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从一手烂牌打起

2021-11-11钟和

金秋 2021年13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制造业

※文/钟和

说起Made in China,也许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衣服、鞋子,但中国的制造业远没有这么简单!曾经的“一手烂牌”,到现在的高铁、卫星、5G……中国制造经历了什么?未来,Made in China将如何努力?

提起“Made in China”

鞋子?服装?饰品?这些自然不必多说。之前有人挑战在美国24小时不用“中国制造”,结果只能披块绿布出门,甚至连iPhone都要“上缴”——因为这也是中国组装的。

“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中心”,这样的称号让很多人心生骄傲。但另一些人看来,制造业粗笨、资金周转慢,远没有第三产业光鲜亮丽。

那么,制造业是什么?它对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中国制造一定要抓在我们自己手里?曾经发生产业转移的欧美,今天为何都在追求再工业化?Made in China究竟是怎样一个水准?

简单来说,制造业就是通过加工,将资源转化为大型工具、工业品和生活消费品的行业。

小到一支牙刷、一袋薯片,再到精密的医学器械、计算机和巨大的列车、飞机,都属于制造业生产的范畴。

制造业能够直接体现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指标。

2020年新冠疫情波及全球,中国制造业的硬核实力再次刷屏:

当湖北急需救护车时,短短十天,我们生产的60辆救护车就开到了抗疫一线;占地3.39万平方米的火神山医院和7.99万平方米的雷神山医院,10天左右拔地而起;各国都在为疫情想办法,中国制造的新冠疫苗已进入国际市场,为多国人民和总统接种……

以管窥豹,这背后是中国巨大的制造业规模。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数据,我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早在2015年,中国在亚洲高科技产品出口中的份额就已经超越日本,成为第一。

从一手烂牌打起

论起制造业水平,今天的大佬,开局时手里的牌真的够烂。旧中国是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只能生产火柴、肥皂等少数日用生活消费品。新中国成立后,对重工业的投资,奠定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1956年9月8日,沈阳飞机厂成功试制喷气式歼击机歼-5,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飞机的国家之一。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自主研制发射卫星的国家。

改革开放后,轻工业、加工制造业迅速发展,包括东莞的IT产品加工、莆田的运动鞋类加工、义乌的小商品加工等等。2000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由1990年的2.7%跃升为6%。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制造业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逐步向资本密集型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其中装备制造业是重点之一。

什么是装备制造业?它是制造业的脊梁,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涉及门类广、产业链条长,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一个国家工业体系的技术实力和生产配套的综合能力。

比如,高铁就是中国“装备制造业一张亮丽的名片”。

2008年,京津高铁开通运营,标志着我国迈入高铁时代。2019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营业里程位居世界第一位。

高铁发展迅速,关键在于我们掌握了领先的技术,比如,被誉为现代机车车辆技术“皇冠上的明珠”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技术。一块巴掌大小的IGBT模块内共有36块指甲大小的芯片,每块芯片有5万个被称作为“元胞”的电子单元,它们能够在百万分之一秒的时间内实现电流的快速转化,直接影响着高铁列车是否能够瞬间起跑、安全飞驰、能否稳定停车。

目前能制造大功率IGBT芯片的国家寥寥无几,而我国已实现了IGBT技术自主国产化,总体技术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还有作为“新基建”之一的特高压输变电技术。我国西部、北部地区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却远离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的东中部地区,将西部的电跨越5000多公里输送到东部,就要用到这项技术。

特高压的“特”就在于:输出的电压特高、输送的容量特大、传输的距离特远,但研发难度特大,对绝缘、变压器的要求特严。国家电网联合160多家单位,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完成141项关键技术研究,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

特高压输变电技术

神舟10号飞船顺利升空

天河2号

比如,青海-河南特高压直流工程,是世界首个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输电大通道。截至去年8月,这项工程已向河南输送“绿电”10亿千瓦时,让千万河南家庭用上了环保、清洁的“绿电”。

