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ogistic 回归的内蒙古兴安盟农牧民布鲁氏菌病危险因素分析
2021-11-11孙向东白玉梅丁建波徐全刚吴洋丽
孙向东,白玉梅,丁建波,高 璐,刘 平,徐全刚,吴洋丽
(1.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031;2.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兴安盟 137700;3.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山东青岛 266031;4.厦门市湖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厦门 361000)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以下简称布病),也称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关节痛等[1]。布病在我国多个省份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其中以畜牧业较发达的北方地区疫情最为严重。近年来,我国人间布病疫情有逐年上升趋势,而病羊是人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农牧民为主要患病人群[2]。人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布鲁氏菌,如接羔、屠宰病畜、切病畜肉、剥牛羊皮、剪打羊毛、与羊玩耍等。我国曾将布病列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1—2020年)》,力争消灭畜间布病,以达到降低人间布病发病率的目的。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讨农牧民感染布鲁氏菌的危险因素,以期为布病防控提供建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选择1 个农区县(突泉县)、1 个牧区县(科右中旗)和1 个半农半牧县(扎赉特旗)作为研究现场,在上述旗县分别选择100 户养殖场户、牧户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农牧民是否感染布鲁氏菌,将这300 户养殖场户、牧户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
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调查方法包括会议调查和问卷调查。2012 年7 月15 日,在兴安盟召开布病传播风险研讨会。参会人员包括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所负责人及其职员、疫病防控中心人员、屠宰场管理人员。通过会议调查,了解近年来当地的布病疫情与防控措施以及羊群养殖基本情况。在会议调查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先于2012 年7 月17—22 日进行小规模预调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问卷。正式调查于2012 年10 月15—31 日进行,由通过统一培训的基层兽医工作人员组成调查组,采用实地入户走访调查为主,电话调查为辅的方式。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农牧民的羊养殖量、卫生条件及防护措施、作业习惯及其布病知识的掌握程度等。设定的主要分析指标及其赋值说明见表1。
1.3 组织实施
由武汉大学、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联合兴安盟动物卫生监督所组建调查组。在各调查点(旗、县)的动物卫生监督所成立项目协调执行小组,由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所所长任执行小组组长,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所职员、调查对象所在苏木/镇兽医站负责人以及所在村/屯基层兽医站负责人为小组成员。调查组负责设计调查实施方案,分发调查手册,组织调查人员统一培训,对问卷调查实施现场督导与质量控制,最后开展数据录入、整理与分析工作。各协调执行小组负责组织调查点的现场走访调查和电话调查,定时向调查组汇报问卷调查实施进度和遇到的问题。
1.4 质量控制
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对数据实行双重录入及核查,对不符合规定的录入值以及相关联项存在逻辑矛盾的数据作无效处理,并尽量选择新发病例,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奈曼偏倚和回忆偏倚。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用Excel 2007 软件建立数据库,部分数据的录入格式参照表1 中的变量设定与赋值,其中X1—X7、X9、X22—X26为离散型计量变量,X13为有序分类变量(值范围为0~2),其余均为二分类变量。将数据进行适当修改与调整后,运用SAS 9.2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农牧民患布病影响因素。
表1 农牧民布病影响因素及其赋值
2 结果
共调查布病病例47 例、对照253 例,其中农户155 户、牧户145 户,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的职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527,P=0.468)。
2.1 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
运用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各个影响因素与农牧民患布病的关系,具体结果见表2。在检验水准a=0.05 的水平上,有4 个影响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X3、X5、X11和X13,其中及时隔离病羊是农牧民患布病的保护因素,而基础母羊平均存栏时间、羔羊平均存栏时间、缺乏布病知识均为危险因素。
表2 农牧民布病影响因素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2.2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
