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协同管理促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加入工会
2021-11-11杨扬
杨扬
2021年7月以来,国家接连出台一系列制度,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和维权服务工作做出明确规定与指导。8月,辽宁省总工会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各市工会也陆续推出方案。尽管如此,这些措施在落实过程中仍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督和相关组织深度参与,共同探索解决之道。
制度保障先行
新就业形态的快速发展使劳动者权益保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各地都在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务实有效的经验做法,国家将这些经验做法深化提炼后,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加以规范指导。
2021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等8部门联合制定《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健全公平就业、劳动报酬、休息、劳动安全、社会保险制度,强化职业伤害保障、完善劳动者诉求表达机制7个方面对推动建立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制定工作举措。这是国家层面第一个系统规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政策文件,补齐了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制度短板,标志着我国规范新就业形态发展、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制度构建逐渐走深走实。
随后全国总工会启动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集中行动”,并于2021年9月底印发《关于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为各地工会破解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难题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手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2021年8月,辽宁省总工会下发《辽宁省总工会关于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了具体工作举措。
抓住“牛鼻子”
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各级工会要持续加大投入,逐步建立、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增强联动及监管力度。
《意见》的第一部分提出探索构建纵横交织的工会组织体系,推动平台企业及关联企业建会;采用行业工会覆盖,推进行业工会联合会建设,以“小三级”工会组织作为“兜底”,对应党建片区、社会治理网格、园区、商圈、楼宇等,建立相应的区域工会,推行工会网格化模式,实现有效覆盖。《意见》还细分了三种入会途径,即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乡镇(街道)、开发区(工业园区)、村(社区)工会或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联合工会的作用,让各类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都能加入工会。
在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的工作中,抓住对应的职能单位这个“牛鼻子”十分重要,仅仅依靠工会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发挥部门联动优势,与行业主管部门协同“作战”,有针对性地落实措施。阜新市总工会就积累了与七大“行业主管”协作的经验,与教育局、网信办、发改委、工商局、工信部门、邮政管理部门、交通部门等行业主管部门协作,推进各行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建会入会,取得了良好成效。
2021年8月,辽宁省委组织部与辽宁省总工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工会组建和工会工作有效覆盖集中攻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工会组建和工会工作,不断扩大工会组织有效覆盖。
《通知》提到两个目标:争取到2023年12月底前,全省符合建会条件要求的各类法人单位建会率达到并稳定在80%以上,全省加入工会的职工达到1050万人。《通知》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工作提升高度,要求各級党委组织部门(两新工委)、开发区(园区)党工委要支持工会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工会组建和工会工作有效覆盖,将工会组建和工会工作纳入两新组织党建总体布局,作为强化两新领域党的工作的重要内容。
制度构建与现实实施需要相互协同、共同适应,各部门协同治理的方式有助于听取各方面诉求,推动制度措施的不断改进完善。辽宁已经在制度上有了举措,下一步相关部门将协作、加强监管政策落实的情况。
多元化投入
经费保障是推进新经济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的重头戏,《意见》在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分别从强化经费保障、加强组织领导两方面作出了规定,要求各级工会持续加大投入,逐步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推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项目制,并争取财政资金和社会力量投入。
如何解决经费保障?多元化的投入、社会力量的引入是值得探讨的方向。例如2017年苏州市吴江区就推出了全国首个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由区人社局代扣保费,再交商业保险公司承办,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覆盖社保“盲区”。
再如2021年9月,深圳市发布“一体两翼”帮扶保障工作体系,深圳市总工会计划连续3年每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关爱行动。“一体两翼”中的“两翼”是指工会通过充分发挥市职工保障互助会和市职工解困济难基金会的作用,为职工提供更多社会化、精准化的帮扶保障,包括工会帮扶救助、职工互助保障、职工专属保险、暖工基金、工友筹等帮扶保障项目,累计最高保障额度可达300多万元,有效解决职工因病致贫、因意外致困问题。
按照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和相关部门的部署,下一步我国将在部分重点行业开展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探索用工企业购买商业保险、保险公司适当让利等机制,为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提供与工伤保险待遇接近的保障。
总的来说,只有建立政府部门、平台企业、行业协会、资源提供方和消费者共同深度参与的多方协同、多元化投入的机制,才能改变目前仅靠企业公益投入的现状,促进新就业形态的良性发展。
服务优先
各种吸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举措最终的落脚点都应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由于他们大多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推行网上入会、打通网上接转会员关系通道等网络服务是必要措施。
例如《意见》的第四部分明确要求,通过深化维权服务吸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特别是坚持服务先行,打造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体系。《辽宁省总工会关于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实施方案》也提出,加快网上工作平台建设,完成“工会地图”建设,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一键找到身边的工会服务阵地”,这些都是提升服务的努力。
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素质能力得到提升,增强归属感、尊严感是增加工会凝聚力的方式,因而要加强素质能力建设,包括开展岗位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竞赛、法治宣传及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劳动者职业素质整体提升。
辽宁省总工会就在探索新的路径——将省总工会与省人社厅等部门联合举办的全省快递行业、货车司机、电商直播职工技能大赛纳入省级一类赛事,对符合条件的各工种第一名选手授予“辽宁五一劳动奖章”和“辽宁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同时给予两万元资金奖励,让职工真正在政治上有地位、在经济上得实惠、在社会上受尊重。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既是对工会组织和服务对象新的拓展,也是对现有工会组织体系和制度机制的流程再造。面对这一全新的领域,各级工会都在探索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