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禁城风雨

2021-05-21张淑娴

传记文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紫禁城宫殿皇帝

张淑娴

故宫博物院

紫禁城集中体现了“天人之际”“礼乐复合”的传统文化思想,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容乃大”的实物典范,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大成之城”“城中之城”。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紫禁城被誉为是地上天宫。

宫殿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最辉煌的篇章,历来是中国古代营造的重点所在,历代帝王借此以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慑服天下,紫禁城宫殿更是宫殿建筑发展的集大成者,代表了当时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最高水准。巍峨壮丽的宫殿建筑群不仅满足了封建帝王的物质与文化需求,而且成为皇权神圣尊严的象征。从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算起,紫禁城已有601年的历史。穿越历史的烟尘,经历岁月的洗礼,年月的消逝带走了过往的遗憾,留下了历史的痕迹。让我们走近紫禁城,打开这些尘封的历史,听听那些还未远去的故事。

从南京到北京

1368年,朱元璋领导的军队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起大明政权。这位久经沙场、骁勇善战的明朝第一位皇帝,却被定都问题伤透了脑筋,应天、大都、汴梁、洛阳、长安都有作为首都的优势,思前想后,他终于决定仿古代两京之制,暂以金陵(应天)为南京,汴梁(开封)为北京。第二年(1369),他又下令将他的老家临濠(今安徽凤阳)做中都,兴建城池宫阙,规模超过了南京宫殿,“规制之盛,实冠天下”。但是,临濠工程进行了6年,耗费了无数钱财后,于洪武八年(1375)停止了。中都工程停止后,朱元璋又回过头来改造南京宫殿,洪武十年(1377)十月“改作大内宫殿成”。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下诏改南京为京师,正式确定了国家的首都。

父死子继,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王位继承制。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尚未等到继位便去世了,于是长孙朱允炆继承大统,便是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为抑制驻守各地的诸皇叔藩王们的力量,听从了大臣“削藩”的建议,引起了以驻守在北平的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为首的各藩王的不满,他们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来攻打南京,也就是著名的“靖难之役”,最终取得胜利。燕王军队攻入皇宫,年轻的建文帝在皇宫的一把大火中不知所终。建文四年(1402),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帝位,史称永乐皇帝。

永乐皇帝与朱元璋一样,也为都城之事烦恼。一位曾驻守北平的藩王进入到南京都城,受到的掣肘可想而知,来自建文旧臣的抵抗,生活习惯的不同,再加上北部蒙古势力的威胁,于是他决定暂驻南京,并仿明初之制,建两京,宣布将北平升为北京。

大臣们揣摩透了朱棣的心思,遂于永乐四年(1406)闰七月初五,由靖难之役的功臣淇国公丘福带领文武群臣,恳请皇帝“建北京宫殿,以备巡幸”。于是拉开了兴建北京紫禁城的序幕。

肇建紫禁城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偌大的宫殿,没有整体的规划和充足的准备是无法实施建造的。永乐四年(1406),朱棣“听取”了大臣们的建议,决定兴建北京宫殿后,即做出了完善的部署,为建造北京宫殿做好充足的准备。

建造紫禁城宫殿所使用的主要木料是楠木,楠木生长在云贵川的深山老林中,采运大木是一件艰巨的工程,“一木下山,常损数命”。他派遣工部尚书宋礼等人分别到四川、湖广(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山西等地监督军民采伐木材。

砖瓦石料是重要的建筑材料,临清、南京、北京的直隶地区和山东、河南的运河沿线烧制城砖、墙砖和地砖,质地细密、声如磬、贵如金,用来铺设宫殿室内地面用的金砖则由苏州御窑厂生产。覆盖屋顶的琉璃瓦在北京烧制,石料采自北京周边。

