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的激情碰撞中奏响改革的理想之歌
——评阎志的《武汉之恋》
2021-11-11□方越
□ 方 越
作家阎志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武汉之恋》,以跨越四十年的宏大笔触,描绘了一部处于时代洪流和社会转型中的创业群英谱,可谓是致敬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杰出作品,也是作家阎志向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的真切表白。全书五十余万字,分为五卷,分别是《梅花落 樱花开》《江水浅 湖水深》《春风起 秋风逝》《北方晴 南方雪》《白云引 黄鹤归》。小说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武汉江边起笔,武大哲学系学生田路向长江的纵身一跃,拉开了整个故事的序幕。作品最后落笔于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前夕,围绕着这四十余年整个中华大地的沧桑巨变和时代变迁,节奏明快、大气磅礴地刻画了诸多富有激情的创业青年形象。个人命运的沉浮与时代发展变革的滚滚洪流紧密相关,作品在写实的同时,关于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情怀的书写也伴随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这是一部关于改革开放时期的创业史,亦是阎志向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致敬的心灵独白。
一
《武汉之恋》是一部理想与现实激情碰撞后诞生的作品,是关于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时代变迁的真实记录。作品最突出的一点,也是最吸引大众读者的地方,在于它的写实性。《武汉之恋》的整个故事从主人公田路1983年的一次长江漂流开始,围绕着漂流长江的壮举和主人公们在武大丰富的校园生活这两条线索,作家逐渐展开了关于这段青春和创业的故事的讲述。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在大学毕业后,纷纷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如陈东明去了北京的党政机关,陈宝林去了社科院,田路和熊志一因不满于分配的单位,回到学校继续读研,随后勇敢抓住机会创办公司,开始创业。而紧随其后的雷华,更是只用两年时间便修满学分,在大学的后两年里即开始了创业生涯。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下海风潮的涌起,曾经在武大校园论坛上叱咤风云的莘莘学子,都开始下海寻找新的商机和奋斗机会,书写起自己传奇的创业史。小说中塑造的这群青年创业者们,以及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创业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其实都存在真实的原型人物。正是这种极强的写实性,给整部作品带来了强烈的现实主义意味。同时,阎志在整部小说创作过程中,都秉持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以朴实的语言描写了充满武汉风味的背景环境,塑造了一批带有明显武汉特色的人物群像。
《武汉之恋》以武汉这座城市为书写背景,小说中描写了诸多具有武汉城市特色的景物和风土人情,这些真实存在的景物、街道、地名等,无疑给整部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写实特色。例如《武汉之恋》于一开篇便这样写道:“一九八三年六月的武汉,夏天早早到来,太阳热得发白,逼得人眼无法直视。天空中一丝云彩也没有,阳光彻照,江水温度迅速上升,波浪格外诱人。这时候的武昌,只有中南路、中北路、武珞路是水泥路,八一路、紫阳路是沥青路,其他大街小巷都是砂石路。经过烈日连续多天的曝晒,砂石愈发惨白,阳光经过路面反射后,更加刺眼。好在道路两旁多是梧桐树,在头顶撑开绿荫如盖。这些行道树是五六十年代栽下的,现在树的直径已经有三四十厘米。林荫下偶尔有步行的人,有骑自行车的人,间或有几辆货车、吉普驶过,橡胶轮胎摩擦路面,留下一股焦煳味。每隔半个小时左右,会有一辆电车摇摇晃晃地驶过,每逢转弯的时候,集电杆和高架电缆的连接处就会闪耀出明亮的火花,似乎要把空气点燃。”小说于一开头便交代了故事背景,这是发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故事,故事的发生地则是有“火炉”之称的武汉。作家对于当时那个六月的武汉的描述,如“太阳热得发白”“橡胶轮胎摩擦路面,留下一股焦煳味”等等,以极其形象贴切的语言表现天气之炎热,无疑是非常真实到位的。此外,对1983年武汉当时城市环境的书写,也将我们迅速带到了真实的历史环境之中,如当时的武昌区,只有中南路、中北路、武珞路是水泥路,八一路、紫阳路是沥青路,而其他大街小巷都是砂石路等描写,还原历史现场,带给当下的年轻读者们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
