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天士辨治“卫气夜不入阴,阳跷脉盛”型不寐经验

2021-11-11沈银洪姜桂美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沈银洪,姜桂美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2.广东省中医院理疗科,广东 广州 510000)

“卫气夜不入阴,阳跷脉盛”的理论见于《灵枢·邪客》:“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正常情况下,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跷脉是卫气循行的重要通道,当卫气循行失常,不能由阳入阴时,跷脉满而不寐。因此,治疗不寐时需考虑卫气和跷脉正常与否。叶天士擅长运用八脉理论治疗内科疾病,在治疗不寐的医案中多次提及阴阳跷脉及卫气。现就叶天士治疗“卫气夜不入阴,阳跷脉盛”型不寐的医案进行阐述,为临床治疗不寐提供新思路。

1 叶天士继承并发展“卫气夜不入阴,阳跷脉盛”型不寐

《内经》共论述4种不寐的机制,其中以“卫气夜不入阴,阳跷脉盛”理论篇幅最多。卫气通过跷脉由阳入阴是夜寐的基础,若卫气循行失常,不能由阳入阴,则不寐。

1.1 卫气夜入阴跷,阴跷满乃得寐 《灵枢·口问》:“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入夜之后,卫气从阳下降入于阴,夜卧而寐,故睡眠机制与卫气的气机升降相关。明代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跷脉主一身左右之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阴阳的通道即为气机,而左主升,右主降,因此跷脉主一身气机的升降。

卫气夜入于阴依赖跷脉的气机升降而实现。《灵枢·邪客》:“(卫气)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足少阴之分间”当包括阴跷脉,因为阴跷为足少阴之别,且阴跷是卫气夜晚由阳入于阴的通道。李鼎指出:“卫气白昼循行于阳,循三阳经从头至足,其中循入足太阳膀胱经时,有别入阳跷脉者。当昼入夜之时,卫气阳入于阴,循阴跷于足少阴肾经从足心至肾脏,潜藏于五脏。”由此可知,阳跷是卫气白昼“从头至足”的通道之一,阴跷是卫气夜晚“阳入于阴”的主要通道。《三家医案合刻·叶天士医案》:“阳气下入阴中,阴跷满乃得寐。”直接指明卫阳之气由阳入阴跷,阴跷脉满是入睡的生理基础。

1.2 卫气夜不入阴,阴跷空,故不寐 由卫气循行规律可知,卫气行于外实为行于三阳经和阳跷脉,《难经·二十七难》中以“沟渠”比拟奇经八脉,认为十二正经中的经气有余则溢于八脉,三阳经为正经,跷脉为八脉,所以卫气不能入阴,留滞于外,溢入跷脉,阳跷满。阴跷是卫气从阳入阴的通道,卫气留于阳,不能通过阴跷入阴,故阴虚。叶天士深谙其理,《叶天士医案》指出:“阻遏阳气,不入于阴,阴跷空,夜不熟寐。”

2 厥气客于脏腑,卫气夜不入阴

《灵枢·邪客》中揭示“卫气夜不入阴,阳跷脉盛”的病因是“厥气客于脏腑”,王冰注有“厥谓气逆上也”。因此,邪气客人,气机上逆,卫气留滞于阳,阳跷满,阴虚不寐。

2.1 厥气客于脏腑,以客胃为主 厥气客于脏腑,影响卫气循行,其所客的脏腑主要是胃。《内经》中强调不寐与胃的关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三十一条》:“阳气下交于阴则寐,胃居中焦,为阳气下交之道。”胃是阳气下交于阴的通道,如果胃气不降,阳气不交于阴则不寐。因此,胃的气机通降是夜卧能寐的基础。《临证指南医案·不寐》在论述不寐病机时提出“胃病则阳跷穴满”,认为胃病可导致阳跷病,阳不交于阴,故致不寐。此外,土虚木乘,肝胃同病,脾胃互为表里,亦可脾胃同病,其治疗以胃为枢机,兼顾肝脾。