运输供应建筑材料也是建造宫殿的重要保障,运输分为水路和陆路,水陆主要依靠长江和运河,陆路则四通八达。为提高运输能力疏通运河,在陆路增设“递运所”,以保证各路物资顺利快捷地运送到北京。运输木料通过水道运输,先将木材滚进山沟,做成木筏,待雨季爆发,将木筏冲入江河,顺流而划行,逆流便上岸拉纤。云贵川的木材往往需要三四年才能运到北京。铺设台基、御路用的阶条石、御路石虽产自北京周边,但尺寸巨大,体量沉重,运输极为困难,明代晚期的《两宫鼎建记》中记载,运输这些大型石料特意选在严冬季节,先在沿路每隔一里路打一口井,从井里汲水泼于路面,结冰后用旱船拉运。拉运大石料的旱船需骡马一千余头,每八头为一组,前后排列一里多长。为使骡马同时用力,几十面铜锣紧敲猛打,骡马拉着沉重的大石,在众人的簇拥下缓缓前进。就这样,民夫万人也要用一个月才能把巨石运至紫禁城。

南京宫殿、凤阳中都的建筑构件(图片来源:“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

建筑材料部署完毕,建筑工人由工部负责,征发天下各行业的工匠、军工、民夫。永乐五年(1407)五月,浩浩荡荡的建筑大军从四面八方开往北京,开始了规模宏大的紫禁城的基础建设工程。永乐十二年(1414),筹备工作基本就绪,永乐皇帝下令暂且遣散服役的军民人夫回家修整。

经过了一年多的休息,永乐十四年(1416)八月十八日,皇帝下达了复工的命令,全国军民,凡是参加北京营造的开始分番赴工。同时,永乐皇帝为建造北京宫殿制造声势,召集群臣“议营建北京”,群臣们心领神会,纷纷上书说北京是“圣上龙兴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诚帝王万世之都也”,“河山巩固,水甘土厚,民俗淳朴,物产丰富,诚天府之国帝王之都也。皇上营建北京,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并且筹备工作都已准备妥当,“河道疏通,漕运日广,商贾辐辏,财货充盈。良材巨木已集京师,天下军民乐于趋事”。建造北京宫殿简直就是“上顺天心,下从民望”,希望皇上“早勅所司兴工营建,天下幸甚”,“以成国家悠久之计,以副臣民之望”。群臣们都表示无论是从地理形势、经济条件还是人心所向,北京都具有都城之象,而且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皇帝一声令下,于是永乐皇帝欣然“从之”。永乐十五年(1417),设立总管营建北京的机构,派泰宁侯陈珪总负责,安远侯柳升、成山侯王通为副手,下设经历司作为办事机构,营建北京城。永乐皇帝也自这一年的三月份来到北京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南京,亲自监督北京宫殿的建设。

紫禁城全貌模型(图片来源:“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

金水河

三大殿

轰轰烈烈的建造工程正式启动,紫禁城建筑之多样、形制之复杂堪称之最。有宏伟壮丽的太和殿,规整严谨的东西六宫,有仙山楼阁般的角楼,还有玲珑小巧的各式亭阁,它们就像是建筑的百花园中大大小小的花朵,共同绽放在紫禁城里。工程巨大,建筑复杂,困难重重。例如围墙四角的角楼,平面曲尺形,三重屋顶由六个歇山顶组合而成,共有二十八个翼角,十面山花,七十二条脊;屋脊上的吻兽共二百三十只,纵横连贯、多角交错、造型繁复。传说当年建造角楼时,明成祖朱棣一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座动人的建筑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外形美妙无比。于是命匠人照此样建造,而且需在9 天内完成,做不出来就要杀头。由于设计难度大,工期定得紧,设计师们心急如焚,废寝忘食,仍没有琢磨出它的样子来,设计师们的辛劳感动了神仙鲁班,他化为一位长者,从天宫中下凡到工匠们的住所,搁下一个蝈蝈笼就离开了。工匠们看着这个笼子苦思冥想,终于悟出这个蝈蝈笼恰好“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正是角楼的模型,角楼便依此建成。这虽然是一个传说,却说明了设计、建造角楼的难度。婀娜多姿的角楼倒映在护城河的碧波中,上下呼应,宛若琼岛仙境,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乾清门

