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与电影放映队关系考*
——以“二史馆”藏档案为中心
2021-11-11曾祥金
曾祥金
(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郭沫若由日本回到中国,并于1938 年4 月1 日起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主管文化宣传事宜。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二史馆”)有完整的军事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卷宗档案,其中有不少与郭沫若有关的电文、信札、手稿等。郭沫若进入第三厅的具体工作、郭沫若的军衔待遇问题、郭氏由第三厅厅长转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事宜,在档案里都有较为详细的记录。这批档案的发掘和披露一方面可以让我们重新观照抗战时期郭沫若的文化活动与思想变迁,进而拓宽郭沫若研究的边界和视域;另一方面,档案作为保存珍稀文献的重要形式之一,蕴藏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尤其对于郭沫若在第三厅任职时期档案的深入开掘,足以敞开少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使后来者能够借此回到当时的文学场域,还原彼时丰富驳杂的“大文学”图景。本文因篇幅所限,拟先集中探讨郭沫若与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队(以下简称“电影放映队”)的关系,以引起学界对“二史馆”藏郭沫若档案的关注。
一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下属的抗敌宣传队、抗敌演剧队、孩子剧团等都曾起到重要的宣传作用。其中电影放映队因其声光电的综合属性而受到重视,当时就有人总结它作为机械化部队的优点:“一、它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包括了话剧、音乐、图画各部门在宣传上的特长。二、它是一种近代化的艺术,中国有很多城市及乡村,还都视为新奇,所以它较其他各宣传方式易为招引群众。三、它一次所宣传的对象,可超过话剧、歌咏、图画等数倍,所以在时间及人力上都甚为经济。四、它能够更真实、更具体地将各种战争的场面搬上银幕,使民众深信其为真实,因而易激发其奋斗的情绪。”正因电影在宣传上具有如此的优越性,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决定于1938 年7 月在武汉开办电影放映人员训练班,招收于战地流亡的高中程度学生为学员,予以技术和军事上的相关训练。训练班共录取30 多个学员,都是20 岁上下的男青年。另外从中国电影制片厂调来10 多个技术人员,这样就一共有40 多人。训练班设在汉口杨森花园中国电影制片厂内,郭沫若任训练班主任,实际工作由何成湘主持。
开班当日,郭沫若亲临现场做了相关报告。报告里讲到了办班的目的、要求和任务,主要是运用电影这一武器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把抗战进行到底。他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抗战形势,阐述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光辉思想。他还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概述了中华兴衰史,给学员们上了一堂十分精彩的历史课。训练班课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电影放映技术课,另一类是政治和文化宣传课。