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家,砖家?
——知识传播视域的解析与反思

2021-11-11毕立群杨媛媛

关键词:权威精英专家

毕立群,杨媛媛

(淮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一、问题的缘起:跌落神坛的“砖家”

苏格拉底认为,无论哪个专业领域,专家都是极少数人,多数人都是外行。所谓“懂行的人”就是在某方面有知识的人,而这样的知识是指关于特定领域、特定行当的“专家知识”。对于专家学者,公众充满景仰和信任,不吝赞美。

古代农业社会时期,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知识难于普及,广大人民得不到良好教育,知识文化被少数贵族统治阶层垄断。孔子所谓“礼不下庶民”,即是对这种情况的形象反映。此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多的“圣人”“贤达”“哲人”“专家”,他们在知识的拥有和对世界的解释权上,享受着除帝王将相之外的社会群体的顶礼膜拜。

近代工业文明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公众生活质量得到普遍改善。教育的逐步普及,使近代社会出现了在社会生活中拥有越来越多话语权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影响着政治,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而被现代媒体高度关注的“专家”,就是社会知识分子中的精英阶层。

后工业文明时期,特别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形成了独特的“知识爆炸”景观,普通大众可以毫无障碍地接触各类信息、学习各类知识,以至于他们所拥有的信息量、所形成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世界、对社会的观察能力、对人生的判断能力,都迅速逼近传统的“专家”“学者”“教授”等社会精英。

但随着公众所接触信息广度、深度的逐步提高,超出个体认知能力的信息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随时随地得到专家的指导和解答。因此,互联网环境下各领域孕育出许多专门为公众“解惑”的专家。然而,当前在移动互联信息生态环境下培育出的社会知识精英、互联网大V和社会公知,作为知识精英、知识权威和思想启蒙者,却与传统媒体时代社会公众心目中的“专家”形象相去甚远,“专家”正在不知不觉中失去知识垄断者的权威性。更有甚者,在各类知识相互贯通的互联网面前,部分专家因知识储备相对不足,对现象判断和把握出现种种失误而被戏谑称为“砖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调侃嘲讽的对象。在互联网面前,无论是对世界的解释,还是对现象的把握与本质的判断,“专家”都日益显得力不从心,正在逐步失去公共话语拥有者的权威性。业界和学界对这种现象背后的复杂原因进行了较为认真和深入地探讨。如,有学者从风险社会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认为日益复杂化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及其在运作过程中牵涉到的知识系统,都是非常复杂的,再加上互联网上的信息真假难辨,客观上造成了专家对于信息解读的偏差和误解。敖路平从网络社会学视角,运用微观个人角色、中观群体互动、宏观社会环境的基本分析框架,发现了虚拟舆论场中专家“角色断裂”的多层次诱因:知识权威的“角色断裂”根源于专家自身的角色失位、“虚拟赋权”的兴起与意见领袖的冲击、资本运作下的污名化建构等。

关于“砖家”化现象,学者们多是基于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背景进行解读,但采用历史学方法对人类知识和专家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知识传播体系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呈现出的特点、“砖家”化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还是当前社会的一个暂时现象等加以深入剖析的不多。故本文不拘泥于当前错综复杂的“砖家化”现状,欲从历史学角度对远古以来人类知识传播演变的进程进行探讨,在厘清人类知识传播体系的特征与传播规律的基础上进而挖掘当前“砖家”化现象产生的源流及其发展逻辑。