除了环境描写之外,《武汉之恋》对于武汉这个城市的风土人情也有着细致入微的刻画。小说中有几个主人公前往汉正街购物、考察市场的情节,阎志对当时的汉正街是这样描述的:“汉正街作为天下第一街,已经享誉全国。这里堆积着如山的货物,物美价廉,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打货’的人,武汉市民也都喜欢到这里购物。中山大道依然是武汉最热闹的街道,1路电车把中山大道的铜人像与武昌的几所大学都连在一条路线上,学生到汉口也很方便。他们顺着中山大道走,只看到游人如织,拉货车络绎不绝。大约步行半小时,就走到一条街上,摊点很多,各种各样的小商品堆放在竹床上,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路口立着一个跨街的门楼,上面写着:‘汉正街小商品市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汉正街,可以说是全武汉最热闹的地方。在改革开放的浪潮引领下,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武汉的汉正街就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最典型的成果之一。武汉由于夏季炎热,市民们喜欢在晚上将竹床搬到空旷的大街上,睡竹床纳凉。而在白天,竹床亦可作为摆放小商品的货摊,物尽其用。《武汉之恋》中关于当时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盛况的描写,是非常生动真实的。小说随后写到林静在汉正街买衣服被泼辣的女店主刁难,又在武汉本地人田路的帮助下得以伸张正义的情节,田路以一口地道的武汉话,先声夺人,随后发挥自己知识青年的优势,合情合理地劝导女店主要“生财有道”,颇有一番仗义执言的江湖豪侠之气。阎志寥寥几笔,便将武汉这个城市的市井百态描绘得栩栩如生。而提到武汉的城市书写,尤其是描写武汉的商业发展、市井民情,作家池莉可谓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池莉的《烦恼人生》开启了当代“新写实小说”的风潮,通过书写轧钢厂工人印家厚一天的生活经历,真实再现了二十世纪末一个普通工人所面临的生活困境和艰难的人生,描写了他在现实生活的困局中煎熬、挣扎和奋斗的心理感受,深刻地反映了现代人生存的困境和难以应对的人生苦闷。《她的城》则以平民的姿态,讲述了三个武汉女人在这座城市里的婚姻生活与变故,以及她们各自的人生经历,体现出池莉对武汉这座城市,以及在城市中生活的市井平民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展现出世俗生活的多元性和丰富性。阎志和池莉是同代作家,出生、成长于同样的年代,两人的生活背景是大致相似的,这也使得两人在创作上有许多共通之处。尤其是在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方面,两位武汉作家都秉持了写实笔法,极尽所能地描绘武汉本土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不同的是,池莉的写作更多偏重于城市底层平民,书写他们的生活困局,表现那些平淡生活中极易刺痛人心的部分,悲剧意味更浓。阎志的写实,则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中穿插着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纪实之余,还闪烁着理想与激情的熠熠之光。
《武汉之恋》的写实性,除了表现在描写背景环境和市井风情等方面,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那便是这部作品塑造的人物、记述的情节,在现实生活当中都可以找到原型人物。这是其他现实主义题材小说所不具备的一大特色。阎志用其独特贴近的视角、平实细腻的笔触和真挚浪漫的情感,以陈东升、艾路明、雷军等武大校友成长为商界大佬的创业故事为原型,以武汉为背景,融入了泰康、融创、小米等全国领军企业,人福药业、斗鱼直播等著名武汉本地企业的发展历程,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以陈东明、田路、吴爱军、雷华为代表的主人公们,从珞珈山走出象牙塔,怀揣梦想、不懈奋斗的创业史和悲欢录。小说中写到的一些事件,譬如第一部中陈东明、田路、林静等人组织的武大跨学科论坛,也是曾经真实存在于武大校园里的学术论坛。又如第二部《江水浅 湖水深》,写到来自武大的创业者们初涉江湖,田路放弃公职,在东湖技术开发区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与几个同学一起创办生化公司,逐渐做强做大,为日后武汉光谷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田路这个主人公的原型,便是阎志的武大校友艾路明。小说中描写田路如何放弃公职,坚持自主创业,开办生化公司的情节,也是取材于艾路明的真实的人生经历。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雷华,他在大学期间的创业经历,则是主要取材于小米创始人雷军的创业故事。雷军那些被写入商业教科书中的传奇经历,也同样出现在《武汉之恋》的小说情节之中。而第三部《春风起 秋风逝》,则以陈东升、毛振华、孙宏斌下海创业为原型,小说中塑造的陈东明这一人物,其情节设计与陈东升的人生经历有诸多相同之处。《武汉之恋》中诸如陈东明、田路、雷华这样一批年轻的创业者们,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是阎志笔下改革开放时期的时代新人。而在现实生活中,故事原型如雷军、陈东升、艾路明、毛振华、孙宏斌等企业家们,他们在文化、金融、互联网、科技等各行各业独占鳌头,在世界舞台上都博得一席之地,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国家、时代、社会变革和发展的进程和缩影,他们背负的是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凸显的则是武汉人民敢为人先、不懈奋斗的武汉精神。