给学员们上课的都是各领域的专家,有当时的学员后来回忆道:“给我们上政治、文艺课的,除郭老、何指导员外,还有一些当时参加三厅工作的知名文化人,如田汉、洪深、马彦祥等讲戏剧的基本知识和表演艺术等,史东山讲电影艺术,冼星海、张曙讲音乐知识并教唱救亡歌曲。田汉来讲课时,穿了一套整齐的黄呢军装和长统马靴,魁梧的身材、陆军头,衣领上还镶有少将军衔领章,俨然是一位高级军官模样。电影技术方面的课程,则由中国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罗静予和几位技术人员担任。”训练的方法则是半天上课,剩下半天上街下乡做实际宣传工作。当时放映的影片主要有中国电影制片厂拍的《抗战特辑》和史东山编导,魏鹤龄、舒绣文主演的《保卫我们的土地》,以及《热血忠魂》《八百壮士》等。影片很受大众欢迎,放映的时候经常是人山人海。像《中国不会亡》这样的影片插曲,更是在民众间流传开来。除去放映电影的本职工作,训练班学员们还协同第三厅下属的抗敌宣传队、抗敌演剧队等参加了为前线将士募寒衣和“七七”献金活动,为全民抗战做出了属于自己的贡献。
随着战事日益紧迫,一些武汉的机关、团体纷纷撤离。电影放映训练班的学员们也在该年8 月底携带放映机件坐火车离开武汉,前往长沙。到长沙后,一众学员入住长郡中学。在这时候,训练班的学习内容发生了一些改变:“由于当时放映机缺乏,国内尚无生产,我们现有的只有两部美制的16 毫米的放映机,不够分队装备。领导上就决定一方面延长训练时间,等待阳翰笙去香港采购前方急需的医疗器材和药品的同时,买几部进口的放映机,另方面要求训练班能培训一支综合性的文艺宣传队,既能放电影,又能运用其他文艺手段进行宣传。”后出于工作需要,训练班又在长沙吸收了10 多名女青年。这支文艺队伍开始在长沙的大街小巷开展放电影、演短剧等宣传活动。1938年11 月10 日,日军占领岳阳,长沙局势瞬间微妙起来。11 月12 日,训练班大多数成员随第三厅所属各单位人员一起从长沙步行前往衡阳,放映机、发电机等笨重机器则由张曙等人负责搭乘汽车运走。就这样,训练班学员们由武汉而长沙,由长沙而衡阳,一面上课,一面行军,一面工作。郭沫若的《洪波曲》对此有所记录:“放映队四队的成立要比抗宣四队更迟,我只记得在武汉撤退时他们还没有毕业,沿途跟着三厅走。”
1938 年12 月下旬,电影放映训练班在衡阳的一个小山村举行了结业典礼。会场就在驻地农舍前的打谷场上,训练班主任郭沫若正式宣布成立电影放映队,并指出放映队的任务是充分发挥以电影为主,配合文字、歌咏、戏剧等各种文艺形式的宣传作用,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将抗战进行到底。郭沫若在给学员讲话的时候,恰逢日机从上面飞过,所以郭沫若愤慨地说道:“你们听,人家的飞机还在我们头上盘旋,还在我们后方轰炸,你们这一批机械化部队的战士,希望能够更努力地争取工作,发动广大的民众,加强我们的力量……”此后,电影放映队分为三队,一队赴安徽前线,二队到桂林,三队去西北。第一、二队中,男女队员计有30 余人,除放映电影外,还努力于话剧的上演,以及一般大众的口头宣传工作。第三队未派女队员,话剧工作虽未进行,却远派至甘肃、青海,在西北荒漠之地播撒电影的种子。这当中的意义是重大的,正如有论者指出:“电影是现代工业的产物,山野农村的民众,对于这一机械化电气化的有声影片的享受,简直是梦想不到的幸福,因之电影的在山野农村放映,是一种传播现代文明的福音。”“至于伤兵看了放映队的抗战电影,兴奋地立即请求回到前线,民众看了放映队电影,踊跃地请求充当志愿兵。事实上告诉我们,这一机械化宣传部队在战地、在后方所收的宣传效果,有时出乎意料之外。”更有甚者,在当时中国军队与敌坦克大队的遭遇战中,因为士兵们看了电影放映队放映的防御战影片,对于坦克性能有了较为透彻的了解,从而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伤亡。
二
1939 年5 月21 日,作为电影放映队队长的郭沫若向政治部部长陈诚发出签呈,请求将电影放映队扩编为十队,并设立总队部以便统筹管理:
签呈 治宣835 号
事由:请扩编电影放映队为十队,设立总队部统筹管辖。
说明:
一、电影放映工作为技术的工作,与一般宣传队不同。
二、因其本身为一技术部门,故技术人员之训练与指导及工作上之联系,应与制片厂之技术部门有密切关系。
三、补充材料多须国外定购,关于购买外汇及运输问题,与制片厂购运材料有密切关系。
