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专业认同的研究综述

2021-11-10龙宇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1期
关键词:专业认同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

摘要:专业认同关系着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内在发展动机,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质量。有关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专业认同的研究历经了十余年的发展,本研究在学前教育新发展阶段之际,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全面、深入的梳理,总结已有研究的态势、研究范畴与类型,对未来相关研究的方向和着力点进行展望,力求为该领域专业认同研究的专业化、系统化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专业认同 师范生

学前教育师范生的专业认同是个体与所学习专业或所从事职业之间的一种同一性关系。从发展的动力角度来看,它更侧重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力,影响着个体主动学习并从事幼教工作的成效与感受,对个体的专业化发展有着实质性的影响。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到2021年4月《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的出台可以发现,國家规范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发展的着力点正在发生变化,对职前师范生的专业化要求正逐步提高。那么,在外部政策支持与行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前景下,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如何,从事幼教事业的内在动力是否增强,目前专业认同的已有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等。本研究旨在对近年来有代表性的研究进行梳理与总结,力求为新阶段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认同的研究提供思考与方向。

一、研究态势

为充分了解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专业认同的研究态势,本研究借助中国知网(CNKI)文献总库,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检索发现,最早公开发表并专门研究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专业认同的文献是,2008年陈妍等人发表于《学前教育研究》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情况的校别比较》,因此本研究将检索的时间跨度限定为2008—2021年。以“专业认同”为主题进行检索发现,相关文献共计8262篇,其中期刊7412篇,占比89.71%,学位论文634篇,占比7.67%。以“学前教育&专业认同”为主题检索发现,相关文献共计291篇,其中期刊211篇,占比72.5%,学位论文73篇,占比25.09%。数据表明,一方面,目前各专业领域对专业认同的研究较为关注,成果较多,但有关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认同研究较少。另一方面,在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认同研究中,学位论文的占比明显较高,这表明该领域内专业认同的研究具有系统性研究的条件,具备较好的研究价值。

从历年走势来看,与“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有关的文献数量,总体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其增长速度呈现阶段性差异。2013年以前,每年新增相关文献10篇以内;2014年至2020年每年平均新增35篇左右,且增长速度逐年提升,其中2018年增长速度最快。这与国家大力规范和发展教师教育,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要求密不可分。2012年《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出台,明确了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专业化培养的方向和标杆,有关专业认同的研究开始逐步展开,而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新时代高素质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规范和要求,则进一步激发了学界对专业认同这一教师内在发展动力的关注。总体来看,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认同研究的数量较少,呈现出快速发展、阶段性发展的特征。

二、研究范畴

通过对文献的阅读与整理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专业认同的综合性研究,涉及专业认同的概念界定、基本现状、影响因素、对策建议等全方位的系统性研究;另一类是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专业认同的相关性研究,侧重探讨专业认同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研究,如专业认同与个体某发展变量的相关研究、专门的性别影响研究等。

(一)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专业认同的综合性研究

此类研究占到了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专业认同研究的大多数。随着师范生专业化发展要求越来越高,各学者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即什么是专业认同以及现状如何、影响专业认同水平的因素如何、提升专业认同的策略如何。具体有以下代表性的研究。

易凌云较为全面地对我国中东西部地区15所不同培养层次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进行了调研和比较。该研究将专业认同划分为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身份、专业培养、专业发展、专业学习行为、就业选择等七个维度,采用调查研究法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较高,专业身份认同和专业发展认同水平较低,专业学习行为呈现两极分化的特点。同时,各培养层次学生专业认同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本科生专业认同水平总体高于高职生与中专生。具体方面,本科生对专业价值和意义的理解更为深刻;高职生则自我职业定位较为明确,其在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和专业行为方面得分均高于本科生和中专生;中专生专业认同则呈现出矛盾性的特点,在各维度上得分均处于较低水平。研究提出,应改革培养院校的专业认同教育、增加见实习的时间、开展年级针对性教育以及提升幼师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以切实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水平。[1]

