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南宋山水画的美学特征
——基于“南宋四家”
2021-11-11谢斯琪
文 || 谢斯琪
山水画是绘画艺术的重要体现形式,主要题材是山与水。宋代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的高峰,“南宋四家”是南宋时期最出色的山水画家,其作品构思巧妙、精于布局。本文以宋代山水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南宋四家”山水画美学特征的赏析,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更好地学习、发展与传承山水画。
一、中国山水画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画科之一。现在很多人谈起中国画,尤其是西方,专指中国的山水画。西方人认为中国绘画最经典、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就是山水画中的水墨形式。山水画与人的关系,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最为紧密。
画分三科,人物、花鸟、山水,概括了宇宙和人生三个方面。其中,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是有社会价值的,是有道德约束性的,是一种道德教化,即人与人的关系;花鸟画则表现人与大自然的各种生命和谐相处,通过对大自然各种美好自然现象的描述,经过文人的改造,经过文化、修养、品质的概括,凝聚之后把美展示出来,将文化升华。正如郑板桥所说,他画竹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眼中之竹,首先看到的是自然界的竹子;第二个阶段是胸中之竹,将竹子与自身的品性、文化融合起来,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想;第三个阶段是手中之竹,通过技法,画出物化加工之后的竹子。而山水画所表现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中国人对山水有着宗教一样的崇拜与敬畏,一切神灵皆隐于山水之中,山高水远、山静水动蕴含着天体宇宙无限奥妙,人们由此而形成了独到的山水观念。山水以形为道,山水中蕴含丰富的哲理,很多文人在文人画出现以后便开始关注自然界,通过山川的绘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中国的山水画是与中国文化联系最为紧密相关,与中国的知识分子息息相关的画科。
二、南宋山水画
宋代的绘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最高峰,因为宋代理学的求真,也可以说宋代是中国写实绘画的最高峰。宋代绘画从题材、表现形式、普及程度上来说都是后世无可比拟的,是中国绘画的黄金时期。宋代绘画总体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两个政治格局,一个是北宋,一个是南宋,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北宋韩拙认为:“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南宋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关键时期,山水画在此时进入成熟期,主要标志即“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人的出现。“南宋四家”的作品构思巧妙,手法新奇,擅长用较少的笔墨来表现无限的意蕴,提供给观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实现了山水创作的突破和创新。
北宋山水画与南宋山水画迥异,北宋山水画一般为大山大川,注重实境,是全景式的全山全水;南宋不同,南宋都城位于临安(今杭州),南宋抛弃北宋的全景山水模式,仅画山一头或景一角,描写残山剩水、偏安一隅,取边角小景并有大片留白,为观者留有无限的想象空间,注重意境。20世纪60年代,学界对于南宋山水画与北宋山水画风格的讨论的焦点在于,同是宋代,为什么画面的结构和风格有这么大的不同。当时是从政治的角度去理解这一问题的,北宋时期国家统一,在文人的眼里国家是完整的,故而所绘全景山水;到了南宋时期,一半的国土沦陷了,被少数民族所占领,这时文人眼中的国家不全了,山水也不全了,所以所绘的是残山剩水。现在则是比较客观地从南北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地形来分析。北宋的都城汴京在北方,大家看到的多是大山大川,如太行山等是多石少土、裸露坚硬的山脉,山上多为松树,松树比较高大并且张牙舞爪,表现雄壮之美;南宋的都城临安气候温润,并且都是丘陵,多土少石,空气湿润,山上郁郁葱葱,景色温婉,表现边角小景。真正能代表南宋山水画特征的便是马远和夏圭,马远被称作“马一角”,夏圭被称作“夏半边”,二者创造了山水画的构图新范式。在艺术范畴中,美术作品的装饰性主要体现在造型、构图、色彩三方面;造型多强调夸张与变形;构图往往不受同一时空观念的限制,色彩运用对比调和的原理做变色或换色处理,使其更富有装饰性和生动性。