四、影片之供给与换掉,与制片厂发行网有密切关系。
五、去年本部成立之初,即奉拨专款购置足供十队应用之放映机件,现已运抵重庆。
六、去年在汉奉命开办放映训练班,亦以十队人数为标准。
办法:
一、请核准附呈之放映队组织表,以第三厅厅长兼总队长,中国电影制片厂厂长兼副总队长,统筹办理,分编十队。
二、将本厅事业费项下原列之放映队五队经费作为增编后十队及总队部经常费用,其影片及器材补充材料费与汽油机油消耗费,依照实际需要随时另请发给。
三、前以机件未到,放映训练班毕业学员奉准暂编三队,以一队留九战区工作,一队留桂林及四战区工作,一队赴西北。现须改编,拟调回重庆,并加以短期之新机器的技术训练与精神教育,整编后分派出发工作。
四、现在第一第二队中之女宣传员十三名(去年十一月在长沙奉准招考者),在改编后之放映队已超过编制人数,且因放映队人数过少,不能兼做话剧、歌咏等工作,无需女性。拟分派各级政工大队或政治队,其不愿参加者增发生活费一月,解散之。
附注:各队人员编配俟上呈各项办法核准后,再签呈核。
附呈放映队编制表及组织系统表一份
秘书长贺转呈
部长陈
副部长张、周
职 郭沫若
由签呈可知,郭沫若以电影放映工作的特殊性和素有建立十支放映队计划为由,请求扩编电影放映队,建立总队部,自任总队长。增编后十队及总队部经常费用在原有之放映队五队经费的基础上进行增补,并将放映训练班毕业学员调回重庆进行改编,“加以短期之新机器的技术训练与精神教育”。此外,签呈里还要求对女学员进行重新分派或遣散处理。郭沫若的这一请求得到了上级的批准,电影放映队于1939 年7 月成立总队部,第一、二、三队遵照新编制度改编,遣散女队员,设第四队。编余人员至重庆后,又继续编成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队。虽然队伍数目更多了,但此时的电影放映队就是单纯地放电影,且活动范围基本上局限在重庆附近。以至于郭沫若在《洪波曲》里这样写道:“他们后来只能在陪都附近工作,所发挥的效能没有抗宣和抗剧那样广泛。……但从这些队员中大约也培植了些电影工作人员出来。”
1940 年6 月7 日,军委会政治部下发电影放映总队新编制暨预算书各一份,计划对该总队的编制和预算予以节制。郭沫若收到指令后,于7 月4 日向上提交签呈,在签呈里提出事实上的困难,并附上改订后的总队编制草案暨预算书各一份:
呈部长陈稿
事由:钧部本年六月七日治用巴字第一一三二三号指令,颁发本总队新编制暨预算书各一份,饬遵照等因。事实多有困难,谨按实际需要,改订本总队编制草案暨预算书各一份,恳予照准施行,并呈会备核。
说明:
一、本总队管辖十队,事务繁重,兼总队长副总队长势难常常驻部办公,秘书一职,既往规定为“承总队长副总队长之命整理队务”,则阶级似不能过低,拟改为同中校(少校)支薪。(原同少校)
从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以来,人类进入了电器时代。100多年来,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电器设备也越来越多样化,新型设备的不断出现,也是对能源的一大挑战。如今,能源的短缺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考虑,电气工程有必要进行节能设计。
二、本总队对所属各队之人事处理与工作之考核指导,暨文书事务,保管机件、影片、用品等事务,颇为繁重。拟将干事增为四员,并规定二员为同少校(上尉),一员为同上尉(中尉),一员为同中尉(少尉)支薪。(原同上尉一员,同中尉二员。)
三、本总队每月经费一万余元,对于支付报销及审核各队报销等事务,亦颇繁重,拟增设三等军需正经理员一员,照少校阶级支薪。(原仅设一等军需佐一员)
四、本总队职员宿舍与办公地方分开,公役三名不敷分配,拟增设一名。又炊事员一名,工作不能应付,拟增设一名。
五、现在物价昂贵,本总队部文具消耗费时常不敷。新编制设有主任政治指导员办理政训事宜,办公费更属不敷,而房租一项系办公地方与职员宿舍现在房租支数,似难减少,拟请照旧。
六、机器零件来源不易,市价飞涨,关于机件修补费实感不敷,拟请照旧。
七、本总队部暨各队队长,对于接洽交际及杂用费势所难免,无法报销,拟请各增设特别费一项,以资应用。
