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乡的老槐树

2021-11-12张春义

娘子关 2021年6期

◇张春义

打从我记事起,我家门前,就长着一棵老槐树。这棵老槐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晨迎旭日,晚送落霞,犹如一名尽忠职守的卫士,栉风沐雨,顽强不屈地挺立在我家的门口。我不知道老槐树是自然生长还是先人所栽,但它长在我家的门前,与家人同呼吸共命运,已经走过了近二百年的春秋。

童年的许多记忆,与这棵老槐树相关。从小顽劣的我,经常爬上老槐树逮鸟玩耍。骑在粗壮的树枝上,极目远眺,远山近景,无限风光,尽收眼底,伴随着夏日的习习暖风,耳听麻雀喜鹊的欢快啁啾,那份轻松自在,那份畅快惬意,非亲历者不能有之。

20世纪60年代,为了度过饥荒,家人常常摘取老槐树的树叶烧面饼,调糊嘟,配以香喷喷的小蒜辣椒,真可称的上是来自自然、绿色天然的美味佳肴。邻里想烧面饼调糊嘟吃,须得经过我家人的同意,方可摘取。有的人家知深浅,懂礼仪,摘下槐叶都要说些感谢的话,但也有的人家贪得无厌,摘取槐叶时,根本不讲“社会公德”,把老槐树的大枝杈都扯下来。看到老槐树断肢缺臂遍体鳞伤,父母常常好言劝导,不要过度损坏,为的是让其他未摘槐叶的人家也“雨露均沾”、资源共享。但依然有人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满足私心私欲,大肆破坏树枝树冠,让人万分痛惜。

夏日是老槐树最风光的季节。火红的太阳当空照着,房前屋后、大街小巷热得像个巨大的蒸笼。而老槐树下却是避暑纳凉的“另一份光景”,家人邻里都端着饭碗,坐在老槐树下吃饭,闲谈。调皮的猫咪被树上的麻雀吸引,飞身上树,上蹿下跳,闪转腾挪,活跃的像灵活的猴子。风声、鸟叫声和人们的谈笑声,组成一幅绝佳的农人夏日乘凉图。午睡过后,左邻右舍端着茶水又汇聚在老槐树下喝茶聊天,东家的闺女要出嫁,西家的儿子考上大学了,张家的老头住院了,高家的两口打架闹离婚……都在老槐树下成了人们的笑料谈资……老槐树是一幅实实在在的乡村民情风俗画,是山庄窝铺高山土丘上跳动的音符。

忽一日,老槐树上传来阵阵“嘣嘣嘣”的啄木声,我抬头望去,就见一只啄木鸟用尖嘴不停地啄着老槐树粗壮的树身,木屑纷纷落下来,犹如天女散花。我挥手赶跑啄木鸟,两只啄木鸟凌空飞起,从低枝飞向高处,等我一回家,“嘣嘣嘣”的啄木声又响了起来。一连数日,天天如此。

一天,我好奇地爬上树,树枝分叉处,赫然出现一个拳头大的洞口。我将手伸进去,里面居然有几个洁白如玉的鸟蛋,原来啄木鸟在老槐树上建家产崽了。我担心啄木鸟掏了近一尺深的洞口老槐树会死掉,但大人们告诉我,老槐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人活脸面树活皮,山雀活个画眉眉”,只要有树皮在,它就永远活着。事实果真如此,时间一晃五十余年过去了,尽管老槐树伤痕累累,但它依然枝繁叶茂,神采奕奕,精神百倍。

据老人们讲,村里原来有四棵老槐树,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另两棵被人们锯掉了,只剩下弯里我家这一棵和南场的一棵了。而被锯掉的两棵,都是近千年的老槐树,实在令人惋惜。

有老槐树,就有小槐树。而老槐树都是由小槐树变成的。我们村还有一颗小槐树,小槐树位于大洼村西村牌楼处,外乡人一进村,映入人们眼帘的首先是村口的那棵小槐树。据老一辈人讲,小槐树这个地方原先叫半偏岭,半偏岭上是吴家的祖坟。吴家是最早迁居来大洼的人之一。相传,在明末清初,吴家人诗礼传家,勤奋耕读,但在每年的科举考试中年年名落孙山,没有一人能金榜题名。吴家老祖为此非常着急,就不惜重金请来了当地有名的风水先生看风水。风水先生在吴家坟地走了一圈,问吴家人:“此地叫什么名字?”吴家人回答说:“叫半偏岭”。风水先生摇头晃脑煞有介事地说:“快快改名字,你们吴家出不了举人秀才,全因这祖坟的名字叫坏了。半偏岭是什么意思?半途而废一切归零之意也。”