工匠们经过4年的日夜奋战与辛勤劳作,至永乐十八年(1420),一座宏伟的北京宫殿正式落成。皇帝颁布了“建北京诏”,昭告天下,营建北京,今已告成。下令以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初一,朱棣登临刚刚建成的奉天殿,面对开阔而恢弘的红墙金瓦的建筑群,接受着万民欢呼、万国朝拜。紫禁城开始了正式作为皇宫的历史。

巍巍紫禁城

1420年建成的北京紫禁城是以明代南京和凤阳中都宫殿为蓝本建造,“初,营建北京,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可惜今天南京宫殿和凤阳中都宫殿荡然无存,南京宫殿现为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在公园内只能看到前三殿的地基和一些散落的石构件。凤阳中都宫殿现在是一片考古工地,考古工作者正在努力地恢复其本来面目。它们残留下来的瓦石构件,为人们认识它们提供了直观的、可靠的资料。

紫禁城位于北京内城中南部,中轴线与北京内城的中轴线基本相合,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753 米,南北长960米,72 万平方米的紫禁城拥有八千多间房间,分为防御系统、外朝和内廷三个区域。

紫禁城建有严密的防御体系,四周城墙环绕,高约10 米。城墙外有护城河,俗称“筒子河”。紫禁城四面各开一座城门,南面正中为午门,北面正中称玄武门,东西墙南部配置东华门与西华门,四门皆有门楼。午门是紫禁城正门,午门城台呈倒凹字形,城台中央为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的门楼,两翼各有两座四方形亭阁,呈“五凤楼”或“雁翅楼”形式。城台下中部开三门,两翼内转角处在东西墙上各开一掖门(明三暗五)。城墙四隅各建一座三层檐十字脊四面歇山四面抱厦的角楼。

午门之内为紫禁城,前部为外朝,是举行国家大典处理国家事务之处。午门内有内金水河,内金水河横如玉带,形如弓,河上五桥横跨。金水桥北为奉天门,是明代“御门听证”之所,又称“常朝御门”。奉天门以北为三大殿,三大殿建立在汉白玉包筑的“土”字形三重台基上,依次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四周有崇楼,廊庑,文、武楼。明初奉天殿广30 丈(约合95.19 米),深15 丈(约合47.595 米),面阔九间,周围廊,用金丝楠木搭建,庑殿顶,用头样瓦,高大雄伟呈“凌霄以磊砢”之势。华盖殿“穹崇以造天,俨特处乎中央。上仿象夫天体之圆,下效法乎坤德之方”。其形制为上圆下方,顶若“华盖”。谨身殿“镇极而峥嵘”,亦相当高大,歇山顶,两山不用山花封堵,而用“垂鱼惹草”。奉天殿是行大朝会及策士等重典之处。华盖殿是召见群臣、赐宴亲王的处所,谨身殿则是大朝时皇帝于此更衣、修整的处所。

初创时期北京宫殿平面示意图,取自晋宏逵著:《故宫营建六百年》,中华书局2020年版。利用现代紫禁城平面图,对比初创时期的紫禁城与现存紫禁城的布局。图片说明:一、防御系统:1.东华门 2.西华门3.宣武门 4.角楼 5.东上门 6.西上门 7.北上门二、外朝区域:1.阙左门 2.阙右门 3.午门 4.左顺门 5.右顺门6.奉天门 7.东角门 8.西角门 9.文楼 10.武楼 11.奉天殿 12.中左门 13.中右门 14.华盖殿 15.谨身殿 16.后左门 17.后右门 18.崇楼19.文华殿 20.文渊阁 21.思善门22.弘文阁 23.仁智殿 24.武英殿25.南薰殿三、内廷区域:1.后二宫 2.后苑3.奉先殿 4.仁寿宫 5.东六宫 6.西六宫 7.东七所 8.西七所 9.清宁宫10.大善殿 11.预留用地

