体,对于该困难群体,不管是相关部门还是党组织都给予了关怀和重视,对于高校本身来说,接收、培养好这些贫困大学生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高校不仅仅提供各种物质上的帮助,高校教师也要做好关爱工作,通过平时的教学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来培养他们独立自主、乐观向上、艰苦奋斗的精神,鼓励他们乐观的面对大学生活。

我国大学生心理成熟相对较晚,在与别人相处交往过程中可能会有较大的情绪波动,也容易受到别人的感染和蛊惑,因此,有效的心理疏导极为重要,是避免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的途径。在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上尤其要关注新生,新生的年龄普遍偏小,依赖性也比较强,在入学后会产生各种不适应,此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关注新生的各种情绪。首先是不太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在高中时都有教师带领着学习,但是大学都是自学的方式,教师只是提供方法,有大部分学生会产生焦虑的情况。其次,处理不好同学之间的关系,人际交往能力差,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不知如何处理,导致情绪低落。此时就需要教师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一是开展学习适应性教育和生活独立性教育,增加学生的独立自主生活和学习的能力,二是开展班级活动,组织学生多沟通交流,促使同学关系愈加和睦。

(三)对特殊群体的关爱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也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为生活带来高效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网络游戏成为一些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已经严重影响到个人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究其原因,有的学生觉得生活单调,不愿与人多交流,宁愿在网络世界寻找满足感,有的学生是自制能力差,容易受同学的影响,没有形成科学的生活行为,像这种学生更容易形成网瘾。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情况,针对性的开展网络知识科普教育,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使学生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

四、结语

近年来,各高校都在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摆正好自己位置,各高校也应树立正确观念意识,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强化教改的力度,通过合理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式促进学生的创新素养,教师也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知识的引路人,为教育工作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