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状』一『补』让动词顾盼生姿

2021-11-11黄一坤

对联 2021年6期

□黄一坤

对联从古诗词走出来且逐渐自成体系,但是不管怎样演绎变化,都与文字学、语言学等分不开。本文谨就自己在对联创作中,关于动词结构形式之状动结构和动补结构的应用心得,与大家交流。

一、状动结构

谈到古代诗词中古人如何斟词酌字、精推细敲时,大家都会联想到宋代王安石的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我们也欣赏到了很多关于此句的赏析文章。殊不知此句之所以出名,是因为王安石巧妙地用了『状动结构』——

又绿,绿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而在其前面加了个副词(又)作状语构成『状动结构』。这便是状动结构运用的典型例子。当然在对联里是要讲究结构相同的,对联的上联用上状动结构,而下联相对位置也要用上状动结构,才能构成对联的形式要求。

题行草书家:

遍临碑帖,深研笔法走龙蛇,独舞挥成气象;

饱学诗书,乐探文山消岁月,勤耕种出才华。

显然这是主动用法,用三个『状动结构』来完成作业。上联通过『临、研、走、舞、挥』五个动词来表现行草家所达到的境界(气象)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和背后的艰辛。临摹前贤的碑和帖是书法家成功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对笔法的研究,更是一种渊源。但是作者在三个动词(临、研、舞)前分别加上三个状语(遍、深、独)形成三个状动结构。『遍』是从广度表达临习的程度,『深』是从深度表达研究的程度,『独』是来形容书写的状态,表示『寂寞』的氛围。三个状语的植入强化了行草书法家的『潜心用功』和『忘我精神』,使行草书法家的形象更动人,也使三个动词更富表现力。

下联通过『学、探、消、耕、种』五个动词来表现行草书法家的『学识修养』和『不懈追求品性』。因为书法艺术必须以文化修养作为支撑,否则只是一个书匠而已,所以真正成功的书法家必须加强文化修养。而三个动词(学、探、耕)前加上三个状语(饱、乐、勤),『饱』是指博闻,『乐』是指积极追求,『勤』是指努力程度。三个状语的嵌入表达一种不断进取勤奋向上的自我探索精神,也强化了动词的表现力度。

二、动补结构

题春风:

染红野外,拂柔柳叶唤莺声,正调开色彩;

吹透人间,铺润家山侵梦境,方拨动诗心。

上联从『有形的』入手,通过『色』(红)『声』(莺声)、『树』(柳叶)『鸟』(莺)、『大』(野外)『小』(叶、鸟)渲染春风带来的景象,展示春的特点,让人感到春风融融,轻柔之中萌发出勃勃的生机。下联于『无形』处着墨,从『整体』(人间)、『个体』(诗人)于正侧面表达春风暖人的特点,流露出作者对『春风暖景』至『春风暖心』的赞美,从而升华出思想内涵。真拨动了『梦春』『思乡』之弦,让人感到『春风』的力量。

正是这三组动补结构的融入,使春更动人,也更生动表现出『春风』的特点。看,『染红』表达春风的效果、『拂柔』显示春风『轻和』之特点、『调开』更显春的色彩。『吹透』表达春风和煦之广、『铺润』表达春风润物细无声之特点,『拨动』点开『景动情生』之门。读罢此联,我想若抽掉这三对『动补结构』,那么表现效果就如嚼蜡味了。此联之『红、柔、开、透、润、动』的嵌入,尤其形容词(红、柔、透、润)的后缀与动词一起表现出『动补结构』的特殊效果,补增了『春风之意景』,补浓了『诗人之情怀』。

综上分析了自己为同题征联而作的两副对联。可以说是主动用法且每副各用了『三组』(状动结构和动补结构),回头细读也不觉得造作。其实『结构要求』也是形式要求,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而内容决定形式,但是形式运用得好,能起到更好的表达效果,特别是对联创作中动词的巧妙运用,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的。而『状语』加在『动词』前面,『补语』加在『动词』后面,形成『状动结构』和『动补结构』,这样一『前』一『后』与『动词』相得益彰,强化动词的作用,表现出『状态、程度、结果』等情况,整体互为作用,使造意表达生动形象,表现手法更显变化。

上面谈了状动结构和动补结构的特点和作用,这两种结构是以『动词』为中心分别用『状语』在前、『补语』在后进行组合,当然选用的对象是一定要受整联意思表达左右的,很少成固定词组(结构),它不同于其它名词、形容词等组成的『并列式的』『偏正式的』的名词性结构。如『华』(名词)『夏』(名词)组成『华夏』,已是个『专用名词』,一般配『偏正式』名词也是可以的,本人认为这种情况是说得通的,不算瑕疵。但是『状动结构』和『动补结构』往往是『临时组合』,未形成『固定词组』。所以创作时运用这二种结构必须在内部细分,辨明哪个是『动词』,分清哪个是『状语』哪个是『补语』,依各自的位置、主次关系来综合运用。仔细回味一下,真的可以感受到『状动结构』和『动补结构』所带来的不同效果——这一『状』一『补』顾盼生姿,让动词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