奉天门外东西分置文华殿和武英殿建筑群,形成左辅右弼之势。奉天门东庑左顺门外为文华殿,文华殿位于“工”字形台基上,前为文华殿,后为后殿,中间加穿廊,为东宫太子视事之所。文华殿建筑群之南,是文渊阁、内阁和相关各库。奉天门西庑右顺门外为武英殿,规制如文华,位于“工”字形台基上,前为武英殿,后为武英殿后殿,中间加穿廊,“凡斋居及召见大臣”于其中。武英殿西、北和南边有仁智殿、南薰殿等建筑。

外朝之后为内廷。内廷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之所,也是帝后和眷属的居住区。外朝谨身殿后陛正对乾清门,两者之间为乾清门广场,乾清门为内廷正门。广场两端东有景运门,西有隆宗门。乾清门内为乾清宫和坤宁宫,称后两宫,后两宫院落门庑相围,平面呈矩形,二宫建立在“工”字形的台基上。乾清宫是内廷正殿,为皇帝寝宫,也曾为皇帝大婚洞房和皇帝停灵之处。坤宁宫为明代皇后居所,主内廷统摄六宫。坤宁宫北面为宫后苑,平面呈东西长方形,苑内正中钦安殿,左右建筑对称布置,山石花木池沼点缀其中,是帝王家人饮酒、喝茶、赏花、玩月的场所。

后两宫东西对称配置东西六宫,东西六宫平面布局相同,宫门内前为宫,北为后殿,两侧各有配殿,为北方民居三合院式二进院落。东西六宫北、宫后苑东西,各并排建七个院落,每院内各建三重殿堂,供皇子皇孙居住。

景运门外东六宫之南为奉先殿,奉先殿之西院落内有弘孝殿、神霄殿、奉慈殿和观德殿等建筑。西六宫之西、乾西五所之南则建有隆德殿等建筑。东西六宫之外的东西两侧,是皇太后、太皇太后和皇太妃们的居住区。

紫禁城的历史演变

今日的紫禁城走过了六百余年的风雨历程,是在遭受数次大火摧残和人为损坏,在反复重建中不断地加入后世的理念和需求逐渐演变而成的。说起今天的紫禁城,就不得不提到几位在紫禁城建造、修改和完善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皇帝——明代的永乐、正统、嘉靖皇帝,清代早期的顺治、康熙,中期的乾隆以及晚期的咸丰。他们共同构建的紫禁城留给了我们一个恢弘的世界文化遗产。

永乐十九年(1421)四月初八,当人们还沉浸在皇帝御殿大典的宏大气势之中,欢腾的场面仍历历在目时,一场无情的大火将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焚毁殆尽,第二年(1422)皇帝的正寝乾清宫又遭火灾。永乐皇帝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在以“天象”解释一切现象的中国古代,这场大火意味深长,一时舆论哗然,议论纷纷,回迁南京之声四起。永乐皇帝虽力排众议,坚持定鼎北京,但是此时的他已心身俱疲,再也没有心思和能力修复宫殿,不久便去世了。

继位的明仁宗和宣宗对于定都北京犹豫不决,也未启动重建工程,洪熙、宣德二朝于是将就着过着即无正殿也无正寝的日子。宣德皇帝去世后,年仅7岁多的皇子朱祁镇继承皇位为明英宗,英宗虽然年幼,但他继位后的第一年就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即修整北京城垣和重建被火烧毁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以及乾清、坤宁二宫。他纠工七万余人,利用前朝遗留下的大量木材物料,于正统六年(1441)建成三殿二宫,并举行隆重的建成仪式。英宗御新殿举行朝会,颁诏大赦天下,宣布定都北京。几十年悬而未决的定都问题终于彻底解决了。

