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抑制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1-11-12周睿王瑛
周睿,王瑛
德阳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四川 德阳 618000
肿瘤是细胞异常增殖的结果,恶性肿瘤不仅破坏组织器官的正常结构与功能,还常发生转移,产生范围更广的影响,而且其治疗效果不理想,致死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极大地加重了经济负担。根据全国恶性肿瘤登记资料显示,2015年全国新发恶性肿瘤392.9万例,发病率高达285.83/10万,其中病死233.8万例,病死率为170.05/10万,远远高于世标发病率和病死率。目前针对实体肿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但因为肿瘤分期、术后应激及免疫抑制等因素,仍有部分肿瘤术后出现复发及转移。
丙泊酚其化学名为2,6-双异丙基苯酚,具有麻醉诱导起效快、苏醒迅速且功能恢复完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等优点,是目前临床上应用于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及危重患者镇静的一种新型、快速、短效的静脉麻醉药。手术所需丙泊酚的血药浓度一般为2.5~8.0 μg/ml,复合其他静脉麻醉药时所需血药浓度会降低。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丙泊酚还具有其他药理作用,Mammoto等发现丙泊酚能抑制人类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Schaefer等指出丙泊酚具有降低肿瘤患者病死率的作用;Guerrero等的研究也表明以丙泊酚维持麻醉能延长膀胱癌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因此,本文系统性回顾相关研究,总结丙泊酚抑制肿瘤的机制,以期为丙泊酚的“新作用”找到更多依据,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丙泊酚对肿瘤细胞产生直接抑制作用
丙泊酚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Cui等的研究发现丙泊酚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大细胞肺癌细胞H460增殖,诱导其凋亡,其半抑制浓度(50% inhibiting concentration,IC)为7.2 μg/ml,进一步观察丙泊酚对肿瘤的影响,发现丙泊酚处理组的肿瘤体积逐渐缩小,小鼠存活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Yang等发现丙泊酚作用24 h后,肺腺癌细胞H1299和H1792使促细胞周期阻滞蛋白叉头框蛋白O1(forkhead box protein O1,FOXO1)、FOXO3、促凋亡蛋白Bim、caspase 3表达增加,肺腺癌细胞存活率下降,并且这一效应由miRNA-486介导。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EK)信号通路参与丙泊酚对肺腺癌细胞的调控,Xing等发现丙泊酚通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1/2,ERK1/2)依赖的p53正向凋亡调控因子(p53-upregulated modulator of apoptosis,PUMA)信号通路介导肺腺癌细胞A549凋亡。Wu等进一步发现A549和H1299细胞经丙泊酚处理后,miRNA-215p表达下调,MEK10增加,细胞存活率下降,而过表达miRNA-215p则使丙泊酚的抗肿瘤效应消失。丙泊酚也通过miRNA-21/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物(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PTEN)/蛋白激酶 B(protein kinase B,PKB,又称AKT)通路抑制A549细胞生长。丙泊酚可抑制消化系统肿瘤细胞。有研究表明,丙泊酚通过调控微小RNA(microRNA,miRNA)介导胃癌细胞SGC-7901和MKN-45凋亡,减少其增殖。Zhang等发现丙泊酚预处理使miRNA-195表达增加,抑制Janus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tion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JAK/STAT3)信号通路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活化,MKN-45细胞增殖减少,凋亡增加,而低表达miRNA-195则削弱了丙泊酚的抑癌作用。在丙泊酚的作用下,结肠癌细胞中的miRNA-124-3p.1表达增加,AKT3活化减少,细胞增殖被抑制。Ren等进一步研究表明,miRNA的上游调控分子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也参与丙泊酚对结肠癌细胞的抑制。同样,miRNA-21、miRNA-34a、miRNA-328等miRNA在丙泊酚抑制胰腺癌细胞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丙泊酚抑制生殖系统肿瘤。丙泊酚上调卵巢癌细胞miRNA-9水平,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Sun等发现miRNA-374a/FOXO1信号通路受丙泊酚调控,参与丙泊酚对卵巢癌细胞凋亡的促进过程。HOTAIR是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的一种lncRNA,与肿瘤进展关系密切。