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农的春天
2021-11-11故乡
故 乡
一场秋雨过后,几只喜鹊抖落雨露,从路旁高大的杨树枝头飞出。辽宁省康平县东关街道的孙白村从薄雾中醒来。我们的车驶入村庄,停在了十余座错落的暖棚前。一个矮小瘦弱的女人迎上前来,黝黑的脸透着勤劳的本色。我惊讶,县里推荐采访的这位叫张金平的脱贫致富带头人,居然是位个头刚到1.4米的“侏儒”女人。
我和张金平都是本届市人大代表,新一届人代会开幕那天,一位身高将近1.4米、脸庞黝黑的瘦弱女士引起了我的注意。但遗憾的是,因工作原因,我俩一直没有交流的机会。我们来到附近一座宽敞、明亮、温暖、湿润的暖棚中,只见几位雇工正将刚摘下的一千多公斤平菇(俗称鲜蘑),小心翼翼地装入一只只纸箱内。看着油黑的泥土上一排排码得齐齐整整的菌包,绽放出锦簇花团般,干干净净的灰白色,鲜鲜嫩嫩,十分喜庆的平菇,我的心里和菇农张金平一样充满喜悦。
张金平这位70后,虽然生于普通农家,但却是个传奇人物。在她六个月大的时候,母亲抱她时不慎脱手,她撞在屋柱上,当时就没了气息。按习俗,她在地上“停尸”三天。出殡那天,爷爷本想让家人将“短命”的小金平挖坑埋掉了事,奶奶却提出按习俗一项程序不能漏。奶奶给小金平“开光”,用手中的棉团蘸白糖水,在紫嫩的小嘴唇上轻轻一抹,奇迹般地召回了“死去”的小生命。小生命嘴吐白沫,浑身抽搐,挣扎着要活下去。金平活过来了,却落下了癫痫的病根。
上小学后,金平经常昏厥在路上,父母担心她出意外,刚上小学二年级的她只好辍学在家。16岁那年,金平不想待在家中吃闲饭,与母亲商量想学门理发的手艺。母亲说:“你够不着客人的头,学理发不适合你,不如去县里学学裁剪。”金平来到县城服装加工店学徒,心灵手巧的她很快就掌握了裁剪、加工服装的技术,一些出自金平之手的服装还摆上了百货商店的柜台。20岁那年,金平带着靠勤劳双手挣来的6500元钱回到村里,盖了三间漂亮的砖瓦房,她将临街的外间改成小卖店,还从百里外的煤矿上招来了上门女婿。
2004年7月,金平的妹妹与人在村小学合办的木耳养殖场倒闭,债主天天上门追债,闹得妹妹寻死觅活。金平念及骨肉亲情,想帮妹妹还债渡难关,可自家小卖店不久前刚遭过三名蒙面歹徒洗劫,一时拿不出七八万,急得金平癫痫发作,当场昏厥过去。苏醒后,金平变卖了10头牛、两头驴、进货用的面包车以及小卖店所有货物,帮妹妹还了债。
金平的家底空了,小卖店办不下去了,但她不愿坐等天上掉馅饼,就去找妹妹之前请的技术员咨询。技术员告诉她,咱们这地方的湿度、温度、土壤都不适合培育木耳,你要想接管养殖场的烂摊子,不如试着养鲜蘑。技术员的话点燃了金平心中的希望之火。不久,在乡政府和村委会的支持下,金平贷款在自家房前盖起了一座7米宽、49米长的菇棚。不懂技术,她就去70多公里外的农业大学花钱学技术。每天天不亮,金平就坐拼客的出租车,往返一趟就得50元钱,三年间,光车费就是一笔巨额开销。
技术有了大幅提高,她就去跑销路。孩子小没人带,大冬天的,她就带着一起外出找市场。这期间由于着急上火,她癫痫时常发作。她努力克服困难,半年下来,周边的城市被她和爱人跑了个遍。刚打通一两个城市的销售渠道,却因雇工少出现供货不及时情况。金平就半夜两三点钟爬起来进棚摘菇,困了就坐在塑料桶上眯几分钟,醒了继续工作,待六七点钟雇工上来,她已摘了一千多斤菇。为了抢工,金平干脆住进棚里,没黑没白地忙碌,一干就是十几天。
几年过去,销路畅通了,效益也好起来,到2007年,年收入已达20余万元。资金有了一定积累,金平做起新规划。2013年,她用自家和亲属的口粮地向村里申请置换了15亩地,又出资购买了15亩地,在原来的暖棚旁建了15座大棚。这一年,光给20多名固定工发工资她就支出了百万元。为了让幸福之花在生养她的孙白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2017年,金平又在村北三角地的40亩荒地上投入20余万元资金,打了5眼井,盖了4个宽7米、长138米的菇棚。可是,金平并没料到,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原有的技术已满足不了现实需要。因注水过量,菌酶配比不当,首茬出的5000斤鲜蘑全都烂掉,接着第二茬出的5000斤鲜蘑同样遭到厄运。
金平吓傻了,昏厥了好几次。她想,这样烂下去,用不了几天家底就会赔个精光。她意识到,要想从根儿上解决问题,必须请个专家来“把脉确诊”。金平一边与癫痫病做抗争,一边奔波在去省城的路上。百转千回,金平的“辛酸史”感动了沈阳师范大学实验教学中心的王升厚教授。王教授的到来,让金平吃了定心丸。有了王教授的传帮带,金平再不用为蘑菇生病的事发愁,养殖技术迅速提高,蘑菇的品质很快上了档次。随之销路也进一步拓展,不仅打入了北京、江浙等省市的一些农贸批发市场,还出口到美国和加拿大。
勤劳是致富的根本,金平所在的县,正因为有一批像她一样的致富带头人,才成为全国较早摘掉贫困帽子的县。金平走上了致富路,却不忘帮助村里五位特困残疾人和10户贫困乡亲脱贫致富。村民李晓华,丈夫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在儿子10岁、女儿4岁时又得了脑出血,当时日子拮据到靠政府救济、邻里帮衬过活。金平同情她的境遇,就把这位坚强、勤劳的女人找来帮工,一干就是十多年。现在,52岁的李晓华不仅早已脱贫,而且还供儿子上了大学,女儿念上了高中。2003年至今,这些乡亲与她同甘共苦,成了她的固定工,全都走上了脱贫致富路。2018年,金平在县乡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食用菌合作社,目前已有48户入社,年利润达200余万元。
创业难,女人创业更难,金平这位病弱的农家女创业更是难上加难。但她不畏艰难,敢于奋发图强,从小打小闹到规模发展,一路艰辛,成了深得村民敬佩的致富带头人。金平在努力前行,正在推进新梦想的实现。这一年年初,她已在邻村租了一百亩地,投入数十万元资金。年底,将拔地而起一座日产万斤鲜蘑及深加工一条龙的现代化食用菌基地。借代表团组织视察之机,我们走进一座宽敞、明亮、温暖、湿润的暖棚,只见几位雇工正将刚摘下的一千多公斤鲜蘑小心翼翼地装入一只只纸箱内。看着油黑的泥土上一排排码得齐齐整整的菌包,绽放出锦簇花团般干干净净的灰白色、鲜鲜嫩嫩,十分喜庆的蘑菇之花,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喜悦,送上了祝福。
猜你喜欢
——基于广西芒果适度规模经营农场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