之后,紫禁城建筑经过了几十年较为平静的日子,于1522年迎来了明代第二位从藩王即位的皇帝——嘉靖皇帝朱厚熜。嘉靖皇帝一入北京就给了大臣们一个下马威,迎接新皇帝的大臣们按照“皇太子”的礼仪,要求他从东华门入文华殿并“择日登基”,他坚决不同意,说:“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坚持从大明门进入登上了奉天殿,继任皇帝。之后又掀起了“大礼仪”之争,嘉靖皇帝不是正统的皇子即位,他当上皇帝后,想把他的生父母追封为太上皇、皇太后,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大臣们上书劝谏,嘉靖皇帝不听,执意要追封,于是群臣在左顺门(即现协和门)大哭,这就是“群臣哭谏左顺门”事件,他们想以此让皇帝收回成命。不想,嘉靖皇帝大怒。之后还下令五品以下的大臣拉到午门施以廷杖,午门在明代是宫廷实施“廷杖”的地方,结果一百八十多人被打,17 人致死。凡逢礼制问题,他都要用“古制”改定“祖制”。他这么做是为了改变帝系,将帝王的系统从明宪宗、武宗一系转入自己这一支上来。

乾清宫满汉文匾额

建筑也是他“改制”的有利工具,他利用一切机会改变原有的建筑制度。在北京城内实施了太庙改制、郊坛的改建和添加以及建造北京外城;在紫禁城内则是把太子视事的文华殿屋顶的绿琉璃瓦改成黄瓦,为皇帝经筵之所;把位于东西六宫之北皇子们居住生活的东西七所改为五所。东西六宫也全部更换了名称。

影响最大的是三大殿的重建和更名。嘉靖三十六年(1557)“三殿两楼十五门俱灾”,三大殿以及周围围绕着的廊庑、楼阁全部烧毁,嘉靖三十七年(1558)重建,直到四十一年(1562)才完工。重建后的三大殿体量上整体缩小,“比旧量减”,还把中间的华盖殿由圆形攒尖顶改为四角攒尖顶。建成后奉天门改称“皇极门”,三大殿改称为“皇极殿、中极殿和建极殿”。三大殿和东西六宫的更名,从意识形态上改变了原有制度,改弦更张,树立自己的皇统体系,表示从此又开启了一个新纪元。

宁寿宫皇极殿

延禧宫

嘉靖皇帝还是一个道教迷,为长生不老,一心修道,在乾清、坤宁等宫殿设道场。当朝时在宫殿内修建了一些宗教建筑,嘉靖十六年(1537)在乾清宫的西南建立了养心殿,御花园内的钦安殿加建了墙垣和“天一门”。之后,万历天启年间,紫禁城又遭火灾,进行了一些建筑修缮修改工程,但整体布局维持了嘉靖时期的状态,沿着嘉靖更改的规制继续下去。

1644年,清朝入关,清朝对于明代遗留下来破败不堪的紫禁城,一反历代王朝兴国之君对前朝宫殿焚、毁、拆、弃的传统做法,而是完整地保存了明代紫禁城并加以修改利用,“殿庙宫阙制度,皆丕振鸿谟,因胜国之旧而斟酌损益之”。清代建筑的修建和改造大致分为三大阶段,清初顺治康熙时期的修复工程,清中期乾隆的添加和调整工程以及清晚期的改造工程。

清初,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紫禁城,首要问题是修复和整理,经过顺治、康熙两朝的修缮,基本恢复了明代的紫禁城全貌,并根据需要添建了祭祀儒家道统的传心殿、皇太子宫殿毓庆宫、皇太后宫殿宁寿宫等建筑。

清代继承了明代宫殿,也注入了强烈的满族符号。紫禁城的宫殿匾额,全部使用满汉合璧书写。并将明代的大明门改为“大清门”,承天门更名“天安门”,分别将紫禁城内的皇极门、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更名为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着重体现了多民族融合、和谐相处之含义。宫殿建筑按照满族建筑的传统和生活习性进行改造,将坤宁宫改造成皇后的正宫和萨满教祭祀合二为一的建筑,按照东北的建筑形制改造宫殿建筑,坤宁宫的窗户改为东北民居的吊搭窗形式。