三、“南宋四家”
“南宋四家”是中国画史上的南宋院体山水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合称,亦称“南宋四大家”,亦有“李刘马夏”之称。这四位画家风格独特,其中李唐画笔犀利,作画严谨,很有气势,为简约派;刘松年擅长水墨和青绿等画作;马远在章法上很有想法,非常大胆,能呈现出画作整体的空间感,散发出非常浓郁的诗意;夏圭在水墨方面的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用笔简单,变化丰富,简约而不简单。这四人的艺术风格既有共同特征,又有各自的艺术个性,他们的画风在南宋盛行不衰,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李唐,院体绘画创始人。金兵攻破汴京后,他辗转到了临安,初以卖画为生,宋徽宗赵佶时入画院,南渡后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擅长山水、人物,变荆浩、范宽之法,苍劲古朴,气势雄壮,开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先河。晚年去繁就简,用笔峭劲,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画水尤得势,有盘涡动荡之趣。兼工人物,初师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自成风格。存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采薇图》等。
刘松年,历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其山水皴法受李唐影响,画风笔精墨妙,变雄健为典雅。其水墨青绿兼工,着色妍丽典雅,常画西湖,多写茂林修竹、山明水秀之西湖胜景,因题材多园林小景,人称“小景山水”。
马远出身绘画世家,南宋宋光宗、宋宁宗两朝画院待诏。擅画山水、人物、花鸟,山水取法李唐,笔力劲利阔略,皴法硬朗,树叶常用夹叶,树干浓重,多横斜之态。楼阁界画精工,且加衬染。喜作边角小景,世称“马一角”。人物勾描自然,花鸟常以山水为景,情意相交,生趣盎然。存世作品有《踏歌图》《水图》等。
夏圭,字禹玉,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绘画大师。“南宋四家”之一,早年画人物,后来以山水著称。他与马远号称“马夏”。他的山水画师法李唐,又吸取范宽、米芾、米友仁的长处而形成个人风格。虽然与马远同属水墨苍劲一派,但喜用秃笔,下笔较重,因而更加老苍雄放。用墨善于调节水分,而取得更为淋漓滋润的效果。在山石的皴法上,常先用水笔淡墨扫染,然后趁湿用浓墨皴,造成水墨浑融的特殊效果,被称作“泥里拔钉皴”。存世作品有《雪堂客话图》等。
四、代表作品美学特征
《万壑松风图》是李唐的传世之作,从山水画发展来看,北宋画风至李唐发生了一次重要变革。他创立的简约豪放的水墨画风和大斧劈皴的表现手法,影响着南宋一带山水画的创作和发展。
《踏歌图》是马远的代表作品之一,马远作品的构图一直被后世所称道,他善于通过对局部一边一角的巧妙刻画来表现出以小见大、以偏概全的艺术效果,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马一角”。《踏歌图》画面上端有宋宁宗赵括的题诗“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
《溪山清远图》是夏圭的传世佳作,纸本长卷,墨色,纵46.5cm,横889.1cm。图绘晴日江南江湖两岸的景色,如群峰、峭岩、茂林、楼阁、长桥、村舍、茅亭、渔舟、远帆,勾笔虽简,但形象真实。山石用秃笔中锋勾廓,凝重而爽利,顺势以侧锋皴以大、小斧劈皴,间以刮铁皴、钉头鼠尾皴等,再加点,笔虽简而变化多端。夏圭非常擅长运用墨色的变化,在惯用的层层加皴、加染的“积墨法”外,往往加用“蘸墨法”,也就是先蘸淡墨,后在笔尖蘸浓墨,依次画去,墨色由浓渐淡,由湿渐枯,变化无常。再加上“破墨法”,以墨破水,以水破墨,以浓破淡,以淡破浓,使墨色苍润,灵动而鲜活。空旷的构图,简括的用笔,淡雅的墨色,极其优美地营造了一幅清净旷远的湖光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