八、本总队所属各队工作人员俱系技术人才,其阶级过低,不但生活不能维持,且于工作进行,亦多不便。恳准予参用经已批准施行旧编制之阶级,改订为少校(中校)队长一、上尉(少校)队员一、中尉(上尉)队员二、少尉队员二。
九、两种经费预算之比较,奉须预算为一三八三五六零元正,请改订为一六二七一四零元正,仅增加预算二五三五八零元正,为数非巨。且照少次呈送之预算,则已核减少七七五六零元矣。(上次预算为一七零四七零零元。)
附注:附呈本部电影放映总队编制草案及预算书暨所属各队编制草案及预算书各一份。
兼总队长 郭沫若(印)
兼副总队长 郑用之(印)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七月四日
郭沫若在签呈里努力为电影放映总队争取更多的编制和经费,建议提高工作人员的军衔和待遇,以及增加部分办事人员等。这一建议的结果如何,目前尚未找到相关文献可资解读。不过时处抗战的大环境中,电影放映队成员们的生活是很艰难的。杨邨人在电影放映队成立三周年的工作报告里就动情地说道:“战地及敌后的交通最为不便,为了工作,我们的同志有时必须自己背着机器、影片,推拉发电机,走上征途。为了爱护机器,逢下雨时还得舍弃身上的温暖,将衣服遮盖着机器。至于在风雨中,在烈日下,徒步赶路的日子更是家常便饭。然而,我们的同志的薪饷,有的月支十八元,有的至多亦仅月支六十六元,必须养活妻子儿女的同志,还得让妻子儿女忍寒挨饿。……三年来的工作生活,已经使有的同志患了肺痨之疾,有的同志身体衰弱不堪了。”
三
1940 年9 月上旬,政治部改组,郭沫若辞去第三厅厅长职务。9 月13 日,郭沫若致信时任政治部部长张治中,请求辞去电影放映总队长一职:“迳呈者,本部直属电影放映总队正总队长一职,本由沫若兼任,兹以本部改组,沫若原兼职务,理应联带解除,敬请明令公布。至于总队业务,向由副总队长郑用之同志负责,所有移交手续应否责成该副总队长代为处理之处,并敬乞钧裁。”张治中回函郭沫若予以批准:“九月十三日大函敬悉。电影放映总队长职务应准解除,并派何厅长接充。交接事宜,已分令何厅长及郑副总队长分别办理矣。”同年10 月12 日,郭沫若再次致函张治中,将交接情形会衔册报,并附呈各种机要文件和收发章等:
呈部长张
事由:谨将办理交接情形会衔册报,请准备案。
说明:本年十月十一日奉钧部十月二日治用巴宗第一九二〇一号代电□开:据本部前三厅厅长郭沫若函,呈请一并解除电影放映总队长职务,除照准外,该总队长职务着改派新任三厅厅长何浩若兼任,仰将交接情形具报等因。奉此郭任文书人事经理事务等项即日办理,结束以十月十一日为止,十月十二日至十月十三日队务由副总队长郑用之暂代,十月十四日卸任与接任职等交接清楚。奉令前因,谨将交接情形会衔册报。
附呈一、本总队文卷移交册一份
二、本总队官佐员生一份
三、本总队经费收支移交清册一份
四、本总队机器零件移交清册一份
五、本总队部长戳一颗
六、本总队部收发章一颗
卸任总队长郭沫若
副总队长郑用之
此后,郭沫若就与军委会政治部电影放映队甚少瓜葛了。
从培训班时候的授课,到出席结业典礼并发言,再到后来请求扩编电影放映队和为之争取编制和经费。总的来说,郭沫若对电影放映队还是比较关注的。这也跟郭沫若一直以来对战争时期宣传作用的重视有关。郭氏在北伐时期追随邓演达,从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到副主任,再到南昌行营政治部主任。政治部的主要工作和真正作用正是在动员民众与舆论宣传上,郭沫若在这段时间深刻认识到了文化宣传的重要性。抗战时期的郭沫若接收了北伐时期积累起来的经验,他在《对于文化人的希望》一文中这样写道:“文化人的地位和责任,在这时和前敌将士是没有两样的……前方的军事行动有军事上的指挥者负责,而后方的民众运动便要靠文化人来多多努力。”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郭沫若给当时的青年们指出了两条路:“(一)作战场上的民族英雄,(二)作文化战斗上的战士。两者之间,择一而从,就算是尽了一个青年的最低责任。”电影放映队的成员们作为当时中国的“文化人”和青年,怀着一腔赤诚,驰骋在城市乡村、边疆大漠,再到后来走出国门前往缅甸,可以说是出色地完成了抗战宣传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