雍正时期的建造工程不多,仅进行了建斋宫和城隍庙等少量的工程,却做出了一个影响清代之后几朝的重要决定,那就是将皇帝的寝宫从乾清宫搬到养心殿,以养心殿为“宵旰寝兴之所”。养心殿作为皇帝政寝合一的建筑,开始了其最重要建筑的历程,其后历代踵行,直至清终。

乾隆时期生产发展,财力雄厚,府藏充盈。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在紫禁城内进行了大量的兴建、修缮工程。乾隆皇帝即位后将他的潜邸乾西二所荣升为重华宫,将皇子们居住的西五所改为漱芳斋、建福宫花园等处。在紫禁城东南部建南三所,为皇子居住的宫殿。外西路建寿康宫,改建寿安宫和慈宁宫,将分散在紫禁城东、西两边的皇太后、太妃们居住的宫殿,集中于紫禁城西部。外东路建造太上皇宫宁寿宫,并建造了皇家图书馆文渊阁,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建筑。乾隆时期在基本完善了皇宫建筑体系的同时也破坏了原有的建筑格局。

乾隆之后,紫禁城内很少进行大规模的建造工程,仅有一些小型修缮改造的项目。清代晚期将原本独立的长春宫和启祥宫院落打通相连,形成由太极殿、体元殿、长春宫、怡情书史组成的四进院落。又将翊坤宫和储秀宫相连,组成翊坤宫、体和殿、储秀宫、丽景轩相连的四进院落。将西六宫变成了西四宫。清末在东六宫之一的延禧宫地址上建造了一座西洋观赏性质的水晶宫,未完工便爆发了辛亥革命,延禧宫便成了紫禁城里的“烂尾楼”。

清代在明紫禁城基础上,融合满族人的生活习惯和建筑形式进行改造,并在长达300年的进程中,不断地营建、改造,既继承了明代紫禁城的规制和格局,又在重建和改建过程中使一些建筑群或建筑的形制和布局发生变化或创新。清代在兴建工程中,与明代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注重建筑的功能和审美意趣为考量的标准,减弱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中的意义,因而对明初紫禁城的原始规划多有违背。

紫禁城见证了康乾盛世,也见证了晚清的腐朽与灭亡,在时代的变迁中迎来新生。1924年,溥仪离开紫禁城,1925年,故宫博物院正式宣布成立。紫禁城这座明清时期的皇宫,被完整地保护起来,变身为公共博物馆,并对外开放。

紫禁城体现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壮美的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建筑集大成者,蕴藏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它那疏密相间的空间之美,整齐划一的对称之美,虚实对应的布局之美,错落有致的韵律之美,姚黄魏紫的色彩之美,山节藻棁的局部之美,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技术和艺术。它的营造思想更是延续了几千年中国宫殿建造的设计理念和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故宫的评价是:“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 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象天法地,天人合一。“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从远古时代开始皇帝宫殿的建造就要遵循“象天立宫”的原则,“夫人君者取象于天”,“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仿大紫之圆方”。“象天法地”的宫殿规划理念,其实是与中国人独特的“天人合一”宇宙观紧密相连的,它表现的是“‘天人之际’宇宙模式的空间特点,而这种宇宙模式在以后两千多年中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哲学基础”。

按照中国天象的星宿排列,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位居中央的是北极星,又称紫微垣,“天子”的宫殿要对应着天上的“紫宫”,位于天下的中心位置,皇帝居住的地方也就叫紫禁城。承天门,意为承天之意,“奉天”意为奉天命而统治天下,“明人主不敢以一人肆于民上,无往非奉天也”。“华盖”以强调明王朝统治天下是应帝星之瑞。城内的金水河则表天河银汉之意。

