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美育的角度研究促进未成年积极心理品质培育途径

2021-11-10李亚馨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3期
关键词:美育

摘要:本文根据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的特点,构建了以“感受美、培育美、塑造美、追求美、实践美、传播美”的“六美育人”。本文将以“六美育人”体系为切入点探讨美育在促进未成年人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方面的重要意义和途径。

关键词:美育 未成年积极心理 美育体系

根据青年人成长成才的规律我们发现美育可以促青年人的德、智、体发展,并增强青年人的身心健康。未成年人由于社会环境、教育现状、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因素导致部分未成年人在成长学习中缺乏发现美、创造美、传递美的能力,成为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如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为了培育未成年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笔者尝试从美育入手,将美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美育是培养同学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传播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美育可以建构、维护、修护未成年的心灵,促进积极心理的培育,本文侧重从美育的角度出发探讨培养未成年人积极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育在未成年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作用

高校美育教育是指以音乐、美术、文学艺术美以及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自然美为教育手段,引导和培养受教育者提升美感美、感受美、发现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美育教育的核心在于“以形感人 以情动人 以美育人 育人之美”。

在美育教育的过程中,未成年人对文学、音乐、美术、电影等艺术作品的欣赏以及接受大自然、生活中美的事物的心理活动过程对促进未成年积极心理品质起培育作用。如:同样是欣赏一棵古松,未成年人如果从实用主义和科学角度出发着重看到的古松的结构、材质、用途等,而从美的角度出发欣赏到的是古松所传达的清风亮节的气概,被古松苍老挺拔的气概所吸引,自己儼然也想成为一棵古松,这样的审美心理过程是由外射作用所产生的物我同一的心理效果。当前未成年人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生活带来的压力从而引起的抑郁焦虑等现象,对事物认知出现了偏差。对事物的认知往往过于实用而没有学会去与现实生活拉开一种“心理距离”,如:阿尔卑斯山谷里有一条汽车公路风景极好,路旁插着一个标语牌写着“慢慢走 欣赏啊”一般人都在赶往目的地快速的往前开着,而慢慢走在欣赏的人们却把路途当作一副风景画一般来欣赏,旅行所带来的体会和效果完全不一样了。所谓心理距离就是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一种适当的“距离”,从而让你跳出真实生活的琐碎得失去感悟生活中的美好。未成年人如果掌握了产生这样心理过程的能力,那就将持续不断的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

二、“六美育人”体系在培育未成年人积极心理中的实践探索

六美育人体系即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感受美、培育美、塑造美、追求美、实践美、传播美,努力培育学生美的素养,践行美的信仰,塑造美的心灵。本文将重点围绕感受美、实践美进行阐述美育对未成年积极心理的培养。

感受美——美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达到育德于美、育教于美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现代美育心理学理论是不谋而合的,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的懂得艺术、了解艺术,在艺术作品面前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同时在了解艺术美的基础上创造艺术美。《科大青课》是在全面借鉴团中央《青课》形式的基础上,由共青团西南科技大学委员会创办,聚焦当代大学生热点问题,面向校内青年师生开放的课程。其中邀请了京剧余派第四代传人王珮瑜女士为同学们讲授“瑜乐京剧课”,邀请著名舞蹈家黄豆豆讲授《舞出中国风》等生动鲜活的艺术课程。除了艺术课堂以外还有交响乐团、芭蕾舞团等一系列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同学们通过感知、想象、理解共鸣等审美心理的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实践美——西南科技大学文艺志愿服务将中华文化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将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将创造美与实践美相结合。对于高校文艺志愿者,支教前期的艺术培训、文艺创作能让志愿者更加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在为期四个月的支教过程中志愿者通过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传播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英国学者罗斯金认为“第一流的诗人都是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第二流的诗人才有情感的移置,把自己的情感移于外物”因此当我们在创作或实践美的同时,把我放在文化艺术作品中设身处地的分享它的活动和生命,深入的去领会和揣摩作品和事物带来的生命的意义从而起到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的作用。

三、高校美育促促进未成年人积极心理的思考

1、要有针对性的加强教师队伍的美育能力培养,尤其是学校心理中心、辅导员等教师队伍,做好学生的人生领航员。辅导员可以通过开设“文艺建心”工作坊,“科学之美”等为内容的讲座、主题班会,引导大学生“陶醉”、“沉迷”、“忘我”于生活之美中从而产生情感的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健康从而晚上学生心理人格。

2、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让学生沐浴在美的氛围之中,让美育悄无声息的进行。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深刻的无孔不入的影响。目前,在部分学生中出现的网络文化,商品文化,浅俗文化,争夺着校园空间、争夺着接受群体。从美育着眼,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为两个方面:精神内涵和具体形式。前者是指具有学校辨识度的具有主旋律的精神产物(有时以“校训”的形式体现出来);后者是体现和落实前者的各种静态的硬件设施和动态的具体活动。做到这些,形成一个无形却又无所不在的“心理场”,无疑会大大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陈伟.三全育人视域下美育心理学在学生人格塑造中的作用初探(教育改革与探索)

[2]刘向莉.美学教育的积极心理学医用价值探析(医学心理学)

[3]唐洁.如何从美育角度促进高职生积极心理的发展(职业教育)

[4]罗燕.未成年人积极心理品质的效用探索_从网络使用与心理健康的视角(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作者简介:李亚馨(1988.6),女,成都,汉,讲师 硕士研究生,西南科技大学,610021,美育。

猜你喜欢

美育
德润童心 雅美育人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校外小记者项目的美育课程研究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回顾青年学者们的思考
新时代我国美育研究的进展与使命
挖掘绘本美育功能 培养幼儿审美能力
试论文学美育中的审美评价能力——兼论“多元解读”和“多元有界”
“研教”转向“研幼”的三个着力点——以基于本土资源的幼儿美育课程构建为例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