Zhang等研究表明,丙泊酚可降低HOTAIR在宫颈癌细胞中的表达,并进一步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echanistic target of rapamycin kinase,MTOR)/p70S6K通路,从而促进细胞凋亡,缩小肿瘤体积。另外,也有研究报道丙泊酚通过miRNA调控子宫内膜癌与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2 丙泊酚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特征,也是导致肿瘤患者预后不佳的主要原因。自分泌移动因子(autocrine motility factor,AMF)及其受体激活使得肿瘤细胞运动活性增加,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活化,因此使肿瘤细胞有利于进入小血管、淋巴管,逃脱免疫抑制的肿瘤细胞随即播散,在适宜的部位形成微小转移灶。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生长因子等作用下,新生血管形成,转移灶逐渐增大,然后发生侵袭、转移。肿瘤转移还受基因调控,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失衡导致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AMF在子宫内膜癌、胃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提高了肿瘤细胞的运动能力。AMF可进一步激活VEGF,促进肿瘤细胞的定植。Chen等研究表明,丙泊酚可通过抑制天门冬氨酸受体减少胰腺癌小鼠VEGF的表达。而MMP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中的蛋白成分,破坏组织学屏障。研究表明,卵巢癌细胞与丙泊酚共同培养24 h后,抑制了miRNA-9/NF-κB信号通路,进而介导MMP9表达下降,使肿瘤细胞侵袭性减弱。另外,丙泊酚通过WNT/β-catenin/SRY盒转录因子4(SRY-box transcription factor 4,SOX4)通路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MMP9和MMP2表达,且在经丙泊酚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中,MMP9和MMP2水平也下降。近期研究显示,丙泊酚通过lncRNA、miRNA调控与肿瘤转移相关靶蛋白的表达,从而产生抗肿瘤效应。丙泊酚抑制miRNA-124-3p.1/AKT3、miRNA-21/Slug、lncRNA ANRIL/Wnt/β-catenin/NF- κB、miRNA-195-5p/Snail、miRNA-361/miRNA-135b/IL-13/STAT6/E盒锌指蛋白1(zinc finger E-box binding homeobox 1,ZEB1)等信号通路,从而降低肿瘤细胞的转移。
3 丙泊酚对术后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较低
围手术期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是肿瘤细胞成功转移的又一重要原因。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和辅助性T(T-helper,Th)细胞在肿瘤免疫监控中起重要作用,NK细胞、Th细胞缺乏或功能障碍促进肿瘤发展,而NK细胞或Th细胞移植则对肿瘤有治疗作用。研究表明,与使用异氟烷相比,丙泊酚维持麻醉对肿瘤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CD4)、NK细胞的影响较小。Liu等进一步研究发现,丙泊酚(4.45 μg/ml,24 h)不仅能促进结肠癌患者NK细胞的增殖与激活,还能促进NK细胞产生肿瘤杀伤效应分子。
4 丙泊酚改善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化疗是肿瘤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环节,可以杀死体内残留的肿瘤细胞,预防术后肿瘤转移。因此,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是化疗疗效的关键。Sun等的研究发现,丙泊酚可改善肿瘤细胞的顺铂耐药。Li等的研究发现,丙泊酚可通过抑制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JAK2/STAT3信号通路,增强顺铂介导的宫颈癌细胞凋亡。Huang等也报道了WNT/β-catenin在丙泊酚改善肺癌细胞对顺铂敏感性中的作用。而Zhang等则利用自噬相关耐药的胃癌细胞,进一步将丙泊酚这一作用的机制延伸到lncRNA和miRNA,丙泊酚下调lncRNA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metastasis associated lung adenocarcinoma transcript 1,MALAT1),增加miRNA-30e,进而抑制自噬相关蛋白ATG5(autophagy-related protein 5,ATG5)介导的自噬,从而增强顺铂对胃癌的治疗作用。
5 小结
丙泊酚作为一种常用的全身麻醉、镇静药,其抗肿瘤效应引起广泛关注。大量实验表明,丙泊酚可通过lncRNA及miRNA调控WNT、MAPK、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hydroxy kinase,PI3K)/AKT、JAK/STAT3等肿瘤相关信号通路,对肿瘤的增殖、转移、免疫、耐药性等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延长肿瘤患者无病生存期。但在临床实践中,患者作为复杂的生物体,其病理生理过程受到神经、体液及药物等多重调控,丙泊酚对肿瘤的影响及机制尚需更多临床相关研究进一步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