刘桂宏则对目前涉及较少的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进行了调查,并挖掘政策导向对民族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研究将专业认同划分为专业选择动机、专业学习态度和专业发展前景三个维度,采用调查法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处于中等水平,其专业发展前景得分高于专业学习态度,专业选择动机最低。人口学变量中,不同民族专业认同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培养方式专业认同水平存在显著差异,非免费师范生高于免费师范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地区的民族政策激励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信心和就业期望,导致了民族差异。免费师范生培养政策则反向激发了非免费师范生的学习责任感,导致了培养类型的差异。[2]

田燕、唐宁、潘锦云则侧重分析在同一学习条件下,不同人口学变量专业认同的差异情况。该研究将专业认同划分为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和适切性四个维度。采用态度量表法进行调查,为减少无关变量的干扰,选取同一学校四个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发现,学生总体专业认同水平较高。各维度认同水平呈现出从认知性到情感性到行为性到适切性逐级降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专业学习压力、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影响。人口变量方面,不同年级学生认知性上存在显著差异与波动变化,由高到低依次为:大三、大四、大一、大二。大一学生高于大二,主要是由于新生专业期待带来的干扰,而大三、大四学生历经见实习等专业体验,对专业认识水平再次提升,反映出专业体验对专业认同的影响;不同志愿选择的学生专业认同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反映出个体学习意向对专业认同的影响;不同学习成绩学生专业认同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专业认同与专业学习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研究提出,应从积极改善课程设置、尊重个体专业学习意向、增强学生情感交流、引导良好自我归因等方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3]

以上三篇文献,一类较全面地对我国各地区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专业认同进行了调研,突出跨地区、跨学校地揭示师范生专业认同的对比情况,侧重从政府、社会、学校、个人等多角度提出建议与策略;另一类,旨在控制影响师范生专业认同的干扰变量,从单一培养单位出发,探究师范生专业认同差异的原因,并侧重从学校与个人层面,提出在培养阶段可行的对策。在研究的实效性、代表性、科学性、推广性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其他大部分研究也采取了这两种类型,在研究方法、结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

此外,但菲、王小溪、佟小川以观察法和访谈法对个案进行研究,通过深层辨析,提出了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专业认同的认知、行动、反思的循环建构路径。研究提出构建实践分享平台、提供适宜实践环境、开展反思式教育等策略呼应专业认同构建路径中的关键节点,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4]李丽、杨海华选取了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采用访谈的形式收集资料,通过对回答中的语句进行概念化、范畴化、主范畴的提炼,归纳了影响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认同的因素:自身条件、重要他人以及专业学习。研究提出应坚定学生专业理念、主动营造良好学习环境、优化课程组织与设置、优化幼儿园评价机制、提升幼儿园教师薪资待遇等策略。[5]徐慧青、武存涛采取元分析的方式,对近十年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有关文献进行检验,发现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认同水平中,从高到低依次为:专业情感和专业行为、专业认知、专业培养。专业认同在性别、地域、年级、院校培养层次、专业选择、出版年限等变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6]以上三篇文献体现了专业认同研究中多元的研究方法,虽然相关研究的数量较少,但为拓展研究思路与路径提供了参考。

(二)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专业认同的相关性研究

此类研究是近几年专业认同新的研究方向,学者们除了揭示专业认同的现状外,更注重深度发展。以专业认同为主轴,以科学方法为支撑,探究专业认同与个体发展变量之间的关系,旨在挖掘专业认同的价值意义,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与个体发展变量的相关研究;二是与个体性别的相关研究。

秦鑫鑫、程香晖、董雯以我国东中西部8所高校为样本,探究了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专业认同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以及其中生师互动与学习投入的中介效应。研究以问卷为工具,调查了学生专业认同、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投入、生师互动的基本现状,分析四者之间的相关性,探究专业认同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专业认同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主要的,因此应重视提高专业认同以提升培养质量,但这种影响并非直接,生师互动与学习投入在其中起到了显著的中介作用。[7]

陈秋珠、徐慧青、郑美妮探究了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专业认同感与自主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心理弹性和学习倦怠的中介效应。研究通过问卷,对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自主学习动机、心理弹性、学习倦怠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专业认同感并不能直接影响自主学习动机,主要是通过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实现影响,应提升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心理弹性的培养以提升专业培养质量。[8]

张晓茹、高运荣、岳宁探究了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专业认同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以及学习投入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研究调查了学生专业认同、学习投入、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适应性的现状。分析发现专业认同直接影响学习的适应性,其中学习投入和学业自我效能感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研究指出,应以培养专业认同为主,提升学习投入时间,培养学习自我效能感为方向,改善学生的学习适应性。[9]