2.1.1 厥气客胃,胃气虚,土虚木乘 厥气客于胃,胃气虚上逆,土虚木乘,可致不寐。《临证指南医案·不寐》记载赵氏寤不肯寐,兼见眩晕呕吐,考虑为“肝胃两经受病,阳气不交于阴,阳跷穴空,寤不肯寐。灵枢方半夏秫米汤主之,接用人参温胆汤”。肝胃两经受病,肝风上扰故见眩晕,胃气上逆故见呕吐,脏腑厥气上逆,卫气留于阳不能入阴,阳跷穴空,阴跷虚,故不寐。阳明以通降为用,胃气虚则浮而上逆,故方中以人参补益胃气。

2.1.2 厥气客胃,胃阴虚,土虚木乘 《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记载一患者咽燥不成寐,伴心悸,考虑为“胃阴不升,但有阳气熏蒸……厥阴内风,乘胃虚以上僭”。患者胃阴亏虚,阴在内,阳之守也,阴虚则阳无所守,向上熏蒸咽喉,咽燥不解;胃土亏虚,肝木上僭,肝阳与胃阳皆逆于上,扰动心神,故致心悸,人体气机升降失常,阳气不能下交于阴,故不寐。

2.1.3 厥气客胃,脾胃失和 厥气客于胃,胃气不降,脾胃互为表里,故脾胃失和。《叶天士医案存真·卷一》记载患者昼欲寐,夜不寐,伴唇干,欲漱口不喜饮,饮后胃脘咕咕作响,考虑为“脾胃未和,阳气不得下交于阴”。脾胃不和,中焦脾升胃降失常,脾升太过,脾其华在唇,故唇干欲漱水;胃不能降,故饮水后胃脘咕咕作响,水饮内停,不喜饮水。脾胃升降失常,中气失司,气机升降失常,阳不入阴,故不寐。

2.2 阳伤痰阻气机 除了《内经》中厥气客于脏腑所致的“卫气夜不入阴,阳跷脉盛”,叶天士还发展出“阳伤痰阻气机,阳跷穴空”的不寐证型。如《临证指南医案·痰饮》记载一患者烦劳太过而致不寐,兼见毛发脱落,叶天士认为其病机是“阳伤,痰饮日聚,阳跷脉空”。因为烦劳太过导致阳伤,阳伤则痰饮内聚,阻滞气机升降,阳不入阴,阳跷穴空,致使不寐。《叶天士医案存真·卷三》指出:“痰饮乃阴浊所化,以渐有形,阻碍阳气,不得入于阴,阳跷空,夜不熟寐。”

3 叶天士治疗“卫气夜不入阴,阳跷脉盛”型不寐的思路

治疗上,叶天士遵崇《内经》治则,在《叶氏医案存真·卷一》中提出:“《灵枢经》云:‘人身阳气不纳入阳跷穴,则寤不得寐,饮以半夏汤’,今崇之。”半夏汤即为半夏秫米汤。

3.1 以半夏秫米汤为基础方 半夏汤是《黄帝内经》十三方之一,后世医家多以该方为基础治疗不寐。方中以流水煮半夏和秫米,半夏五合约65 g。《本草便读》:“半夏可消痰饮,通阴阳而和胃,散逆气。”半夏可去客于脏腑的厥逆之气,通阴调阳和胃,为防止生半夏中毒,可以姜半夏代替。《本草纲目》云:“秫,治阳盛阴虚,益阴气而利大肠也。”半夏、秫米合用可通阳益阴,通降胃肠厥逆之气。因秫米指代不明,故芦培峰提议以夏枯草代替秫米,与半夏合用而称“双夏汤”。双夏汤最早见于明代《重订灵兰要览》,由半夏、夏枯草组成,各15 g。《医学秘旨》曰:“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现代临床观察也证实,双夏汤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失眠状况。

