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寒冬时节如何远离痛风

2021-11-11王建华

保健与生活 2021年22期
关键词:高尿酸血尿酸嘌呤

王建华

入冬以來,门诊的痛风患者逐渐增多,这与人们喜欢在冬季吃火锅、喝煲汤有很大的关系。另外,冬季气候寒冷,血管末梢循环差,如不注意保暖,尿酸盐容易形成结晶在关节处沉积,这也是冬季痛风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虽然目前痛风还不能彻底治愈,但控制其不发作是能够做到的。

确保血尿酸持续达标

高尿酸血症是导致痛风的原因之一,因此,将血尿酸长期平稳地控制在目标水平是预防痛风发作的有效措施。痛风之所以会反复发作,关键还是因为治疗不规范,导致尿酸控制不达标,或是效果不持久。

有研究证实,血尿酸水平低于360微摩/升有助于防止尿酸盐结晶,促进尿酸盐结石溶解。因此,一般建议:没有痛风石的患者应将血尿酸长期控制在360微摩/升以下,伴有痛风石的患者应将血尿酸控制在300微摩/升以下。

科学饮食是基础

1.限制高嘌呤食物

动物内脏、海鲜、菌菇类等高嘌呤食物会增加尿酸生成,故应尽量少吃或不吃,牛、羊肉等要适量,新鲜蔬菜、牛奶、鸡蛋则可适当多吃。痛风患者尽量不要吃火锅,吃的话,在火锅食材和汤料的选择上尽量偏素、清淡,以涮蔬菜为主,不吃海鲜及动物内脏,尤其注意不喝火锅汤,因为经过长时间熬煮,汤里含有大量嘌呤。

2.远离酒

由于酒精(乙醇)会影响尿酸经肾脏排泄,故痛风患者最好戒酒,尤其是啤酒,含有大量的嘌呤,较之白酒和红酒更容易诱发痛风。

3.多喝水

多饮水、多排尿有助于尿酸的排泄。痛风患者每天饮水量也应在2000毫升以上,可以饮用白开水、淡茶水,碱性的苏打水也是不错的选择。

4.控制体重

控制体重有助于降低血尿酸,预防痛风发作。因此,肥胖的痛风患者要“管住嘴,迈开腿”,尽量把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此外,过度劳累、剧烈活动(如快跑)、外伤、受寒等均可诱发痛风急性发作,痛风患者应予避免。

合理用药是关键

1.急性发作期不宜加用降尿酸药物

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痛风急性发作期应选择消炎镇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等),以迅速缓解患者关节肿痛症状。降尿酸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等)没有消炎镇痛作用,对消除关节炎症及疼痛无效,如果在急性期不恰当地加用降尿酸药物,反而可能因为血尿酸的显著波动而导致患者症状加重。因此,最好是在患者疼痛症状完全缓解、急性期过后1~2周再加用降尿酸药物;但如果患者早在痛风发作之前已开始服用降尿酸药物,则应继续服用而无须停药。这样做是要尽量维持患者急性期血尿酸浓度的相对稳定,避免因血尿酸浓度显著波动而导致病情加重。

2.不要擅自停用降尿酸药物

痛风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只能控制而不能根治,需要长期治疗。即便血尿酸已降至目标值,也不能擅自停药,而应将药物逐渐减至可将血尿酸维持在目标范围内的最小有效剂量,并坚持长期服用。

临床上,只有少数轻症痛风患者可以停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干预(如低嘌呤饮食、戒酒、减肥等)即可将血尿酸控制在目标水平。但对大多数患者而言,为了能够使血尿酸长期控制达标,往往需要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长期配合降尿酸药物治疗。

很多痛风患者血尿酸一降到正常,或者刚不痛了就把降尿酸药停了,这样很容易导致病情反复。长此以往,不可避免地造成关节及肾脏的损害,同时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3.降尿酸速度不宜太快

痛风发作不仅与高尿酸有关,与尿酸水平显著波动也有很大关系。当血尿酸浓度突然降低时,会使附着在关节表面的尿酸盐结晶快速溶解,释放一些不溶性的针状尿酸盐结晶,后者被白细胞吞噬后,释放大量炎性因子及水解酶,从而诱发关节滑膜的炎症及疼痛,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因此,降尿酸药物一定要从小剂量起始,缓慢增加剂量,使血尿酸逐渐下降。

4.尽量避免服用阻碍尿酸排泄的药物

利尿药(如氢氯噻嗪、呋塞米)、抗结核药(如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某些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大剂量阿司匹林(每天服用大于2克)等药物均干扰尿酸代谢或排泄,使血尿酸升高。因此,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尽量不要使用这些药物,以免引起痛风急性发作。

定期监测是保证

血尿酸控制达标是防止痛风发作的关键。而定期监测血尿酸,是了解血尿酸控制情况、调整饮食及用药的重要依据,是确保血尿酸长期控制达标的保证。

猜你喜欢

高尿酸血尿酸嘌呤
治痛风不能“见好就收”
治痛风不能“见好就收”
尿酸高易导致全身受损
血清高尿酸在心血管疾病中有何意义
关于高尿酸血症你该知道的事
想吃火锅又怕尿酸高,如何解
海参并非高嘌呤食物
除了痛风高尿酸还有啥危害
痛风
痛风治疗血尿酸需持续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