二、神秘的盲从:蛮荒时代的“神”“密”知识

远古时期,人类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早期人类最原始的生存方式。人类除了必要的休息与睡眠时间,为了维持生存,其余时间多是在不停地集体狩猎,或者采集食物。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学习各项生存技能,包括食物采集的地点、季节、种类,以及狩猎的时间、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对早期人类来说是最最重要的事情。而这种学习从一般意义上说与动物的本能学习并没有本质区别。这种实体性的以动作示范为主要传授方法、以模仿为主要学习形式的学习过程,我们一般称为技术或技能的传承。通过多次重复训练与长期模仿,绝大部分早期人类都可以掌握相关技术(技能)的要领,所以早期人类对于技术(技能)类知识不会觉得特别神秘,也不会对此产生过多的知识崇拜。原始部落以生存为上的集体劳作与相互模仿,使每个成员都拥有大致相同的知识结构与生存技能。因此,在远古原始社会,在集体劳作、共同成长的部落成员中间,不会出现受全部落顶礼膜拜的“专家”。

另外,由于缺乏对自然的科学认知,早期人类对神秘而又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如难以掌控的生老病死、自然界神秘莫测的风雨雷电、无法驾驭的日月星辰等,往往显得无所适从,既恐惧又敬畏。为了消减对不可知现象的恐惧,人类需要有关于这些未知现象的解释。随着人们心智的发展与精神生活的需要,更随着原始部落权力结构的逐步集中,号称或者公认掌握这些知识的巫师(知识权威)应运而生。这些巫师,往往是始祖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在带领氏族成员求生存谋发展的过程中,拥有了比普通成员丰富、全面的生产与劳动经验,尤其是他们能够与始祖部落神灵“交通”的独特能力,使得他们成为氏族部落芸芸众生面前最早的“专家”,受到氏族成员的憧憬、信任与膜拜。如我国传说时期的“五帝”(黄帝、炎帝、颛顼、尧、舜)既是华夏庞大始祖部落首领,又是为人预测吉凶祸福、沟通天地神人的神巫,因而也是远古社会最早的“专家”。至商周乃至春秋战国时期,国王与德高望重的大臣,往往都是拥有能够预测祸福、沟通天地的巫师,也就是当时的“专家”。文王、武王、周公、屈原以及历代楚王,都是君臣兼巫师的“专家”。他们“或以为昆虫之所长,圣人不能与争……,虽父子畴官,世代相传,其精微深妙,多所遗失。……,周公卜三龟,而武王有廖,纣王暴虐,而元龟不占。”

此时期以天文历法占卜为代表的知识体系,其传播方式主要是口耳相传。一般来说,都是家庭或家族内部传承,对外人保持高度的神秘性。所以古人对巫术等知识的崇拜是天生的,是不容质疑的。在很多情况下,以巫术为典型代表的知识系统,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世俗部落酋长以及王侯将相等的行政力量。故《周易·观卦》云“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以巫术为主的人类知识权威基本上建立在神学基础上,不允许大众质疑,人类对其是无条件的信任和发自内心的崇拜。

三、人文主义光芒下的知识权威

商、周以降,中华民族在周公领导的伟大思想革命运动中逐步摆脱神巫愚昧,进入人文主义勃兴的历史阶段。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人们不仅要处理传统的人神关系,更把人人关系、人与自我内心世界的关系全都纳入考察与研究对象。这是一个“人”的觉醒时代。这个时代的社会结构,是广大“庶民”围绕着少数社会知识精英形成的等级分明的金字塔结构。这也是一个知识高度集中与垄断的时代,孔子所谓“礼不下庶民”(《礼记·曲礼上》)表明的正是这种文化垄断现象。在这种情境下,春秋时期产生了广大人民群众崇敬的文化精英或知识垄断者:“诸子”与“君子”。

“诸子百家”可谓先秦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专家,儒、道、墨、法等学派相互争鸣,各以其哲学观、自然观与人生观解释世界、阐释人生。“礼乐”成为他们共同的文化资源。在广大“庶民”被剥夺教育权、社会下层基本处于愚昧无知状态下,“诸子百家”成为整个社会的思想引领者与社会地位至尊的文化专家。孔子、孟子、墨子、老子、韩非子等等,拥有着阐释社会与人生、确立社会价值坐标的绝对话语权。这种以少数文化精英的思想力量引领整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历史剧目,被西方学者称之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轴心时代”。

