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低社会公平感有哪些负面影响

2021-11-10肖忆蓓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期
关键词:负面影响现状大学生

肖忆蓓

摘要:大学生的社会公平感是指大学生对社会公平与否或社会公平程度的主观感受。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大学生认为社会是不公平的。大学生较低的社会公平感会对社会和大学生个人产生负面影响:影响社会稳定;降低大学生追求目标的动力、影响个人目标达成;大学生产生愤怒、怨恨等负面情绪;大学生自尊水平降低,过度自卑等。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平感;现状;负面影响

1.相关概念界定

在比较抽象的含义上社会公平感是指对全社会的所有成员使用普遍的同一尺度和标准。又称社会平等。但是,公平不是一个绝对抽象的概念,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具体含义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和发展。一般而言社会公平有三种主要含义:(1)机会平等。指为有关社会群体或个人提供垂直向上或水平流动的平等机会,如对不同性别和所有阶层的学生提供平等地进入大学的机会等;(2)条件平等。指所有相关的社会群体或个人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的平等,如收入平等。没有同时具备的条件平等就不可能有最大限度的机会平等,反过来也一样。(3)结果或后果平等。指对不同群体或个人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措施,以便将他们开始存在的条件不平等变成最终的平等,如优待妇女、弱者,即所谓的积极的歧视。这就意味着对条件不平等的补偿。

2大学生群体社会公平感的现状

根据2020年10月1日发布的最新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数据,选择在读大学生个案进行频率统计,统计的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社会公平程度的主观感受分布为:3.9%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完全不公平,30.2%的大学生认为社会比较不公平,19.3%的大学生持中立态度,45%的大学生认为社会比较公平,5%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完全公平。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

总的来说,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公平感处于两极的比重较少,处于中间的比重较大;认为社会公平的大学生占比46.5%,认为社会不公平的大学生群体占比34.1%,认为社会不公平的大学生占较大的比重,而社会公平感是影响社会稳定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较低的社会公平感不仅会影响社会稳定,也会给大学生群体自身的身心健康與个人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3.大学生低社会公平感的负面影响

3.1影响校园和社会的稳定

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已经初步形成并日趋完善,但仍难以保持稳定的状态,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公平的负面感受或评价都可能转化为极端的想法、言论和行为,从而影响校园和社会的稳定。且近年来,网络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网络社会崛起,互联网空间为集群行为提供了生存的场所,大学生群体作为常驻网民,浏览频率也高,发言频率高,如果大学生在网络上发布任何反应其低社会公平感或者认为社会不公平的言论,都会对整个网络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比如,最近,某高校为疫情防控,采取封闭管理,但由于只对学生而不对教职工进行封闭管理,引起了部分学生的极大不满,认为师生之间存在不平等,这些学生将不满的言论发布到网络上。由于大学生数量大、网上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以及交友圈子存在重复与交叉,这样的言论一经发出,更多该校大学生也因此产生不满,并在社交网络上发布类似的言论,且数量不断增加,这样的言论无论是对疫情防控、日常管理还是学校权威等都可能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全国过各大高校的学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经转发,浏览量将呈指数级上涨,社会影响也会随之扩大,社会稳定也会因此受到威胁。

3.2影响大学生自身身心健康和个人发展

3.2.1降低追求目标的动力,影响个人目标达成

社会公平一般包括机会平等、条件平等、结果平等。其中机会平等对于大学生目标追求的动力极为重要,只有当大学生认为自己与他人达成目标的机会平等时,才会认为达成目标是可行的、可能的,进而有足够的动力追求目标;反之,如果大学生认为自己与他人达成目标的机会不平等,且自己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时,就会认为目标达成的机会渺茫,从而降低追求目标的动力,甚至放弃努力,成为宿命论者,认为命由天定,否定自身努力的价值。学者胡小勇等对社会公平感对目标追求的影响的实验研究显示:对于低阶层者来说,社会公平感显著正向预测了其目标达成,而对于高阶层者来说,社会公平感并不能显著预测其目标达成;其次,解释了社会公平感对不同阶层者目标达成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即对于低阶层者来说,社会公平感通过显著正向预测目标承诺,进而正向预测了目标达成,而对于高阶层者来说,变量之间这些关系则不显著。其中“目标承诺”是个体选择目标之前的态度性评估,类似于动机力量。由此可见,大学生的低社会公平感会引发大学生低动力的目标态度和目标承诺,不利于大学生个人目标的达成。

3.2.2易产生愤怒、怨恨等情绪条件公平

条件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指生活条件方面的公平。条件不公平感易引起大学生的负面情绪。大学生家庭背景各异,生活条件方面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对于处于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的大学生来说,极易产生条件方面的低公平感。由于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的大学生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如果大学生自身情绪不稳定,就容易在比较中产生愤怒、怨恨等消极的情绪反应,比如对自己原生家庭的愤怒和怨恨,对于整个社会利益分配的愤怒和怨恨,进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

3.2.3自尊水平降低,过度自卑

结果不公是指最终所呈现结果的不公平的现象,如留守儿童,贫困人口等,大学生中的贫困学生常常容易因为其目前贫困的状态或结果而具有低社会公平感。而这样的现状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且贫困大学生容易将自己视为极少数群体,常常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所以采取各种办法隐藏自己。袁吕发在社会公平感与大学生自尊的实验研究中,将自尊定义为个体对自己持有的一种消极的或肯定的态度,这种态度表明个体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该实验对高社会公平感和低社会公平感类型条件下的外显自尊进行描述统计,以外显自尊为因变量,社会公平感类型为自变量,通过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社会公平感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55.427,p=.000)。高社会公平感类型被试在Rosenberg自尊量表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低社会公平感类型被试。由此可见低社会公平感的大学生更容易处于低自尊水平,否定自身的能力、重要性和价值。

4结语

党和政府对社会公平高度重视,多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强调社会公平的重要性。社会公平感是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与否或社会公平程度的主观感受,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同时,随着21世纪以来全球化、信息化等激烈的社会变迁的来临,大学生群体处于前所未有的活跃时期,大学生群体的声音不断增大,大学生群体亚文化得到了社会更多的关注。大学生群体是处在转型社会中的全新的多元的群体,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公平感对于整个社会的社会态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减少越轨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全社会应该对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公平感给予高度的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公平状况分析-价值判断、权益失衡与制度保障[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2:2-11

[2]胡月.主观阶层对大学生社会公平感的作用及其心理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0059

猜你喜欢

负面影响现状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谈中考体育考试对初中体育课标水平教学的负面影响
由“媒介审判”困境带来的思考
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影响及对策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