6年前,很多人说中国是全球最大钢产量国家,但是有什么用,做不出圆珠笔芯。

中国的制笔企业多达3000余家,年产值超过150亿元,产品远销海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圆珠笔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各种圆珠型笔类的年产量达400多亿支,其中70%出口。

但在此之前,“笔尖钢”的技术一直掌握在日本和瑞士的手中。用来制造笔尖的钢材,最终要通过一个高速度、高精度的设备,经历24道工序进行完全自动化的切削,所以其中的难点在于,这种钢既要能被削铁如泥,但同时又不能软烂如泥。就像刀削面,太软了容易粘刀,太硬了又容易开裂,要想手起刀落,必须软硬适中。

那年,太原钢铁集团公司接到任务,4个月的时间完成技术攻关,烧了一炉60吨。就这一炉钢制成的圆珠笔尖,可以让全球用上一年,几乎把全球圆珠笔笔尖企业全部“送走”。当日,笔尖钢的价格下跌25%。日本企业哀叹:半个世纪的美梦结束了。

中国制造服装生产线

再说工程机械。

上世纪90年代,为了修建西康公路,打隧道的时候从德国进口了两台盾构机,每台价格为1亿美元。德国为了防止泄密,在做维修与服务的时候看都不让看。

2002年,中国基建开始全面发力,正式成立盾构机研发团队。2008年,中国首台复合式盾构机研发成功。2015年,国产首台铁路大直径盾构机下线,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国外近一个世纪的技术垄断。

17年一路逆袭,到今天,中国盾构机占据了国内90%和海外70%的市场份额,而盾构机的暴利时代被彻底终结。日本现在最先进的盾构机,售价也只敢标到500万美元,直接下跌到1/20。

中国制造让全球人民有了更多质高价优的服装、让家电产业的价格直线下滑,让全球人民体验到科技的乐趣。

中国智造

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发展中国家处于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制造环节,是打工仔。要想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获得更高的核心竞争力,制造业就要从低端向高端转移。

光伏产业

在某些领域,中国智造已经领先了一个身位。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摩托罗拉还是手机的代表,在中国市场一部手机的价格大约是1-2万元以上,小老板用不起,必须得是大老板。90年代初期平均工资为300-500元,工薪阶层需要不吃不喝3-5年才可以买一部手机。现在回想起来,犹如是玄幻小说。

2000年开始,国产手机快速崛起,价格急剧回落,成为常用的电子消费品。2010年开始,中国企业开始提出新的经营模式,以规模将供应链价格拉到最低,中国手机的价格在全球的性价比优势无可匹敌。

接着到来的,是全球手机市场份额中,中国品牌从0%飙升到48%,全球更有约90%的手机在中国制造。

与此同时,德国的蔡司镜头技术设备,日本的特殊复合材料,瑞典的工业精密机床技术,美国的控制软件、光源技术、电源……还有瑞典的轴承、法国的阀门……

从全球技术封锁到励精图治到引领全球市场。

手机,只是被改写的千万个行业之一,几乎所有行业,只要中国深入其中,都是用2年到10年的时间逆袭,从面临的技术壁垒到一统全球市场。

光伏产业

中国,有千百个逆袭的产业。

光伏产业曾是西方世界垄断行业。2001年,中国产业界才知道光伏发电技术。伴随不断发力,4年之后,2005年,中国占到了全球市场的11%,并在2015年将高纯度的多晶硅料制造了16.5万吨。国际价格瞬间崩溃,价格直接下降到1/20,跌破20美元/公斤。

而对应的中国硅片占到全球产量80%;

机器人在北京现代沧州工厂焊接车间生产线上工作

电池片占到全球产量62%;

太阳能面板占到全球产量76%;

从2001年到今天,光伏产业中国年新增装机增长了14000倍,累计装机也增长了近11000倍。

光伏只是很常见的一个故事,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到家电、手机,到工程设备、机械制造……几乎所有的产业,都是如此。

