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历史演进和深刻意蕴

2021-11-11王寿林

观察与思考 2021年10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群众发展

王寿林

提 要:中国共产党人民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实践和智慧的结晶。在阐发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理论渊源的基础上,从毛泽东的人民观、邓小平的人民观、江泽民的人民观、胡锦涛的人民观、习近平的人民观五个阶段论述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演进历程;从人民主体的历史观、人民中心的发展观、人民为本的价值观、人民至上的权力观四个方面论述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丰富内涵;从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纽带、经受风险考验的力量源泉、巩固执政地位的政治根基三个方面论述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深刻意蕴。

人民观是对人民群众的根本态度和基本观点,是一个政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民观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人民问题上的根本态度和基本观点,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坚定信仰,对人民创造历史作用的深刻认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自觉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 年7 月2 日。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高度凝练和精辟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表述和创造性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立论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决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总和,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287、655 页。但无论何时,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中主体的和稳定的部分。正因为如此,“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83、285 页。。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分析得出的必然结论。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历史从根本上说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287、655 页。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为了生存,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人民群众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主体。作为物质资料生产承担者的人民群众,创造了人们衣食住行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和从事政治、文化、科学、艺术活动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方面,人民群众通过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离开一定的物质资料和物质设施,任何文化、科学、艺术等精神活动或精神生产都无法进行;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本身就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一切科学理论,一切文学艺术,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根本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并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实现,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来完成。历史上一切真正的社会革命运动,都是以人民群众为中坚力量的。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规律有着最直接、最深切的认知和感悟,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往往深刻地反映着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体现着历史发展规律,决定着历史前进方向。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无产阶级政党作为一种新型政党,没有不同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的特殊利益,因而“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83、285 页。,能够及时了解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始终把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而奋斗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

二、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演进历程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观点运用于具体工作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其根本目的就是不断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这是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立场,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取向。

(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的人民观的集中体现。人民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031 页。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曾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511 页。在毛泽东看来:“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①《毛泽东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243 页。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方法。毛泽东将党的宗旨、人民立场、群众观点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094-1095、1096 页。。“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③《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128 页。“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094-1095、1096 页。

(二)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通过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邓小平的人民观的核心内容。“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⑤《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368、342、257 页。“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368、342、257 页。我们的工作纵有千条万条,关心群众利益是最根本的一条。离开了这一条,党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一切方针和政策,一切计划任务和行动措施,都将难以贯彻和实施。这就要求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⑦《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368、342、257 页。。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在带领全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基础上,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倡导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了人民对富裕生活的期盼;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铺平了道路;确立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372 页。作为衡量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

(三)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既关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又注重人民精神境界的提升,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江泽民的人民观的显著特色。“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⑨《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572、2、281 页。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⑩《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572、2、281 页。“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⑪《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572、2、281 页。由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建立在各种具体利益基础之上的,我们在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时,既要体现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又要照顾当前的具体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各级领导干部要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

(四)坚持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是胡锦涛的人民观的核心要义。“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①《胡锦涛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442、532 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②《胡锦涛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442、532 页。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胡锦涛同志一再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③《胡锦涛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188、624 页。。其中,全面发展意味着要满足的不是人的部分需要,而是人的各种需要;协调发展意味着要满足的不是少数人的需要,而是每个人的需要;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满足的不是一代人的需要,而是世代人的需要。为此,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④《胡锦涛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188、624 页。。群众利益无小事。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权为民所用,以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情为民所系,为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利为民所谋,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植根于人民的创造实践之中。

(五)注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是习近平的人民观的精髓所在。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党性说到底是立场问题。“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40、295、40 页。“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137 页。在治国理政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强调“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40、295、40 页。。“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40、295、40 页。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让人民群众参与、让人民群众做主、让人民群众受益、让人民群众满意,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利益的主体,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评价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

三、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丰富内涵

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人民观,宣示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根本立场,筑牢了成就事业的根基血脉和强大动力,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价值追求,其丰富内涵集中体现在坚持人民主体的历史观、人民中心的发展观、人民为本的价值观、人民至上的权力观上。

(一)人民主体的历史观。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在中国革命胜利后,人民群众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就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使人民真正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真正由人民自己来掌握自己的命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基。历史一再表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 年7 月2 日。。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学习人民群众的创造智慧,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实践,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和政策,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力量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根本上说是人民群众自己的实践。谋划发展,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是人民群众;推动改革,最主要的依靠力量也是人民群众。实践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治国理政,只有亲身征询于田野,虚心问计于民间,才能把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凝聚民心民智民力,不断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坚持人民主体的历史观,旨在尊重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享受发展成果、实现自身利益的价值主体地位;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妥善协调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走共同富裕道路。

(二)人民中心的发展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既是我们党的初心所在,也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所指。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35 页。坚持人民中心的发展观,旨在遵循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努力营造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使每个人都能以一流的精神风貌,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充分享有实现人生价值的成就感和受到社会尊重的自豪感;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既有效保护发达地区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和未富群体的生活境遇,逐步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让每一个人都能切实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

人民中心的发展观具有丰富的内涵。从结构来看,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社会和自然环境永续发展的统一;从过程来看,是和谐发展、文明发展和共享发展的统一;从动力来看,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统一;从效果来看,是经济效益、民生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其实质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其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人民为本的价值观。以人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一切服从于人,一切服务于人,是我们党全部活动的基点和归宿。在现实社会条件下,人的主体是人民,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人民,因此,以人为本也就是以人民为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4 页。这就要求我们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把提高人民的素质与能力,维护人民的价值与尊严,保障人民的权利与自由,关爱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增进人民的幸福与美满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价值取向,切实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成为造福人民的过程。