先秦时期另一类文化精英或文化专家,是身通“六艺”的贵族阶层的成员。他们是在社会与实际政治生活中体现文明生活方式的文化专家。具体来说,周朝贵族教育中的礼、乐、射、御、书、数6种技能是当时知识体系的代表,它充分体现了西周贵族统治阶层的文化意识、审美趣味与政治理想。贵族子弟要想步入仕途,完成上述“六艺”的学习是基础。因此,这些知识是身份的象征,是仕途的标签。在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不管是先秦的贵族,还是中后期的“士人”,要走上仕途,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与人生理想,一般都要以完成这些“主流”知识的训练和学习作为基本条件。它标志着一个人经过长期学习与严格训练,已经拥有体现贵族社会理想与政治秩序的文化话语权,已经具有能够凌驾于民众之上、能够启蒙与治理民众的“文化专家”资格。在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这种充分掌握传统文化资源的官员或未来的“仕人”,某种意义上,是民众精神生活的主宰者和引领者。这其中,培养文化精英、体现社会良知的“师”,更是不仅获得了世俗社会的崇高地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更体现着社会文化的终极存在——天地君亲师。因此,在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中,文化专家享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师”为核心的这套知识传播体系不仅代表着纯粹的知识传播,更重要的是代表着纯粹知识背后国家的仕途权威。

隋唐以降,科举制度逐步完善,从而为中国封建社会特定知识系统的传播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定期的考试、公平的竞争、逐步稳定的考试内容以及明确的评价体系,给各行各业的莘莘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入仕道路,为社会更大规模的文化精英阶层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儒家思想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并通过科举考试,持续地向社会各阶层传播。“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信念成为深入上自君臣、下至平民百姓心中的政治理念。以民为本成为统治阶层深信不疑的永恒真理。儒家思想通过科举考试,通过入仕官员的政治实践与宣传教化,成为广大民众信奉的价值尺度。两宋之际,中国最为庞大的仕人阶层形成,《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成为全社会精英阶层坚信不疑的为人原则与政治信念,而“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更是中国历史上儒家人文主义前所未有的大情怀。到此,以科举制度为保障,以仕人群体为载体,中国的精英文化,中国的“专家”阶层,不管是在文化创造上,还是在对社会文明的引领上;不管是其发挥的实际作用,还是其在芸芸众生面前享有的崇高威望,都达到了顶点,以致于“宋儒”几乎成为一个专有名词。

四、现代工业文明条件下的知识体系与知识权威的强化

近代以来,在西风东渐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逐渐从农业文明社会向工业文明社会蜕变,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知识体系落伍于时代。时代的发展需要知识体系随之不断深化与细化,中国传统农业文明中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知识体系逐渐转变成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并重格局。而自然科学再次细分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解决具体问题的效果,又进一步加深了近代知识专业化分工的步伐。但学科或专业细分在取得明显效果的同时,也产生了过分细分倾向,导致学科或专业壁垒的形成。各细分学科或专业为维护学科神秘性,有意无意阻止没有受过该学科或专业训练的后来者,无形中限制了社会发展急需的跨专业综合性人才的成长。

19世纪末,深受西方教育模式的影响,中国模仿西方出现的大学教育走的是精英化路线,通过考试、申请或其他方式选取少数人群进行培养,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客观上也垄断了知识的传承。这种万里挑一的精英选拔模式,使知识,尤其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有很大影响的、普通大众难以接触的前沿知识、尖端知识等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少数精英掌握着影响社会发展走向的权威知识,一方面使普通大众对这些权威知识产生敬畏感,另一方面也使普通大众对权威知识的拥有者——知识精英产生崇拜感。普通大众信服、崇拜与敬畏掌握权威知识的精英,尊称他们为专家。而普通大众对专家的信服、崇拜与敬畏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之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此时期,拥有特定知识系统、垄断特定话语权的各类专家,在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民众面前,无疑成为知识的化身、智慧的体现、真理的象征。在“独立”“平等”等现代社会价值观面前,“专家”成为知识领域的“专制君主”,不但拥有知识话语权力,更拥有无比的社会威望。

