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的坚守中涵养人性
——郭文斌《醒来》中的儒家文化品格
2021-11-11王晓晨
王晓晨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化传统犹如环流之水,每一瞬间都包含着无穷的过去,任何人无法离开传统而存活,任何民族也无法割断自身的文化期待而成长。”郭文斌的文学创作就游弋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散文随笔《醒来》是一部起笔于日常生活的感人之处、终笔于儒学品格践行的文化之书。他以洒脱蕴蓄、纯净安详的语言讲述古圣先贤的为人之道。这里有德之本位的忠孝之道,有止于至善的仁爱精神,有明德诚身的君子人格,从那历史悠久而明智的儒学思想中修养君子品格。
李泽厚认为:“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起了任何思想学说都难以比拟匹敌的巨大作用。”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悠久而璀璨的智慧结晶,其深厚的思想意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独特的精神资源。《醒来》以儒学品格的审美表达进行诗教敦化,在传统文化的坚守中涵养人性。他将儒家文化纳入文学视野,不仅展现出传统文化与先贤典籍对人修身成德、明心见性的正向引导,而且探索了文学为文化传承建构思想空间的可能性。
一、德之本位:忠孝之道的道德敦化
《孝经》中讲“夫孝,德之本也”,《诗经》有“寿考维祺,以介景福”,《论语》中记载“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古圣先哲都将孝道视为人的最高道德规范。《醒来》中的诸多篇章都讲述了孝道的美好与温情。它将平凡的家庭生活娓娓道来,于质朴的文字中传递出亲情之间的温暖,流露出忠孝之道的感动,以文学的启迪唤醒人们对德之本位的复归,在文化的传承中涵养品性。在《感动的背后是珍重》中,作者以温情的笔调回忆起在繁忙奔波的生活中,儿子为他洗脚、做饭以及无微不至的关心,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生活的美好,并因此变得更加温柔,懂得珍惜。而王希海、朱清章等人的行孝记,更是生动地诠释了“大孝终身慕父母”。他把传统社会的忠孝之道,容纳进最容易沉淀历史文化心理的家庭生活中,于平常的叙述中透视出深刻的人生启悟。
在《八德的根本是孝道》中,他怀着细腻真挚的情感讲述起在父亲年老病重时,躺在父亲身边回忆童年的经历,温情感人。儿子对爷爷奶奶的孝顺,毫不嫌弃地吃掉爷爷的剩饭,不厌其烦地听爷爷反复诉说着他年轻时的光荣往事。作者以平淡朴实地话语记录下了他的母亲对兄嫂侍孝的点点滴滴。因奶奶临终前的嘱托,母亲一生视伯母为婆婆;每次做饭前都会请示她做什么,表示对她的尊敬;在伯母生病时像护工一样亲力亲为,毫不嫌弃。母亲用她的一生践行着中华民族的孝悌之道。这些毫无雕饰的口语娓娓道来,从家庭到生活,从伦理到文化,平白而不肤浅,自然更见真情。可以看出,他的散文渗透着文化伦理学的精神层次。
“生命是一棵大树,要想枝繁叶茂,就要让根有生命力,而这个根就是我们的祖先。”所以,要想养得深根,就要以孝为本。《醒来》中,作者传达了世代延续的家族文化对子孙的道德教化作用。孔子的百世之德对后代的心灵福荫延至20世纪的现代社会:曾国藩家族后代在“耕读孝友”的治家主张影响下,皆有所成就;《朱子家训》中“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等格言对人的谆谆教诲,这些都体现了儒家文化所倡导的明德诚身、仁爱精神等等。在对祖先的慎终追远中,体悟先人的嘉言美德,以此勉励自己,自强不息,进而修养品行道德。
韩少功曾说“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该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孝悌之道在中国传统社会被视为德之根、人之本。对孝道的自觉弘扬与文学表达,使《醒来》与儒家文化之间形成一种思想上的联系,从而实现了用文学传承文化、以文化涵养人性、在忠孝之道的践行中回归德之本位。
二、人文关怀:仁爱精神的心灵烛照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肩负着守护和弘扬人类道义原则和仁爱精神为使命,以美和善的光芒,照亮生存的暗影和被世俗烟尘所蒙蔽的灵魂。作家是人类命运的关注者,在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的当下,金钱崇拜、功利主义等观念冲击着人类的思想,造成了“人的异化”,因此,高举起人文关怀的旗帜成为当代作家创作的神圣使命。郭文斌在《醒来》中弘扬了“里仁为美”的道德追求,蕴藏着他对儒家文化仁爱精神的审美表达。
《孟子》中讲“君子以仁存心”。《醒来》中以平淡冲和的话语和真情实感呼唤仁爱精神的传承。《记录乡愁》里那些晋商、徽商把赚来的钱做公益;药房坚守百年的经营理念,体现了“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的古训,展现了千百年以来我们民族所世代弘扬的仁爱精神。从爱父母、爱伴侣、爱子女,推及爱社会、爱国家、爱天下的人,这种至善至美的人文关怀如同灯盏照亮我们的历史、社会与未来,在人文关怀失落与文化危机显现的后现代社会语境中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中国文学“尚美”的审美传统,在散文上表现为或辞藻华美,或质朴平淡。《醒来》无论是在结构还是描写上,都显得自然舒展。郭文斌以安详温暖的语言记录下了他本人乐于助人的故事:为生病的陌生人捐款;建立安详课堂,帮助他人洗涤心灵,重获幸福;参加志愿活动,在传统文化的弘扬中治愈深受创伤的灵魂;通过捐献书籍,以文学传递温暖……透过文本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在温情关切的背后是“仁者爱人”的美德彰显。他把笔触指向平凡的日常生活,提出通过发现别人优点去爱人,帮助他人点亮心灯以获得幸福,将“仁”视为一种内在道德与精神修养的追求,并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实践。