宫殿布局中的排列和组合亦都有“象天立宫”的思想体现,“乾清、坤宁法象天地为紫薇正中”,象征帝后犹如天地;乾清宫之左右“日精门”“月华门”,象征日月陪衬于帝后之左右;两边的东西六宫,合为十二宫,象征着天上的十二星辰。二宫之后的东西七所以表北斗七星,后改为五所,东西六宫加之东西五所,又合于天干地支之数,形成以皇帝皇后为中心、嫔妃皇子们紧密地围绕在帝后周围的“众星拱卫”的建筑布局。

紫禁城在命名和布局上都体现了“象天法地”的设计思想,继承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宫殿建筑中的表现手法。

礼乐复合,居中为尊。紫禁城的规划不仅要体现“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宫殿设置还要有一整套规划理论以符合中国古代的礼制思想。《吕氏春秋》中说,“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紫禁城位于全城的中轴线上,而且置于内城的中心。在规划上紫禁城突出地显示了中轴对称的格局,紫禁城皇帝理政的三大殿及居住的后三宫都坐落在中轴线上,外朝三大殿居中,文华武英左右对称,后宫乾清坤宁居中,东西六宫、东西五所左右对称,强调礼序中“居中为尊”的思想,反映了以皇帝为中心的等级礼仪体系。

周礼是中国古老的理想的礼制体系,《周礼·考工记》中提出“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一种理想的王城规划模式,后人在周礼的基础上不断演绎和完善,发展出“三朝五门”“前朝后寝”等制度,成为宫城规划主体结构的基本形式。

紫禁城前东方置太庙,西方设社稷坛,即是遵循了《考工记》中“左祖右社”的礼仪规制。宫殿设置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乾清门五门,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三大殿,符合“三朝五门”之制。紫禁城的三大殿和文华武英殿为朝仪建筑,位于前部,后宫位于后部,则是“前朝后寝”的具体表现。按周礼,“天子后立六宫,……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名章妇顺。……夫人虽不分六宫,亦分主六宫之事,或二宫则一人也”。明代宫殿在历史上再次建立后妃六宫以此序列的形制,以趋合古代礼制的要求。

紫禁城的规划布局取法于周汉唐宋,继承了悠久的中国宫殿传统并加以变通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合理、最完善的皇家宫殿。

阴阳五行,周易八卦。中国古人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中国古人认为任何的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有正就有负,有上就有下,有奇数就有偶数。《礼记》中说:“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穷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以月为量。”

紫禁城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属于阳,内廷属于阴。外朝宫殿布局多用奇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纵向排列三座宫殿,是奇数;三大殿和文华殿、武英殿又形成横向的三个宫殿群。而内廷属阴,宫殿多用偶数,明代初建时只有乾清、坤宁两座宫殿(交泰殿为后来增加的),又有六寝,即东西六宫,均为偶数。

五行说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的,对应着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和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还有五音、五味、五气等。同时它们还代表着生、长、化、收、藏这种生化过程。五种元素之间还有着相生相克的辩证关系。

紫禁城建筑布局上运用了五行的学说,东方是木,属于万木生发的过程,太子视事之所的文华殿以及清代建造的皇子们居住的南三所都位于紫禁城的东部。西方是金,生化过程是属于收,人生的老年、暮年,太后、太妃们居住的寿安宫、寿康宫、慈宁宫,就位于紫禁城的西边。供奉北方之神的钦安殿位于紫禁城的最北端。

