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物有光辉
——在这里读懂中华文明

2021-11-11本刊编辑部

传记文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二里头文明史碑林

本刊编辑部

岁月总是渐行渐远。如果说人类历史是一卷可以回放的胶片,那么,最能让我们可以回望过去时光、感受昔日生活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那一件件留给后人的历史文物。文物让我们忆起了历史的沧桑,见证了岁月的流痕,留下了文化的根脉。当我们走近距今六百余年历史的北京紫禁城、九百三十余年历史的西安碑林、一千五百余年历史的云冈石窟、一千六百余年历史的敦煌莫高窟、两千二百余年历史的西安兵马俑、三千八百至三千五百年历史的河南偃师二里头、四千五百至两千八百年历史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通过一件件文物、一座座古迹,不仅让我们可以直面感受到器物之美、古迹之沧桑,还可以从中深切触摸到先辈们跳动的脉搏,清晰体悟到先辈们生命中留存的点点余温。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的连续性文明,五千多年的连续发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而文物正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亲历者,它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圣贤的智慧、文明的光辉,它展现了真实的国家命运和民族记忆。文物不是已经画下句号的历史,相反的,它是打开和诠释历史的一把钥匙、一扇门窗,让我们看到更为立体、更为全面的历史轮廓。文物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的故事,也深刻影响着当下的生活以及遥远的未来。

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小到我们每一个人,须臾不能忘记初心,不能忘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文物,镌刻着文化的深沉记忆,蕴藏着民族的灵魂密码;文物,提醒我们要永远记得曾经走过的路。透过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让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知道我是谁、我来自何方、我应该走向哪里。

我刊2021年第5 期“封面专题”特别策划“文物有光辉——在这里读懂中华文明”,邀请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领队赵海涛先生、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张飞博士、故宫博物院张淑娴研究馆员、云冈博物馆赵昆雨馆长、三星堆博物馆吴维羲先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田静副院长、西安碑林博物馆王庆卫先生,带领我们一起走近敦煌、二里头、紫禁城、云冈石窟、三星堆、兵马俑、西安碑林等中华文明史上光辉灿烂的文物,了解这些文物背后神秘跌宕的故事,解读由这些文物汇聚起来的五千年中华文明。

历史的延续,在于文明根脉赓续和演进。越是伟大的时代,越重视对文明的传承。“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面对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担当。我们应该深入挖掘中华文明史上灿烂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讲好文物的故事,总结和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当代价值、世界意义,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断铸就中华文明新的辉煌篇章,这既是对过去历史负责,更是对未来子孙后代负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明五千多年这片沃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坚信,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更加灿烂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猜你喜欢

二里头文明史碑林
二里头遗址为何定位为夏都
The Changes of Chinese Painting Tool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Water
二里头: 寻找最早的中国
二里头遗址:“最早的中国”诞生在这里
西安碑林
游青田东方碑林
开封行吟
如何从文明史角度讲授古代希腊文明
武士异化现象对中国体育的本体性干预
二里头遗址出土玉礼器纹饰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