一语惊醒梦中人,吴家人恍然大悟,难怪吴家人寒窗苦读皆一事无成,名字叫坏了啊!于是,吴家人在风水先生的指点授意下,在祖坟上栽了一棵槐树,将祖坟半偏岭改名为小槐树。

半偏岭改名为小槐树后,风水大变,此后,吴家人参加科举考试,年年金榜题名,做官的大有人在。吴家人做官发迹后,再不满足于在穷乡僻壤的大洼村居住,将家搬迁至外地他乡。只是年年清明时分,回乡上坟,给老祖宗们焚香烧纸。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曾见过吴家的后人回村上坟,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时代的变迁,渐渐地就不见吴家人回乡的身影了。

现在,吴家坟早已销声匿迹,代之而来的是村民居住的一排排新居,只有那棵小槐树,犹在高高的土丘上迎风挺立,长得郁郁葱葱,生气勃勃,富有无穷的生命力,它虽然没有其他槐树树龄长,但也年深日久,随着时代的步伐变身老槐树了。

大洼村南的南场长着的一棵老槐树,比我家这棵树龄大多了,属于典型的千年古槐。这棵树,生命力更强,更富有传奇色彩,人们称它为千年“槐抱椿”。

据史籍记载,我的家乡大洼村历史悠久,早在12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曾是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重要地区。村中南场弯的这棵唐代老槐树,郁郁葱葱,生气勃勃,久负盛名。千百年来,关于这株老槐树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被人们流传了下来,至今仍然津津乐道,常谈常新。当你踏上大洼村这个古老而又普通的小村庄时,你一定会被这里的优美环境及关于老槐树的传说所深深吸引。

这株唐代大槐树,矗立在古村民居的街巷中,高30余米,外围躯干大约要四个成年人合围才能环抱在一起,显得高大挺拔,粗壮结实。槐树粗壮的树干包裹着时光的年轮,嶙峋的树皮记录着岁月的沧桑。槐树根系尤其发达,虬枝突出,盘根错节,主躯干造型奇特古朴,一副饱经风霜之态。不过,因年深日久,老槐树的主干已成空洞,但更为奇特的是,不知道何年何月何日,空洞里面落进一颗椿树树籽,经泥土掩埋,雨水浇淋,太阳照射,这颗椿树籽竟然在槐树的空洞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起来,伴随着时光流逝,岁月更替,日渐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尽管老槐树皮糙肉厚肢体破损,但它伸展开它那宽大的怀抱,紧紧地环抱住新生的椿树,相依相偎,不离不弃。槐树上面长椿树,亘古未闻,见所未见,成为大洼村一个奇特的景观,人们称其为“槐抱椿”。槐树生长已有千余年,椿树生长也有数百年,两树同患难,共呼吸,犹如一对老夫少妻,同享阳光,共沐风雨,共同守护着脚下的土地,共同守护着和谐宁静的家园。

虽然此树年深日久,老态龙钟,但一到夏天依然郁郁葱葱,生气勃勃,伴随大洼村人世世代代、岁岁年年,安妥度日。站在高大粗壮的“槐抱椿”下,让人频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遐思与感慨。“槐抱椿”曾经目睹了祖先们慈爱的面容,见证了岁月的沧海桑田,经受了无数次狂风暴雨的洗礼,但依然根深叶茂,高耸蓝天。据老一辈人讲,从前老槐树上曾吊着一座铁铸的大钟,每逢村里有大事要事召集村民开会,这口大钟都会被及时敲响,真正是“声若洪钟”,震撼全村,村人听到钟声,就知道有事集中,齐聚在老槐树下听候村领导安排、调遣、命令。只是年深日久,不知道何年何日何时这口钟被人偷盗变卖了,这成了村人永久的伤痛与遗憾。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为了修铁路,筑工事,逼迫村民锯掉老槐树粗大的树干,树干居然流出了红色的液体,像殷红的鲜血。这不可思议的一幕,居然吓退了凶残的日本人。当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到村里,村里人欢聚在“槐抱椿”下,载歌载舞,喜极而泣……大洼人上至耄耋老人,下至稚子孩童,每一个人的童年里都有一段关于古树的久远记忆,此树也成为大洼人心中的圣物,心灵的寄托,文化的瑰宝,记忆的载体,更成了顽强不屈的先祖的象征。它是大洼村1200余年岁月兴衰更替的见证者,是乡村不可分割的重要一环,是世世代代村民们情感不能割舍的一部分和记忆中最美的风景。历史风云的变幻,时代的变迁,都在“槐抱椿”的见证下随着历史车轮的转动滚滚向前。这株古槐因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于2010年12月被阳泉市人民政府定为一级古树,挂牌登记保护起来。