《醒来》在文化意蕴的浸润中呼唤人性的美好,郭文斌从容地讲述着那些真挚感人的生活故事,传递了“君子之德风”的仁爱精神,唤醒人们的良知。他以古人先贤的为人处世之道与生活经历,展现了儒家文化的人文关怀,挖掘人性中的真善美。并引用《论语》等经典古籍的哲理箴言,旁征博引,儒雅敦厚,启发人们对仁爱的复归、对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人性的涵养。
三、君子人格:明德诚身的品行修养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保存一些传统品德,对于建设精神文明是有好处的。”在这样一个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商业文化浓重的时代里,人们感受着社会压力与内心焦虑,如何突破精神空虚的思想困境,赋予人新的价值追求,至关重要。郭文斌的散文创作就试图以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来重建道德品质,《醒来》在诗意化的文化意蕴与哲理色彩中,表达了他对儒家文化君子品格的弘扬。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人格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推崇的道德模范。在《这一刻》中,他提出以平和的心态处世,达到荣辱不惊的境界,颜回“不迁怒,不贰过”的人格修养,传达了儒家文化“中庸尚和”的哲学思想。在《好德的学问和表现》中,他着重强调人的道德品行的重要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是君子的忠恕之道,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不强加给别人。君子修养人格、明德诚身、胸怀坦荡、提升思想,使外在的品行道德与内在的本性真善相统一,体现了“君子之德”对人性涵养的重要性。
古人讲“君子忧道不忧贫”。郭文斌在《认同度就是喜悦度》中写道:“真正安闲自得的人失去什么也不会畏缩焦虑,注重内心修养的人没有财富也不会惭愧,做人要追求高层次的喜悦,而非低层次的快乐。”所以说,君子即使身处贫困之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人生准则,依然坚守道德底线,而且乐在其中,即达到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他超脱了物质层面的追求,君子坚守的精神人格比世俗社会的显性财富更珍贵。
在《谦德是生命的春风》中,他以行云流水般的哲理性话语讲述了谦德在为人处世中的重要作用。温良恭俭、孝悌忠信、宽容忍让等品质都是谦德在生活中的体现。子贡之所以在学问和经商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和他的谦虚有密切关系。所以人要修谦德,因为谦虚能给人带来福气,并保持生命的活力,从而实现从低层次的“物我”到高层次的“本我”的超越。在这种情况下,外在的环境已经不能影响到人了。由此可见谦德对人修身养心、涵养性情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让人的生命力永远处在一种生机勃勃的状态。”《这一刻》中,他谈到“正气内存”和“精神内守”。孟子说要养“浩然之气”,即是一种胸怀坦荡的正气,集仁、义于其中,强调德性的自我对形体认知的自我的支配,通过身、心相结合修养道德品行,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通过内省反思涵养心性,存心养气,体认自我,使内在充实,不困于外在环境物欲名利的压力,提升精神层次,以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处世,达到自得其乐的境界。
因此,在《醒来》中,郭文斌通过对于生命观、人生观以及幸福观的书写,蕴藏了他对于儒家文化君子品格的仰敬,以及这种文化对人性的修养与浸润。他以质朴自然、明澈隽永的文字抚慰了读者焦虑忧伤的心绪,这氤氲着沉静、平和与智慧的生命哲理洗涤着那些精神污浊的灵魂,在传统文化的丰厚情致中涵养人格品性。
结语
综上所述,《醒来》展现了儒家文化品格对人的忠孝之道的道德敦化,仁爱精神的心灵烛照以及明德诚身的品行修养,使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完美融合,实现了“让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再度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状态”。除了对儒家文化的诗意传承,更重要的是在文化的坚守中表达了对美好人性的浸润,呼唤心灵之纯净、品性之高洁。他作品中深厚的思想意蕴、精神内涵在儒家文化的浸润下洗涤着人类焦灼不安的心灵。
正如汪曾祺所言:“文学应该使人获得生活的信心,而作家的责任是给读者以喜悦,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醒来》呈现了儒家文化品格对人性与道德的浸润,在民族的守望中怀着深远的情怀,诉之以从容的文学话语,治愈了深受创伤的心灵,激活了读者心底的爱,使他们获得了安详与幸福,回归生命的喜悦。
注释:
①杨匡汉.中国文化中的台湾文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页。
②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27页。
③郭文斌.醒来[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6年,第47页。
④汪曾祺.汪曾祺全集(第四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6页。
⑤郭文斌.永远的乡愁[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5年,第26页。
⑥汪曾祺.汪曾祺全集(第四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