五行学说在建筑色彩上体现得最为明显,紫禁城位于城市的中央,黄色为中央之色,《易经》中又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黄色自古以来就当作是居中的正统颜色,为中和之色,居于诸色之上,被认为是最美的颜色,为等级最尊的颜色,为皇帝之色,皇帝穿的皇袍是黄色的,皇家的屋顶也应是黄色琉璃瓦为主。东边的颜色是木叶萌芽的青色,象征温和之春,文华殿在明朝初期屋顶覆盖绿色琉璃瓦。清代皇子们居住的南三所,屋顶也覆盖绿色琉璃瓦。紫禁城中的文渊阁是宫内的藏书楼,它是仿照浙江宁波天一阁建造的。“天一生水”,“天一”者,寓水之意,水可灭火,而藏书最怕火灾,所以名曰天一阁,水又属于“黑”色,屋顶覆盖黑色琉璃瓦,意在避火保平安。

五行学说体现在紫禁城建筑各个方面,金水河之水是从北京西部的玉泉山引入的,又从紫禁城西北墙下进入,西方在五行中属金,“金生丽水”,所以命名“金水河”。位于紫禁城中轴线最北的御花园中钦安殿,在中国文化中,北方属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因此将钦安殿的南门命名为“天一门”,钦安殿的石雕上雕刻了六条龙,暗合“地六成之”。

风水理论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重要因素,是注重地形地貌、风水日照等自然环境的设计思想。紫禁城将太液池的水从西北引入,蜿蜒盘旋,从东南方向流出。又将护城河中挖出的土方运至宫后的御苑,堆成了高达四十九米的万岁山(今景山),对应中国传统风水中背山面水的理论。

紫禁城吸取历代都城规制,与城市功能、山水形势有机结合,融汇中国传统各家经典学说,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宫殿营造思想的集中体现,它将“天人之际”“礼乐复合”的中国文化思想一以贯之地发扬光大,且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融合、西学东渐的文化特质,是中国“有容乃大”的实物例证,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大成之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紫禁城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延续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血脉,体现了中国文化浑厚的底蕴。人们来到紫禁城,欣赏建筑艺术的同时,看到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领略中国文化的精深和博大,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也让中华文化的精髓代代相传。

注释:

[1]王剑英著:《明中都》,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7页。

[2]孟凡人著:《明朝都城》,南京出版社2013 版,第111页。

[3][12][19][20][23][27]孟凡人著:《明代宫廷建筑史》,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版,第119页、377页、228页、228页、343页、102页。

[4]贾大泉、陈世松主编:《四川通史 卷五 元明》,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95页。

[5][6][7][8][9][10]于倬云主编:《紫禁城建筑研究与保护 故宫博物院建院七十周年回顾》,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46页、46页、46页、46页、47页。

[11]刘峰著:《故宫 北京名胜实用导游》,中国旅游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13][14][15][21][22][清]于敏中等编篡:《日下旧闻考(一)》,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92页、92页、92页、127页、第230页。

[16]章乃炜等编纂:《清宫述闻》,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版,第329页。

[17]陈永发、冯林英、张剑编著:《紫禁城百题》,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18]晋宏逵著:《故宫营建六百年》,中华书局2020年版,第110页;杨文概:《北京故宫乾清宫东西五所原为七所辨证》,中国紫禁城学会编《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 第一辑》,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版。

[24]张淑娴著:《紫禁书系 明清文人园林艺术》,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53页。

[25]任继愈主编,[清]王先谦编:《中华传世文选 骈文类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68页。

[26]王毅著:《园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73页。

[28][汉]高诱注,[清]毕沅校,徐小蛮标点:《 吕氏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399页。

[29]明代的三朝五门制,学界亦有不同的认识,一则认为五门为“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一则认为五门为“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乾清门”。

[30][31]潘谷西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四卷 元、明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页、104页。

[32]南怀瑾著:《易经杂说》,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4年版,第259页。

[33]顾志兴著:文澜阁《四库全书》史,杭州出版社2018年版,第21页。

猜你喜欢

紫禁城宫殿皇帝
紫禁城之旅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紫禁城在1918
紫禁城600年
2020年《故宫日历》发布
酷爱学习的小皇帝
从古希腊的宫殿走来
阿掘的宫殿
“这是最漂亮的营地,这也是我惟一一次住在宫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