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在旅游文化景观开发中的价值
2021-11-11张小华
□张小华
现代旅游中的景观既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景观,当你或摇橹停舟徜徉风景之间,或穿梭在祠宇堂第馆殿偶尔抬头一瞬,经常会有一副联语让你眼睛一亮,或醍醐灌顶,或如饮甘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楹联,以典雅工丽、言简意赅的语言或写景状物,或叙事记史,或提纲挈领,或画龙点睛,将一地之自然特色、神话传说、民情风俗、历史典故、人物故事等融于一炉。同时,它还以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形式展示出来,从视觉上增添景点审美特质,从物理空间上营造景点浓浓的文化氛围。可以说,楹联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它在旅游开发中具有多重价值。
一、增加文化内涵,提升景点品位
风景名胜配上楹联,即注入了文化,生发了灵魂。清代诗人袁枚《谒岳墓》云:『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现代文学家郁达夫也说:『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山水是天然图画,文人是天地精华,文学是捕捉描绘自然景观和社会事象、表现文人情怀的语言艺术,是文学艺术作品赋予山水以生命。因为楹联,原来只是物理形态的自然景观顿时鲜活、丰盈起来,没有楹联等艺术作品,景观中的山即是山,水就是水,单薄而冰冷。
旅游开发中涉及的楹联,既指题刻悬挂于自然景观和文人景观处的可观瞻联语,又包括历代文人墨客书写的有关旅游景观的文本性联语。这些楹联,其中一部分存在的本身就氤氤着内涵,它们浑身散发着历史的气息,有一部分是当代旅游业为了扩大景点影响、促进旅游消费而主导创作的楹联,它们是现时代的审美表达。所有这些楹联,都是创作主体『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产物,带有鲜明的主体气息,蕴涵着丰富的文人信息,沉淀一个时代对文学载体的审美价值取向、文学作品欣赏的审美选择。此外,它们还与最富有东方神韵的视觉艺术书法结合,更增加一份浓郁的文化气息。
如白鹿洞书院联:
列嶂成垣,永护考亭之遗迹;
环溪作泮,遥通泗水之真源。
朱熹知南康军时改建白鹿洞书院,邀学界名流在此讲学、辩论,使白鹿洞成为理学传播中心、重镇,也成为其后书院的范式。这副联原为白鹿洞礼圣门联,『列嶂成垣』『环溪作泮』指翟溥福、苏葵等对礼门的修建。『考亭』『泗水』皆指向朱熹,指向理学。朱熹晚年定居福建建阳考亭,创办考亭书院,创考亭学派。泗水在山东,孔子在洙水和泗水之间执教。可以说,没有朱熹,就没有宋代学术重镇白鹿洞书院,翟溥福、苏葵『列嶂成垣』『环溪作泮』即为守护朱熹的事业,守护理学重镇。刻在石柱上的楹联一遍遍地将白鹿洞厚重的历史告之游人。
还比如函谷关联语:
紫气犹存贤令尹;
青牛重渡古函关。
此副联语极有历史故事。『紫气』指老子『紫气东来』的传说。据《史记》记载,春秋末期,『柱下史』老子李聃看到周室将衰,决意离开洛阳西渡隐居。函谷关令尹喜喜欢看天象,一天早晨看见东方紫气腾腾,霞光万道,大呼『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果然,见一老翁银发飘逸,气宇轩昂,倒骑青牛向关门走来,此人便是老子。尹喜诚邀老子小住,老子欣然从命,在此写下了彪炳千秋的《道德经》。老子经函谷关的传说很易被人当作话题,楹联让游人似乎穿越时空看到那个倒骑着青牛在紫气腾腾、霞光万道中由远而近的『柱下史』。
二、诠释景点魅力,促进旅游宣传
楹联是景点的注解,景点的内涵可以通过楹联阐释、凸现、深化,其氛围可以通过楹联烘托、渲染、强化。很多景点里的自然之美游者可以直观感受,但无法用语言去描述,而景点的文化内涵则更不是一般读者所能深刻领会的。楹联或提纲挈领,或画龙点睛,用简洁凝练富有表现力的文字直接描绘、勾勒风景,点出景点的精华,熏染景点的意境,升华景点深厚的文化内涵。特别对于兼具物质性、可视性、象征性的文化景观,没有文人之笔的点化,所有的文化、所有的景致将湮没在可观的物质性之后,一瞥之后,永远地搁置在时光的脑后。
如说不完道不尽的人间胜景西湖:
水处明山处秀水山明秀;晴时好雨时奇晴雨好奇。
这是黄文中撰西湖天下景联。人们引用此联一般不加标点,因为此联巧用叠字,可以倒读顺读跳读,加上不一样的停顿,可以有几十种读法,每一读法,产生不同的意义,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西湖。黄文中的笔触使眼前有限的空间扩展到无限的自然中去,扩展到读者无尽的遐想、解读空间去。西湖的山水,让人流连忘返,不同的作者,通过各自的体验,从不同角度解读西湖之美。
凭槛看云影波光,最好是红蓼花疏,白蘋秋老;
把酒对琼楼玉宇,莫辜负天心月到,水面风来。
这是彭玉麟眼中的西湖,告诉了读者西湖最美的是什么,是『红蓼花疏,白苹秋老』『天心月到,水面风来』。
联家们或勾勒、或描画西湖景致,或表达自己在此境中的审美感受。西湖以其秀美的湖光山色与深厚的人文内蕴频频活跃在文人笔端。如苏轼《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诗所说:『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一副副楹联,摇曳着一个个不一样的西湖。
还比如杭州孤山南麓的俞楼,原为晚清名重一时的朴学大师俞樾的故居。俞楼落成,俞樾题楹联:
合名臣名士为我筑楼,不待五百年后,斯楼传矣;
傍山北山南循地选胜,适在六一泉侧,其胜如何?