现在,伴随着乡村旅游的东风,大洼村村委会也在积极挖掘古村的旅游资源,准备将村里的全神庙、抗战地道、日军强迫村民修筑的封锁墙、千年“槐抱椿”古树广场等景点,打造具有旅游文化价值的景区,为居民和游客提供高质量的公共空间和具有人文历史价值的景点。而在这些景点中,千年“槐抱椿”又义无反顾地跻身其间,在时代的进程中重放异彩。

俗话说:“山中难寻千年树,世上难见百岁人”。但近年来,在不少村庄,我就见到了不少“千年树”。一日去瀑里村办事,在村庙前,我见到了一棵树龄近千年的老槐树。那棵老槐树的树身早已扭曲变形,溃烂不堪,主躯干已经成了空洞,只有单薄的树皮撑起树冠,而老槐树居然还活着,像风烛残年苟延残喘的老翁,倔强不屈地矗立成村中最美的风景。

去名闻遐迩的古村大汖旅游,在云雾缭绕的山腰上见到了几棵老槐树,其中一棵老槐树,树身的中间已经形成巨大的空洞,让人油然想起“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诗句,透过空洞能清晰看到洞外的白云蓝天,但老槐树依然挺立在半山腰中,而它扎根的土壤,仅仅是坚硬的岩缝。一幅虎踞龙盘,定力无限之势。而它顽强伸展的枝干与树冠,像一只翱翔的雄鹰,凌空盘旋在大汖高大伟岸的山间。这真是“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飞鸟与它吟唱,云雾与它相伴,小溪与它欢歌,长成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像一首大气磅礴的经典诗篇。

在郊区西南舁乡戴家庄村观光,进入小村,赫然入目的是六棵玉树临风般的老槐树。戴家庄村镶嵌在一个巨大的洼地里,而四棵老槐树分距离长在村边的高地上,像四个站岗放哨的卫士,另两棵长在村中央的房屋古庙前,气势非凡,给人的视觉造成巨大的冲击,成了村里绝美的风景,鲜明的地标。村里以此为品牌,创建了“六棵槐”绿色农产品品牌,在扶贫项目逐步落实推进的过程中,通过微信、电视新闻宣传平台进行农产品销售。年销售农产品100万元,带动务工就业人员60余人。一系列的举措,闯出了戴家庄脱贫攻坚、产业带动的新路子。发展乡村旅游,老槐树又一马当先,站在乡村旅游的前沿阵地,叫响家乡农产品品牌。

而提起老槐树,最为著名且影响深远的是山西洪洞大槐树了。今天,在河南、山东、河北、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随着改革潮流的高涨,以古大槐树移民遗址为载体的“根祖文化”活动空前活跃,蓬勃发展。九州大地乃至四海大槐树后裔,思乡寻根之情,回乡祭祖之潮与日俱高,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大槐树也成为“根祖”文化的载体,国家AAAA级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久居农村和常在农村游玩的人都知道,在我们北方这片热土上,散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村庄,许多村都生长着瘦骨嶙峋顽强不屈的老槐树,许多村都有着关于老槐树的记忆,站在一棵棵老槐树下,缓缓翻阅着老槐树厚重的年轮,探寻家族村庄文明的源头与流程,我一次次神思飞扬,一次次肃然起敬。老槐树是品质,代表的是一种尊贵;老槐树是文化,代表的是一种传承;老槐树是记忆,代表的是一种牵挂;老槐树是爱的传承,代表的是一种不朽的精神;老槐树是幸福的港湾,是家乡人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每当我看到这些老槐树,都会油然想起当代画家罗中立的著名油画《父亲》,画中的父亲,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深邃的目光,多么像这些生长在穷乡僻壤的老槐树。父亲所具有的岁月沧桑,生活烙印,老槐树都有,父亲在贫瘠的土地上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精神,老槐树都具备,它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千千万万个中国农民的缩影,是身处逆境仍然任劳任怨执着向前的平凡而伟大的农民的经典化身,是一首无声的歌,一幅最美的画,一首励志的诗。老槐树根扎黄土,地藏大气,经历了千余年的风风雨雨,不屈不挠地生长在三晋大地,为人们留下树荫,送来清凉,而自己却在岁月的风刀霜剑中伤痕累累,这种精神,不正是家乡人“山连四海、城藏大气”,在逆境中自强不屈,锐意进取的精神写照吗?不正是一个个百岁老人、村中长者历经沧桑、阅尽人间酸甜苦辣咸的真实写真吗?这些老槐树,穿越漫长的时空,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倔强的脊梁,燃起炽热的热情,向着光明的未来,为大地播撒着无限生机,片片绿荫。过去,它无声地书写下它的峥嵘岁月,今后,它依然会用自己的热量与养分,继续续写新的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