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加减医治肥胖型2型糖尿病脾虚湿困证的疗效观察
2021-11-11叶锦珠
叶锦珠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 珠海 519000)
糖尿病作为临床多发性病症,随着人们的生活、饮食习惯发生巨大改变,发病率持续增长,其中2型糖尿病发病率较高,肥胖患者比较常见,由于肥胖会使病情危险性升高,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病变。同时,对于大多数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来讲,脾虚作为重要发病机制,从中医角度分析,由于脾虚容易诱发淤血痰浊,使水运化停,导致脾虚湿困发作,这也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显著症状,需要对其展开有效干预,才可调节临床症状。为了进一步探究该病症用于参苓白术散加减医治的疗效,将选用72例医治患者作为研究主体,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用2019年5月-2020年5月接受该病症治疗患者共计72例,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36例)与参照组(36例),纳入标准:全部患者均满足该病症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年龄均超过40岁以上,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排除药物过敏史患者;排除严重肝、肾损害、心脑血管疾病、肾病患者;排除精神性疾病患者。诊断标准:2型糖尿病根据我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标准要求,患者具有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监测均超过11.1mmol/L,空腹血糖>7.0mmol/L,饭后两小时血糖值超过11.1mmol/L。肥胖症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要求的标准,体质指数>25kg/m2为评定标准;脾虚湿困证依照《中医内科学》要求,对患者展开评定,形体肥胖、口渴咽干、乏力、自汗,头身困重、舌质胖大存在齿痕的患者。其中实验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60.24±3.67)岁,病程3~10年,平均病程(6.52±2.16)年;参照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45~74岁,平均年龄(59.54±3.54)岁,病程2~11年,平均病程(6.57±2.18)年。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程等,均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处理,对比计算结果均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治疗
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干预,选用二甲双胍缓释片,每次服用500mg,每日3次,饭前应用,共服用28日;实验组患者在此条件下接受参苓白术散加减医治干预,选用20g茯苓、20g山药、15g黄芪、15g党参、15g焦山楂、10g厚朴、10g泽泻、10g半夏、10g白术,并结合患者病症情况,进行加减治疗,患者存在气虚严重症状,将黄芪增加到30g,如若湿气严重,增添15g扁豆、6g砂仁。用清水熬煮,熬煮至200mL,每日1剂,分早晚服用,持续用药28日。
1.3 观察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体质指数、腰臀比、血糖情况、糖化血红蛋白等进行对比。根据患者的治疗情况,可将其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其中显效效果即临床症状均已消失,空腹血糖达到常规情况,不超过3mmol/L;有效效果即临床症状得到调节,空腹血糖降低达到2mmol/L;无效效果即患者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97.22%)明显好于参照组(83.33%),组间对比P<0.05,证实差异性存在,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2.2 对比两组患者体质指数、腰臀比情况
治疗前,实验组与参照组患者体质指数、腰臀比差异较小,不具备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体质指数、腰臀比均低于参照组,组间对比P<0.05,证实差异性存在,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体质指数、腰臀比情况
2.3 对比两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糖蛋白情况
治疗前,实验组与参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饭后两小时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情况差异较小,不具备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空腹血糖、饭后两小时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情况好于参照组,组间对比P<0.05,证实差异性存在,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糖蛋白情况
3 讨论
脾作为后天根本、气血化生源泉,具有精微物质运化的功能。饮食不节制、暴饮暴食者,如若脾虚会难以运化水湿,下注膀胱会使患者出现尿频、多饮等症状,形成病理性湿浊,产生脾虚湿困证,这属于2型糖尿病的多见证型。同时,大多数脾虚湿困证患者由于饮食习惯不规律,导致该病症患者以肥胖群体居多。
在临床治疗该病症患者中,二甲双胍属于临床常用药物,可使糖的无氧酵解进一步增加,起到肝糖原异生抑制作用,控制肝糖原的输出,发挥降糖的功效。现阶段临床研究中了解到,二甲双胍还可以使附近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进一步加强,改善胰岛素的抵抗功能。
为了进一步观察该病症用于参苓白术散加减医治的治疗疗效,此次研究通过选用接受二甲双胍治疗患者作为参照组,结果表明,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饭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均得到良好改善,且低于参照组,使患者血糖、胃肠激素、胰岛素等得到良好改善。结合研究证明,脂肪激素分泌异常是诱发胰岛素抵抗的根本原因,也是影响该类型糖尿病的主要分子机制。GIP因近端小肠K细胞生成释放,促进GIP分泌,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并通过多渠道的摄食后,使血浆胰岛素的浓度增加。胰岛素抵抗过程中,会进一步降低GIP、GLP-1的分泌。
在中医药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得到众多业内人士的肯定,使大多数患者更加倾向于中药治疗干预方式,与西药治疗相比,其毒副作用比较低,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对该病症患者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医治方式,疗效确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治疗有效率97.22%明显好于参照组83.33%,组间对比P<0.05,证实差异性存在;治疗后实验组体质指数、腰臀比均低于参照组,组间对比P<0.05,证实差异性存在;实验组空腹血糖、饭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情况好于参照组,组间对比P<0.05,证实差异性存在。由此可见,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医治该病症,可提升临床治疗的效果,改善患者自身的血糖情况,并减轻患者的体重情况,缓解患者肥胖指征,针对控制患者病情发展恶化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此次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参苓白术散加减的治疗患者有效率为95.66%,患者血糖情况、糖化血红蛋白得到较好的改善,说明此次研究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在该病症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的治疗干预方式,可调节患者脂肪激素的调控网络,并加快胰岛细胞的增生,推迟胰岛细胞功能衰弱,改善患者血糖状况,临床医治效果显著,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让更多的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