然而,到了后工业文明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以及随之而来的“知识大爆炸”、人类知识史无前例的大普及,作为文化精英享有无比尊崇地位的“专家”,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挑战。

五、互联网时代:知识的大普及与“专家”地位的弱化

当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的范围、广度、深度以及效率都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信息的互联网化,使大众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日益多样化、多元化,传统单一、近乎垄断的知识传播体系被多元、广泛、互动的信息传播体系所代替,知识向全民开放,只要个体有能力,将有机会接触到人类已经解密的任何知识,无论哪个学科、哪个专业,学科与专业的壁垒在媒介传播技术的发展下被广泛打破,专家掌握的知识在公众面前也不再显得那么神秘。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知识海洋,这里没有“学科”“专业”界限,各种知识在此汇集成无限广阔的知识世界,任何普通网民都能很轻松、很快速地从互联网上获取包罗万象的有用信息答疑解惑,这种结果远不是专家个体的专业修养、知识储备所能实现的。因此,互联网时代知识权威的弱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它的出现表明:在高科技深入人类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今天,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他人的引领、束缚与限制,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六、小结

纵观我国5000年以来的文明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在获取外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没有知识权威——知识权威逐步强化——知识权威成为社会成员的导师与精神支柱——知识权威在高科技条件下知识大普及中逐步弱化的历史轨迹。

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劳作,每个人都在经历着相同或相近的生产实践,每个人都是自己获取外在知识与人生经验的主人。

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阶级社会(奴隶社会)转变时期,随着集体与阶级力量的凝结与生产劳动经验的日益丰富,出现了部落酋长(大多为老者)与巫师二合一的最初的知识权威。他们教给部落成员劳动与人生经验,具有与神灵“沟通”保佑部落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成为受人顶礼膜拜的半人半神的“圣贤”。

封建社会,随着物质生产的进步,出现了脱离物资生产、专门从事精神生产的“学者”“圣人”“贤达”。他们专事人类生存之道、终极“真理”的思考与探求,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指明方向、提供合法性论证,因而成为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庶民”崇敬与信奉的民族精英。

工业文明时代,由于工业文明的专业化与高精度特点,此时期知识体系日益精密化,知识系统逐步“专业化”,于是出现了各种类型的“专家”。诸多专家分别在各自专业领域内指点江山,为大家有效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各种难题。工业时代的“专业”细化虽带来了知识“窄化”与视野狭隘化,但各类“专家”仍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其专业知识系统的有效性、超前性赢得社会公众的尊崇与膜拜。

然而,在后工业文明的互联网时代,知识大爆炸造成相互隔离的知识领域逐步融会贯通,各个领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类文明正在经历由“分”到“合”的历史性蜕变。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由工业文明时代“片面的人”向“全面发展的人”转变。因而,历来以社会文化精英自居的“专家”在汹涌澎湃的知识生产“洪水”中,显出个人的片面性、狭隘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肤浅性,是历史的必然。当某些“专家”力图以个人力量维护其专家地位之时,其个人知识积累的不足与知识结构的缺陷便暴露无遗,“专家”被视为“砖家”,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总的来说,任何时代的知识传播体系的发展流变都遵循两个逻辑:第一,自远古以来的知识传播流变的历史表明,知识权威对大众的控制呈现越来越弱的趋势。第二,获取各类知识与信息的群体人数越来越多,分布越来越广,知识权威随历史发展逐渐稀释,影响力越来越弱。历史的发展逻辑、知识传播体系的发展传承事实都证明,基于知识垄断而发展起来的知识权威,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模式都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一定会被历史所淘汰。未来代表知识权威的专家系统何去何从,是一个更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猜你喜欢

权威精英专家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第五章 岩石小专家
金融精英速成指南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精英云集
请叫我专家
专家面对面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
专家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