从文学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武汉之恋》体现了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的延续。这部小说以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为背景,通过陈东明、田路、雷华等青年创业者们不懈奋斗的艰难历程,展示了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年青一代在历史步伐中艰难行进的过程。无论就其情节内容还是写作手法来说,这部小说都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力作。现实主义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主流。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伴随着西方新的文学思潮的大量涌入,现代派、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等创作新潮逐渐崛起,这些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而言是个不小的冲击。难能可贵的是,在中国当代文坛,仍然有许多作家们在坚守着写实的创作手法,譬如路遥、刘醒龙、池莉、阎志等作家。从《武汉之恋》所运用的叙事手法上,我们也可以鲜明地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写实的强大力量。这是一部着意于反映真实的时代变革和社会转型的作品——虽然阎志书写的是一群斗志昂扬的青年创业者,是一群知识精英,但他在创作时并没有过于表现个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背景下的独特作用,没有强调个人英雄主义气概,而是着力于把握一种时代精神,《武汉之恋》所要传递的,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整个时代的精神脉搏。
二
从田路的长江漂流到陈东明在巨石上刻下“始”字,从《硅谷之火》的神秘指引到自主创业下海经商,从走南闯北到“资智回汉”……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激情燃烧的理想与爱情,到九十年代不断涌起的下海创业浪潮,再到新世纪以来波云诡谲跌宕起伏的商海风暴,这是同为企业家和作家的阎志亲身经历、亲眼见证的时代传奇,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整个社会转型和时代变迁的历史缩影。他以跨越四十年的笔触,书写大时代下那些弄潮儿怀揣梦想、奋勇搏击的成长经历及其爱情故事,致敬激情澎湃的改革时代。作品以平实细腻的笔触和诚挚浪漫的情感,融入了一批著名企业家如陈东升、雷军、艾路明的真实成长故事,在小说中描绘了陈东明、田路、吴爱军、雷华等一批从珞珈山走出的青年创业者怀揣梦想、奋勇前行的城市创业史。作为城市文学书写的延续与发展,《武汉之恋》聚焦从武汉高校走出来的青年创业者们,他们在理想与现实激荡碰撞的青葱岁月里,向着心中的目标勇敢前行。小说首度深入出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这一代人物的内心世界,书写他们艰难曲折的创业历程,也阐释出武汉这座长江中部核心城市以科技创新力量焕发出的生机与活力。
《武汉之恋》在写实纪实的同时,整部作品还充溢着浓浓的激情与理想主义情绪。在一群青年创业者的探索与碰撞中,奏响了改革开放时代的华丽乐章。这种理想主义情怀和浪漫主义色彩首先体现在小说情节的设置上。在第一部《梅花落 樱花开》和第二部《江水浅 湖水深》中,关于主人公田路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那就是田路独自完成的长江漂流。1983年的夏天,田路开始了由武汉司门口的长江边下水,直至上海崇明岛的漂流旅程。田路的这趟漂流之旅意义重大,充满了浪漫主义英雄色彩。小说中写到在早上的读报时间,武大哲学系的同学们正在围绕一则新闻交流意见:“这是一则关于漂流的新闻:美国漂流队在完成了美国密西西比河的漂流后,准备挑战巴西的亚马孙河和中国的长江。新闻最后强调说,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长江尚未有人完成首漂。有些同学忍不住开始交头接耳地讨论起来:‘中国的长江怎么能让美国人来漂啊?’‘漂流多大点事?……中国长江应该首先由中国的漂流健儿自己来征服!’田路猛地站起来,宣布说:‘我要去完成长江第一漂!’他的声音很洪亮,不像是两天两夜没起床的人。全班同学都把目光转到了田路身上,有的带着怀疑,有的带着惊奇,有的带着敬意。田路又强调了一遍:‘我就是要去漂流。’过了三四秒钟,教室里掌声一片。田路向大家点了点头,英雄一般地走出了教室。”为了抢在西方漂流者之前率先完成中国人的“长江第一漂”,田路充满豪情地向同窗好友们许下豪言壮语,要代表亿万中国青年出征,征服长江,展现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情怀。