3.2 “厥气客胃”型不寐加减温胆汤类方 温胆类方是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加减演变而来的一类方剂。温胆汤首见于南北朝时期姚僧垣的《集验方》,组成为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炙甘草一两。其中四两生姜为君药,“以其为少阳本经之药也”,故以“温胆汤”为名,主治“虚烦不得眠”。胆属少阳之气,是恢复气机的切入点。叶天士所指的温胆汤为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所载的温胆汤,其组成较《集验方》减生姜用量为五片,加茯苓一两半和大枣一枚。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疟》指出:“胃气受伤,不得下降,拟进温胆汤,以和胃气。”说明温胆汤有通降胃气的功效。温胆汤以“胆”为切入点,恢复脏腑气机,通降胃气,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卫气夜不入阴,阳跷脉盛”之“厥气客于胃”的不寐。

叶天士治疗“胃气虚,土虚木乘”型不寐时先选用半夏秫米汤,后接用人参温胆汤。人参温胆汤是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加人参,人参可补益胃气,故该方可补益并通降胃气,恢复脏腑气机。对于“胃阴虚,土虚木乘”型不寐的论治,则选用半夏秫米汤合十味温胆汤。十味温胆汤出自元代医家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加人参、远志、酸枣仁和熟地黄。除了和降胃气,恢复脏腑气机之外,熟地黄滋养胃阴,人参、远志和酸枣仁可益气养心宁神。“胃气虚,土虚木乘”型不寐的案例中,胃气阻滞于上脘部,故见饮后胃脘咕咕作响,叶天士指出“上脘部位在气分”,强调加“桑叶”以“宣通气分”。

3.3 “阳伤痰阻气机”型不寐治以加减外台茯苓饮 “阳伤痰阻气机”型不寐可见烦劳太过后不寐,兼见毛发脱落或毛发早白。叶天士在治疗时强调早服八味丸(桂枝、附子、山茱萸、熟地黄、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等方剂恢复阳气,接服外台茯苓饮(人参、白术、茯苓、陈皮、枳实和生姜),夜用半夏秫米汤。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提及“胃阳不足,宜用外台茯苓饮”“午服外台茯苓饮转旋中焦,使食不致酿痰”。可见,外台茯苓饮具有温胃阳以化痰的功效。

4 叶天士治疗不寐的特色

4.1 从脏腑论治奇经病 叶天士是奇经辨证的集大成者,擅长从奇经论治内科疾病,深谙奇经八脉与脏腑的关系,多次论述从脏腑论治奇经病。当奇经虚则求之于肝肾,如“肝肾损伤,八脉无力”“奇经八脉,皆丽于下”“下元之损,必累八脉”。因此,叶天士治疗奇经虚损的病症时,多强调以“须介属之咸”补益下焦,如龙骨、牡蛎、龟板。而当八脉气滞时则求之于肝胃,如《临证指南医案·调经》:“肝气偏横,胃先受戕,奇经冲任跷维诸脉,皆肝胃属隶。脉不循序流行,气血日加阻痹。”医案方药中多以乌梅、川楝子入肝,以枳实、茯苓、人参入胃。

4.2 卫气无法通过“申脉穴”由阳入阴是不寐的核心机制 叶天士在治疗不寐的医案中多次提及阴阳二跷,如《临证指南医案·不寐》之“阳跷穴空,寤不肯寐”。“阳跷穴”即为“申脉穴”(《类经·经络》),申脉穴是卫气夜晚由阳入阴的通道,当卫阳之气不能通过申脉穴入于阴跷时,则申脉穴空。若阳气夜晚通过“申脉穴”入于阴跷,则阴跷满而能寐。因此,卫阳之气能否通过申脉穴由阳入阴是睡眠机制正常与否的关键。

5 小结

叶天士深谙跷脉导致不寐的机制,在治疗时辨别阴跷脉“满”还是“空”。对于《内经》中“卫气夜不入阴,阳跷脉盛”的不寐证型,提倡以半夏秫米汤为基础方。叶天士还深入阐明导致“卫气夜不入阴”的原因包括“厥气客于胃”和“阳伤痰阻气道”。当“厥气客于胃”导致胃气虚时,选用人参温胆汤加减;当“厥气客于胃”致使胃阴虚时,以十味温胆汤加减;当“厥气客于胃”致脾胃失和时,治疗上可加桑叶等宣通气分。另外,对于“阳伤痰阻气道”引起的“卫气夜不入阴”,治以加减肾气丸和外台茯苓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