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联教举起一盏明亮的航灯
2021-11-11刘太品
文|刘太品
编者按 楹联教育怎么做?
2020年12月20日在山东潍坊召开的中国楹联学会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暨全国联教工作现场会,是中国楹联学会“八代会”之后,教育委员会的第一个大的动作,也是2019年3月在江苏太仓召开全国楹联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教育委员会的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举措。
会上,中国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太品作了《中国楹联学会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为全国联教厘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一、楹联教育工作的外部环境持续优化
近几年来,楹联教育工作的外部环境得到持续优化,首先体现在最高层面的进一步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017 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2020 年11 月27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汪洋在会上强调:“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从坚定文化自信高度认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的重大意义,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整体设计和分类施策相统一、内容优化和形式创新相统一、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心田,培养富有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前,许多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都已认识到,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校园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项急迫而重要的历史任务,是夯实中华文明基石的“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比如2020 年5 月9日,《运城日报》刊登了市教育局当年要实施10 大教育重点工程,在第二个工程“实施传统文化培育工程”中,首次把“楹联”与国学、书法、诗歌、中医、文物等一齐列入,要求加快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步伐。
楹联是串起诗词、吟诵、书法、篆刻等姊妹传统艺术的一根红线。
楹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可以串起诗词、吟诵、书法、篆刻等姊妹传统艺术的一根红线,作为兼具德育、智育和美育多重功效的基础文化与高雅文化的结合体,楹联文化进校园可以产生出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
从潍城的联教经验可以看出,在形成了宏观环境之后,一位接一位的校长在排队邀请楹联组织来传授楹联文化知识并指导楹联教育基地的创建;成百上千的老师自发地在补习楹联文化知识,并通过网络强化训练来提高自己的对句水平;成千上万的学子在快乐地学习对偶和声律基础知识,并且可以完成一些稚嫩但很优秀的对句;而这一系列的努力和成绩,又得到了学生家长们的赞赏和大力支持,由此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正反馈环,一个地域的楹联文化氛围也在不断激荡中日渐浓厚起来。
潍城楹联教育可以做到的事情,全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理应也可以做得到,即使目前一时做不到,通过一个时间段的努力应该也可以逐渐做到。关键在于我们要认清当前楹联教育工作的形势和发展大势,以饱满的热情和干劲,去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的文化使命,使青少年学生通过学习楹联文化,培育民族情感与人文情怀,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明确联教目的:促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任何一种文化都存在将其文化基因延续和最大化散播的基本冲动,但是若仅仅靠这种基本冲动来驱动,则容易陷入一种文化的本位主义。所以,我们并不赞成仅仅为了所谓“楹联文化的后继有人”而跑去学校向莘莘学子传授“撰联技术”。
教育的目的,宏观上说是为了民族的未来,微观来说还是为了每个孩子的健康发展。所以,推广楹联教育的初衷,不是要看孩子们能不能继承楹联文化,而是要看楹联文化能为孩子的发展做什么!
首先,很多经典楹联作品都是德育的好教材,可以让孩子在我们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熏陶下,形成高尚的情怀和高远的志向。其次,对对子的基础训练和对句创作,是开启学生智慧的一种有效手段,更可以培养学生对于母语的驾驭能力,这些都属于智育的范畴。再其次,从美育角度来说,传世楹联作品优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表现技巧,更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的有效手段。
但是,如果我们的联教工作不从以上几个维度来为孩子的成长作出全面的考量,不以“立德树人”为指归,而是单纯为“繁荣楹联”而搞联教,那么,即便培养出几个“联技高超”的写手来,如果“有才无德”,也会“其行不远”。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联教理念,就是说我们开展联教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所有学生未来都成为所谓的“楹联家”,而是让学生通过楹联教育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这包括道德养成、审美养成、思维方式养成,也包括文字驾驭能力、修辞运用水平和思维反应速度等,不管学生以后从事什么职业,这些素养和修为都能使其胜任工作,都能使其人生充实而圆满。只有这样,我们的楹联教育才会被校长、老师、学生、家长所接受。
在处理楹联知识与现行语文教材的关系时,如果过分强调楹联知识的独立性和系统性,必会导致挤占课时、增加学生负担和老师工作压力,容易给人造成“楹联本位”的印象。如果围绕现行语文教材的课程内容,从中引伸出楹联的相关知识点,让楹联教育总体服务于学校的语文教学,最终达到语文教学和楹联教育相得益彰的效果,这种做法无疑更倾向于“学生本位”。
三、细化联教工作,启动“全国中小学联教大纲”的制订。
经过“全国联教深化年”的强力推进,特别在各地贯彻“八代会”精神、在楹联教育领域狠抓落实之后,各地楹联教育工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想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劲发展,必然要在具体措施上走“精细化”和“目标化”管理之路。
李培隽会长主持学会工作一年来,在全国楹联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明晰的思路与理念,李会长结合多地联教基地的共同呼声,建议学会教育委员会尽快启动“全国中小学联教大纲”的制订工作,以便可以让有志于开展楹联教育的中小学,可以根据“大纲”的指导和具体标准,编纂有各自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以达到全国楹联教材在课程标准上的规范和统一。教育委员会根据李会长指示精神,已经决定在本次工作会议上正式启动“全国中小学联教大纲”的制订工作,力争用2021 年全年的时间,组织相关专家深入研究各地现有的优秀楹联教材,然后根据各个年龄段学生应该阅读、背诵的蒙学读物和经典名联数量,把相关楹联知识揉碎后由浅到深分入各个层级中,拟定每一层级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最后形成规范的文本表达形式,争取明年年底前发布试行。在试行一至两年后,经组织专家修订,最终发布正式版本。
随着“大纲”的制订、试行和修订,教育委员会可以与学术委员会、宣传出版委员会及中国楹联学会图书编著中心密切协作,同时开展《小学生经典对联读本》《初中生经典对联读本》《高中生经典对联读本》和《大学生经典对联读本》的编选工作,作为“大纲”配套的经典传统名联的阅读和背诵用书。争取用三到五年时间,编辑出版“联学基本读物丛书”,以满足广大师生对于对联经典读物的需求。
四、选树联教工作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典型引领,示范带动,历来是我们强力推动全国联教工作开展的一项法宝,而且不同的历史时期也需要不同类型的模范个人和先进单位来引导和促进面上的工作。近一两年来全国楹联教育就涌现出了一些新的典型事例,中国楹联学会教育委员会拟进行以下两项表彰工作:一是全国联教普及先行示范区、二是年度楹联教育精英榜的表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