历经艰难完成第一阶段的长江漂流后,田路又决定,要在研究生毕业之前,从三江源头漂流至武汉,漂完整条长江,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长江第一漂”。田路漂流长江的壮举,给这个人物身上增添了浓浓的英雄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怀。这是属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青年人身上独有的一腔热血。在刚开始第一次漂流的时候,田路心中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关于这趟旅程的认知,还有些意气用事:“觉得不能让美国人在长江完成首漂,现在他越来越觉得长江漂流不是和美国人争,而是通过这几千公里的漂流,深刻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底蕴,并激发出时代的浩然之气,不仅立地,也顶天。他默默地吃着面条,心里却思绪万千。漂流是对自己的一次全方位正视,如果不能突破自己的小格局,那怎么能成为时代青年成就大事呢?”这是田路经过长时间漂流之后,思想情感的第一次升华,他开始从理想的角度出发扩宽自我的眼界与格局。随后在第二次从三江源头漂至武汉的旅途中,田路逐渐明确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他的漂流壮举,除了带有为国争光的英雄豪气之外,也是在漂流的过程中寻找更好的自己。“只有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享受生命的激情……与其说他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壮举,不如说他在漂流的过程中修炼了心境。”这是田路个人心境与格局的第二次提升。田路个人英雄主义式的漂流壮举体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青年人浓郁的激情与浪漫主义情怀,他们在思考“人生的路该如何走”这样的现实问题中,渐渐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奏响了改革开放时代青年创业者的理想乐章。
《武汉之恋》的整部作品都是围绕着几个青年人的创业活动展开叙述的,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背景下,年轻人的下海创业本身便是一件充满激情与理想的事情,而在阎志笔下,这种理想主义与浪漫情调得到了充分的彰显。田路、熊志一等人放弃党政机关优渥的工作,投身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创办了生化公司。为了寻找到正确的研发方向,田路三次向武大教授求教,终于确立了公司研发的正确导向,与几个同伴一起,推着手推车穿梭于武汉各个公共厕所收集原材料,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不惧恶劣的卫生环境,不怕周围人异样的眼光,甘于放下身段,坚持为公司的发展身体力行,挥洒青春的汗水。功夫不负有心人,“研究所决定转行做尿霉素后,熊志一当即从省政府办公厅辞职,决意和田路同甘共苦。刘闯也随后辞职。打仗亲兄弟,他们打定主意要破釜沉舟,同心协力把公司挺下去……现代生物化学技术研究所出品的尿霉素很快投产,并且顺利地售出了第一批产品,利润还不小。在研究所成立的第七个月,在账上只剩下两百元的时候,他们终于赚到了第一笔钱,收回了四万元钱的回款。去掉两万元的成本,他们净赚了两万元”。年轻的创业者们不怕吃苦受累,以一腔热血投身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中,青春的激情与理想的光芒在阎志的笔下喷涌而出。同样的理想主义情怀还体现在雷华、陈东明、郑华等人身上。雷华仅用两年时间就修满所有学分,在大学本科时期便开始创业,成立计算机科技公司,研发杀毒软件,并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反响。虽然创业途中困难颇多,还因为社会经验不足受到欺骗,但雷华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创业理想,坚持为之奋斗,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当今天的读者阅读《武汉之恋》这部作品时,很容易被书中描绘的这群青年创业者所打动,也很容易被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个昂扬着激情、理想、斗志的时代所感染。近年来,我国思想文化界一直存在着一种回望八十年代的思想萌动。八十年代被视为一个富有特定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的历史时期。《武汉之恋》这部小说的文学史价值,除了作品丰富生动地表现出了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市场经济发展的真实历史图景之外,在写实之余,作品中展现出来的浪漫主义的精神气度,以及传递出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特有的时代精神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作为一部以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为背景创作的作品,《武汉之恋》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具有其特殊的历史价值。