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运用逐步回归法构建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结果共有4 个影响因素进入模型(表3)。根据输出结果中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值判断,农牧民对布病知识的了解程度是其患布病的最大影响因素,其次是基础母羊平均存栏时间、羊只出现病态是否及时隔离、羔羊平均存栏时间。
表3 农牧民布病影响因素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其中,X13(对布知识的了解程度)和X11(羊只出现病态是否及时隔离)两个因素的OR 值较高,X13的OR 值 为6.117(95%CI:2.651~14.116),即缺乏布病知识的农牧民患布病的风险较高。X11(羊只出现病态是否及时隔离)的OR 值为0.123(95%CI:0.042~0.363),表明及时隔离病态羊的农牧民比未及时隔离的农牧民患布病风险小。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疫情形势不容乐观。布病在人与人之间不发生传播,人主要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接触传染源而患病[3]。病羊和带菌活羊以及被布鲁氏菌污染的物质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农牧民由于其职业性质,长期与牲畜接触,并且生活在布鲁氏菌污染高风险环境中,其感染布鲁氏菌病的风险比平常人要高[4]。2009 年我国布病监测资料显示,农牧民占总发病人数的85%以上[2]。Kenneth 等[5]、Al-shamahy 等[6]在对布病危险因素的研究中,也证实了职业为农牧民是布病的危险因素。因此,探索农牧民患布病的影响因素对降低人间布病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许多国家如乌兹别克斯坦、伊朗、吉尔吉斯斯坦、沙特阿拉伯、也门等,在近几年也曾进行过关于布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许多研究[6-9]表明,直接接触病畜及其流产物和排泄物以及为动物接生是人患布病最高的危险性因素。但在本研究中,“自行屠宰羊只”和“自行接羔”均未显现出统计学意义,原因在于本研究是专门针对农牧民开展的布病危险因素调查,且调查对象均为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的农牧民,大多数调查对象均有自行接羔、屠宰羊只的习惯,所以未能体现出差异性。
一些研究[5-6,10-11]证实,饮用生奶、食用奶制品也是人患布病的高危行为。而本研究结果显示,饮用羊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原因在于兴安盟当地的农牧民均没有饮用羊奶的习惯,羊奶均用于喂养小羔羊。当地农牧民主要饮用牛奶,牧民家中自制的以及市场上销售的奶制品生产来源均为牛奶。一些学者认为,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公众饮食奶制品的安全性教育,防止病从口入。
另外,Masomeh 等[11]、Kenneth 等[5]分别在伊朗和乌兹别克斯坦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发现,一般布病病例家中还有其他病例,家庭成员的生活环境、饮食生活习惯都大同小异,具有相同或者相近的布病危险因素,因此导致出现同个家庭多个病例的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缺乏布病相关知识是农牧民患布病的高危因素。Turatbek 等[12]在吉尔吉斯斯坦巴特肯州进行的病例对照研究中也得出相似的结论:掌握布病传播方式等知识是人患布病的保护因素。本研究所调查的300 户养殖户中,对布病的危害和预防基本都懂的有55 户,仅了解一点的有170 户,其余75 户对布病一无所知。缺乏布病防控知识的养殖户卫生观念淡薄,在平时的养殖作业中表现出许多不良的卫生习惯,因而增加了患布病的危险,例如在接羔或者屠宰羊、清理羊圈的时候不戴手套、口罩,对病羊、死羊以及母羊的流产物随意处理等。因此,寻求有效的宣传教育方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势在必行。
但是,“屠宰羊只或接羔时是否戴手套”这一因素在本研究并无统计学意义,而“羊只出现病态及时隔离”这一因素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是农牧民患布病的保护因素。病羊及其排泄物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虽然处于潜伏期的病羊也可以向外排菌,但其传染力不如发病期的病羊。及时对病羊进行隔离,限制其活动范围,可避免其向周边环境大范围散布布鲁氏菌,也可避免其他健康牲畜与其接触,因而可降低养殖场内牲畜的布病发病率,继而降低农牧民患布病的风险。
“母羊平均存栏时间”和“羔羊平均存栏时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羔羊和母羊存栏时间过长都是农牧民患布病的危险因素。兴安盟当地多数养羊户都是在母羊出现病态特征或者明显老化后才将其转卖给贩运经纪人或者当地屠宰场。病母羊由于其分泌物较多,相比种公羊有更强的传染力,患病母羊的子宫分泌物、流产胎儿和胎衣是致病性最强的布病传染源。除了与其他病羊直接或者间接接触这一途径外,母羊还可通过与患病种公羊配种而被感染,另外存栏时间较长的母羊较为老化,对布鲁氏菌的抵抗力较弱,患病风险较高。因此,母羊感染和传播布鲁氏菌的风险较高,其存栏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农牧民患布病的概率增加。另外,兴安盟当地大多数农牧户均为自繁羊羔,在接羔后几个月内将公羔羊卖出,母羔羊留作基础母羊,因此存栏时间长的羔羊一般为母羔羊,羔羊存栏时间较长也可导致其他牲畜和农牧民的患病风险升高。因此,鼓励农牧民及时淘汰基础母羊可作为养殖人员预防布病的措施之一。
布病虽然致死率很低,但其引起的经济损失和健康损害不容忽视,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而影响其发生与流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13],其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鉴于布鲁氏菌在人与人之间不传播,人主要通过与病羊直接或间接接触患病,因此应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牧民自我防护能力,作为防治布病的最根本途径,然后在此基础上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