从党的性质和宗旨看,我们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无论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还是执行路线方针政策,都以人民利益为皈依。始终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和可靠保证。坚持人民为本的价值观,内在地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切实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内在地要求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实现人民群众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与发展成果的享有者的统一;内在地要求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正当的利益诉求,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体现出来,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实际生活中更加充分展示出来。

(四)人民至上的权力观。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发展的评价尺度是多维的,其中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和根本利益是评价的最高标准。社会发展程度如何,人民群众感受最真切、判断最准确,因而必然要由人民群众来检验和评判。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最能衡量我们工作的长短优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70 页。坚持人民至上的权力观,旨在强化群众第一、人民至上的理念,自觉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反映各项工作的晴雨表,群众拥护什么就鼓励什么,群众期盼什么就做好什么,群众反对什么就纠正什么,使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始终体现群众意愿,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依法享有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党和国家的一切权力都来自于人民,都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我们要保持和发挥最大的政治优势,党员干部必须注重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接地气,到厂矿、社区、村组和工作第一线察实情,去边远山区、艰苦地区、矛盾复杂单位访民意,通过串百家门、问百家情、解百家愁、暖百家心,用心体会和感悟那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经验,从密切联系群众的实践中汲取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精神力量,真正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评价和检验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人民群众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发挥、利益的实现、权利的保障,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衡量公平正义实现程度、衡量各项工作具体成效的根本尺度,让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世代相传,始终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心连心,永远做人民的忠实公仆。

四、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深刻意蕴

人民是我们党的胜利之本和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 年7 月2 日。从这种意义上说,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仅是鱼水关系,更是血肉关系,是渗入血液和骨髓中的安身立命的政治根基。

(一)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纽带。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为此,无论面临多大挑战,无论付出多大牺牲,都没有丝毫动摇过。我们党之所以有资格在自己的旗帜上庄严地写下为人民服务,是由千百万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庄严承诺。一部党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独立和富强而英勇奋斗的历史、为中国人民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牺牲奉献的历史。战争年代解放区环境那么艰苦,物质生活条件与国民党统治的上海、南京、西安相比反差那么大,可是革命圣地延安却吸引、汇集了大批有志青年,先后有4 万多人抛弃优越的生活条件,不惜冒着杀头、坐牢的危险,奔赴延安。延安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就是因为它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真诚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永远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核心要求。这就使党能够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克服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520 页。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经济体制、政治结构、文化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显著增强,但人民群众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没有变,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执政根基也没有变。从毛泽东的“人民万岁”、邓小平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江泽民的“恪守为民之责”、胡锦涛的“群众利益无小事”,到习近平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无不道出党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只有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切实贯彻群众路线,自觉恪守根本宗旨,我们才能永远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始终成为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支持和拥护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二)经受风险考验的力量源泉。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考验。对此,我们党早已有了清醒的认识。“打铁的人”先要成为“铁打的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赶考”的意识,坚持“答卷人”的定位,保持“刀刃向内”的勇气,从中央八项规定切入,从中央政治局做起,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整治车轮上的腐败,狠刹会所中的歪风,纵深推进从严治党,促进了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因而深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如果说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那么在各种问题当中,腐败问题已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对党的信赖的主要原因。由于腐败行为的主体总是掌握一定公共权力的主体,因而其滥用权力的行为客观上总是仰仗着国家权力的支撑。因为任何人只有在成为掌握一定公共权力集团的成员,才有可能从一个只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权利的人,变为一个同时拥有一定公共权力并得到国家权力支撑来保障其行使权力的人。正因为如此,腐败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却具有全局性,它降低了社会道德水准,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割裂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表明,执政基础最容易因腐败而削弱,执政能力最容易因腐败而降低,执政地位最容易因腐败而动摇。如果腐败问题得不到根治,任其滋生蔓延,党就会发生蜕变、丧失人心,就会在各种风险和挑战面前不战自败。因此,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体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从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密切联系群众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加强政治立党,思想建党,制度治党,改革兴党,理论强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只有严明党的纪律,严整党的作风,严肃党内生活,严惩党内腐败,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党才能在各种风险挑战面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巩固执政地位的政治根基。从历史上看,一个朝代、一个政权的兴衰都有一个共同规律,往往执政之初,革故鼎新,励精图治,勤政廉洁。时间一长,执政者逐渐成为既得利益者,不思进取,贪图享乐,骄奢淫逸。于是太平盛世下掩盖的各种矛盾骤然爆发,以至最终改朝换代,在腐败的泥淖中演绎着似曾相识的历史悲剧。从文景之治到七国之乱,从贞观之治到安史之乱,从康乾盛世到丧权辱国,无一例外。早在延安时期,针对中国历代没有解决的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难题,毛泽东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已经找到了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新路,那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民起来负责,才不会有人亡政息。”①黄炎培:《延安归来》,《八十年来》,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年版,第148 页。

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人民的一员,个体的力量是零散的、渺小的,像一滴水一样很容易干涸。但作为个体组织起来的群体就不同了,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形成排山倒海的波澜,既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看,书写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壮丽史诗的主体是人民。人民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是我们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离开人民去理解我们党的成功,便无法洞察包含在历史必然之中的逻辑,无法把握蕴藏在传奇背后的力量,无法解读中国革命以弱胜强的奥秘。实践昭示我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368 页。。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我们党正是依靠人民的支持,才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并成为执政党;正是依靠人民的拥护,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并被载入宪法。人民支持和拥护我们党,是因为我们党用牺牲和奉献,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真实可感的利益。这同时也表明,党的领导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离开了正确地代表和如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并为之不懈奋斗,党就会脱离人民群众,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从而失去对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权。因此,全面从严治党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牢固树立和忠实履行中国共产党人民观,我们永远在路上。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群众发展
多让群众咧嘴笑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抉择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