中国,粉碎了无数发达国家资本家暴利的美梦,将他们的技术封锁砸得稀烂,让全球70亿人受益,享受到了物美价优的产品和服务。

中国高铁

2016年开始,华为开始布局芯片产业,以高通为首的技术暴利时代即将终结。

1G到3G时代,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始终由欧美主导,其他国家如果想使用这项技术,就要付钱。但从4G时代开始,中国就已经成为专利主力。截至2019年3月,在全球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中,我国企业占了34%,居全球排行榜榜首。

一个国家总体通过的5G标准立项数越多,意味着其他国家企业要想发展5G技术,都要参考遵循这些标准。目前,中国企业共通过21个立项,数量仍是世界第一。

除此之外,神舟飞船、天河计算机、北斗导航……这些“中国智造”,让我们一次次看到引领未来的可能。

制造大国的全球市场

中国制造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而形成了一个举世无双、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能够生产从服装鞋袜到航空航天、从原料矿产到工业母机的一切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唯一的全产业链国家。

全产业链还意味着中国的产业不仅全面,而且几乎所有的产业都进入全球前5,多数深耕产业进入全球前3或第1。

中国的全产业链同时意味着中国要制造任何东西,几乎都可以直接关门做出来。

中国,是全球17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那中国出口的是什么?

8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的时代早已经成为过去。现在,是中国出口一件大型机械产品,换几万吨美国大豆的时代。高铁和军工换大米,电子技术换石油,才是最新的中国贸易。

在中国的出口货物中,服装、鞋帽、家具、玩具等工业品的比例只有14%,机械、电子、汽车、仪器等中高档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例超过55%。

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机械出口国,在机械产品出口金额上,早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和德国。

单一市场、最大规模、全供应链体系带来了中国制造的碾压效果。外国能做到的事情,中国也能做到;中国能做到的事情,只有中国能做到。

一次性打火机,中国每年生产百亿个以上,其中60%以上出口海外,占据全球95%的市场。

仔细看一次性打火机,工艺还挺复杂,ABS注塑成的外壳,冲压形成的防风罩,整个产品是由十几个不同的工艺,还有引火簧、面阀、按手、滤芯、海绵垫、调火环、翘板、按手、打火石……几十个元器件,涉及到几十种不同加工设备。

然而,一次性打火机中国的平均零售价格是1元,它的成本在0.2-0.3元之间。是的,就用3毛钱不到的成本,做出了这么一个还比较复杂的小玩意。

在生产的最源头,一次性打火机的制造商毛利是0.02元/个,仅仅这个利润,可以劝退全球的其它制造商。

中国打火机三大制造集中地,湖南、浙江、江西为前3名,而邵东作为湖南的主产地,尽管一只的毛利仅为0.02元,但年上缴利税3000余万元,进出口值近8000万美元,因为仅仅出口到海外的打火机就近20亿只……

规模太大了,1分钱都可以盈利;供应链太全了,什么零部件都能找到;单一市场,广袤的地区畅通无阻。中国的3项优势,进入任何一个领域,都会劝退一批发达国家资本家。

基于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中国生产了超过90%的笔记本电脑、小家电、按摩椅;生产了超过88%的手机、86%的微波炉、78%的空调,71%的彩电、62%的冰箱……

中国所生产的消费品中,家电、塑料、五金、食品、陶瓷、棉纺、服装等100多个产业已经完全击败了外国。

北斗导航

中国盾构机

制造大国的未来

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中国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115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榜单。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2.2%上升至57.5%,国家创新能力从全球第20位升至第17位。

放眼国际舞台,在一些领域,中国依然面临着“卡脖子”的风险。比如芯片领域52%的关键材料中国都要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仍有待提升……

面对这些“锁喉痛”,我们选择迎难而上,“卡脖子”的清单正在变成科研任务清单,国家也将在“十四五”时期重点布局高科技产业……

《中国制造2025》的动员令已发出,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智能制造为经济注入新动能。中国的战略新兴产业已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4G网络,5G网络正在建设,互联网用户7.51亿人,总数世界第一。

站在历史新起点,中国向现代化强国进发。这个东方大国,做出了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战略选择。质量、效率、动力,将在这片土地上锻造出更强的国家脊梁,新的篇章已经翻开。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制造业
浅谈汽车制造业与航空制造业的异同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