一副联语压缩俞楼丰富的故事。『名臣名士』即指彭玉麟,以及徐琪等学生们。『不待五百年后』有出处,徐琪发动集资建楼,俞樾力辞:『恐俞楼成,而鄙人亦将从此不来矣。如果诸君见爱甚深,请俟五百年后,鄙人海山兜率,早有归宿之时,再谋卜筑。』『山北山南』之『山』指孤山,俞楼在孤山南麓。俞楼之东为『六一泉』,『六一泉』因苏轼《六一泉铭并序》而显名。如果没有联语的注释,俞楼极易湮没在江南普通的小楼中,被人一瞥而过。
楹联为一切景观增色,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或借景言志,借景记事,传达谐趣,都可以揭櫫景观的文学渊源或人文内蕴、升华景观意境等。楹联文化将旅游者带进历史文化的长河,让来自各方的旅游者对景点拥有一次立体化的文化旅游的深层体验,这一切的描绘与阐释都可以成为景点旅游宣传的推介点。
此外,对于景点而言,名人效应也是扩大其知名度的一个重要手段。许多景点的楹联由皇帝或当时名流著笔并书之悬挂,如杭州冷泉亭的联,有董其昌、俞樾、左宗棠等在此续对的故事,这成为冷泉亭景点解说永远津津乐道的话题,故事传开,也让更多的人欲来此一睹冷泉亭的风貌。而书院、寺院等由皇帝御赐联语匾额更是比比皆是,所有这些,都是旅游宣传的说点、亮点。
三、丰富旅游资源,成为一处景观
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具有与其它地方不同的特色景观,包括目的地景观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地方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地方风情民俗特征。旅游者,或文人士大夫因景点的自然景物而产生的审美愉悦、情感体验会形诸笔端,每一个作者都是一个特定的个体,他们的文字有自身的文化语码,他们的体验带有唯他们所独有的人文质素,新的楹联作品又形成新的文化质素。这些文化质素可以再次打造成以文字、书法、碑刻、建筑、民俗等为表现形式的文化景观,它们相对于山水、地貌、气象等在审美上有雷同性的自然景观不同,社会性、文化性让他们无可替代。
楹联还可以与书法结合,借助一些材质进行展示,或书写、或雕刻、或铭文,产生一种新质素的艺术,这种艺术既不是单纯的书法艺术,也不是单纯的语言艺术,与纯语言艺术相比,它有书法的质素与魅力,与纯书法艺术比较,它有与景点相切的内容,有简洁、凝练、对称,妙不可言的汉语言魅力。此种艺术为景区锦上添花,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种可不断挖掘的旅游资源。
如云南大观楼孙髯的长联。从建筑上来说,大观楼并没有特别之处,但大观楼的长联成为一个吸引人的景点。孙髯这一百八十字的长联,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海内长联第一佳作』,对于旅游者而言,未见此联,便意味着未到过大观楼。成都崇丽阁钟祖棻所撰一副长联,上下联结尾的强烈感慨抒发的『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看看看,那一块云是我的天?』也吸引了无数人来此一睹崇丽阁。济南大明湖有清代刘凤诰撰的小沧浪亭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联语由铁保书写,铁保的书法与山东诸城刘墉、北京大兴翁方纲齐名,这副楹联也成为大明湖一张亮丽的明片。
楹联制品可用材料颇多,有纸裱、镜框、木刻、石刻、竹刻等,各种材料皆可有不同的发挥。如纸裱可涉及到纸质的材料、装裱的效果;镜框可用木头或石膏等材料制成框子;木刻、石刻的材料、竹刻的工艺流程均可变化与创新。不同的材质又形成不同的楹联风景,如舟曲松棚楹联节,舟曲的灯会全称为『松棚楹联灯会』,是在街道两旁竖起数百对彩灯,彩灯上再书写对联。松棚楹联灯会,松枝是必不可少,松柏枝叶有『松柏常青』『松鹤延年』的美好寓意。灯会前一天,灯笼师傅到山里采松柏枝,第二天的灯会上用这些树枝搭起一座松棚。松棚楹联灯会一般是在元宵节或重大节日举行,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楹联与彩灯与松枝的结合,成为一种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