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过头来感受当时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巨大变化时,很容易被书中塑造的那批改革时代的创业新人们所打动。年轻的创业者们在改革春风的鼓舞下努力奋斗的精神,对于我们当下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武汉之恋》中的人物都是经历过“文革”时期的考验的,大多都有下乡插队当知青的经历,也经受过物质与精神贫困的双重挑战。在国家恢复高考,继而推行改革开放的国策之后,以田路、熊志一、陈东明等人为代表的年轻的知识分子们开始有了强烈的变革愿望。他们渴望以一种全新的姿态登上社会转型后的历史舞台,以不同于《创业史》中梁生宝那样的全新的创业新人形象出现,并试图通过投身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来实现知识分子一直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与《创业史》中的梁生宝不同,同样属于当时所处时代的创业新人,梁生宝继承了中国传统农民的典型特点,他吃苦耐劳、忠厚老实,身上有着浓厚的乡土气。但不可否认的是,柳青塑造的这样一个创业者形象,他的创业目标,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一种理想化的存在:“梁生宝这个人物既真诚又虚幻。真诚是他爱劳动、帮穷人、肯吃苦、有理想。就算在农村没有亲眼见过,不代表一百个村里没有一个梁生宝。但是他的真诚奋斗,为了消灭私产,这是一个也许几百数千年以后才能实现的远大目标——如果我们相信这是人类未来的话。或者说天赋人权,人应该有自己财产的权利,不应该被消灭。无论如何,把消灭私产作为 50 年代初贫穷中国农民的生活目标,至少是幼稚、虚幻而且残酷的实验。”梁生宝的创业始终与农村、乡土这个社会结构紧密相关,他带领村集体实行互助合作,希望能够早日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目标。最为紧要的是,我们在《创业史》中可以明显发觉,梁生宝带领村民们进行的每一次创业行为,都是在我党的引导与支持下展开的,他的个人主体意识还不够强大,需要有上层意识形态的帮助与指引。而阎志笔下的创业者们,他们不甘于在体制内过着安稳的、一成不变的生活,他们想要拥抱更为广阔的世界,因为具备良好的知识素养和广阔的格局,他们的身上展现出非常明显的个人主观能动性。他们是积极的、自发的,充满理想与激情地投身到下海创业的活动之中,他们的创业目标是根据当时社会转型的需要,结合改革开放的现实条件制定的,因而也具备较强的操作性。在田路、雷华等人的创业奋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可以感受到市场经济的滚滚浪潮,八十年代的时代新人们正努力实现着自己的追求和理想。这种理想与激情就像破茧而出的嫩芽,在改革的春风中茁壮生长,终于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史诗性与真实性是当下文艺界评价小说作品的两个重要的尺度,也是文学批评的理论焦点。《武汉之恋》便是这样一部兼具史诗性与真实性的作品,在写实的同时,还展现出强烈的史诗般的浪漫风采。这是一部向改革开放四十年致敬的小说,小说生动地描写了一群青年知识分子迈向社会、艰苦创业、追求理想的创业历程,是关于青春和奋斗的一曲赞歌。它是一部新时代的创业史和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史,在写实的同时饱含着浪漫与激情,既展现出整个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代缩影,也是一部洋溢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风采的小说。它是阎志在新时代里,从个人情感方面献给武汉这座城市的一部“传记”和“情书”,阎志也是真正承担起了一个中国公民、企业家、作家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这是一首武汉的赞歌,也是一首时代的赞歌,但它并不是空洞的抒情,而是真切地落实到每个时代个体的生命感悟之中,这种脚踏实地的情感表达在现实主义创作中显得十分可贵。
注释:
①阎志:《武汉之恋》第一卷,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年版,第1页。
②阎志:《武汉之恋》第一卷,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年版,第36页。
③阎志:《武汉之恋》第一卷,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年版,第73页。
④阎志:《武汉之恋》第一卷,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年版,第109页。
⑤阎志:《武汉之恋》第二卷,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年版,第55页。
⑥阎志:《武汉之恋》第二卷,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年版,第78页。
⑦许子东:《重读〈创业史〉》,《南方文坛》202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