以上三篇文献,体现了近期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专业认同研究的新趋势。在研究内容上,着重探究专业认同与某一变量之间的关系,一般选取的是教育心理学中与发展相关的变量。此类变量具有良好的理论研究基础与操作性定义,具备通用的研究工具,能有效保障研究的信效度。在研究方法上,采用调查法与统计分析,以量化推导定性的结论,在研究结论上也具备较强的科学性,需研究者具备较好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统计学软件操作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因受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其性别结构长期处于严重不平衡的状态,男性从业者的数量远远少于女性,而男性幼师对学前儿童认知、社会性、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又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男性师范生专业认同的研究受到了学界的关注。

王国明、王冉研究采用调查法,对学前教育专业男性师范生的专业认同进行了调查,将专业认同界定为:专业认知、专业自我效能感、专业学习、专业情感体验四个方面。研究发现,男性师范生专业认同处于中低水平,其中专业认知与专业自我效能感得分较高,专业学习与专业情感得分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此外就业前景和见实习体验也会影响男性师范生的专业认同。研究指出,应逐步消除职业性别偏见,提升幼儿教师的待遇以提升男性师范生的专业认同。[10]

杨帆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学前教育专业男性师范生的专业认同进行了探究,研究主要通过访谈的形式收集资料,力求深度挖掘专业认同动态发展的过程,揭示影响专业认同的因素。研究发现,男性师范生的专业认同主要受到儿童观、经济压力、专业前景、见习经历、重要他人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应建立实习导师制、推进免费师范生政策、发挥“名师”引领作用、成立群体联盟等方式提升男性师范生专业认同。[11]

信忠义的研究侧重探索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对学前教育男性师范生专业认同的影响。研究调查了三省六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业成就、專业认同、职业刻板印象的现状。研究发现,男性师范生三类问卷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女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职业刻板印象对专业认同产生直接影响,其中专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成就具有中介作用。研究指出,应通过淡化职业性别差异、减少性别刻板印象环境、积极干预等方式改善男性师范生的专业认同水平。[12]

以上文献中,体现了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男性师范生专业认同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上,更多的是挖掘男性师范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方法上,主要以问卷调查法为主,但受限于研究样本数量较少,已有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深度挖掘学生的专业认同发展状况,值得后期研究参考。

三、研究展望

(一)应重视研究主题的重要性与复杂性

专业认同作为师范生的内在的发展动力,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业意向,以及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质量。目前国家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保障制度,但如果师范生内在的动力因素被忽视,仅依靠外部的强化难以保障专业的长期向好。从目前研究态势来看,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专业认同的研究并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一是总体研究数量较少;二是研究的质量有待提高,多数学者主要进行概略性的调查和浅析,而少有深入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均体现了对研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再者,应重视专业认同研究的复杂性。从上述文献中可以发现,目前对于专业认同这一概念还未有科学性强、认可度高的界定,各学者大多从自己的理解对其进行定义,一是难以保障研究的信效度;二是导致各研究之间难以形成合力。专业认同这一概念,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具有其復杂性和研究价值,后期研究应注重对概念的深度挖掘,力求形成较为一致性的专业概念,提升研究的集中性和专业性。

(二)应提升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多样性

目前而言,有关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专业认同的研究主要是调查法,作为研究工具的调查问卷,其科学性将决定着研究的价值。目前学前教育专业认同的问卷,一方面来自已有研究的成果,另一方面来自学者自编。但由于对专业认同操作性定义的不确定,各问卷的维度划分和侧重指标各不相同,其问卷的信度效度也因操作性定义的科学性问题,而存在一定不确定性,相关研究应着重探究专业认同操作性定义,在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标准下制定更为科学的研究工具。此外,应大力提升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目前相关研究大部分以量化研究为主,更复杂的则通过统计学软件提升量化研究的深度,而少有相关的质性研究。专业认同易于被量化处理,但不能忽视的是,专业认同是个体动态发展的过程,仅仅对个体当下专业认同的结果进行测量,而忽视了个体专业认同发展过程,这未能深度挖掘专业认同的实质。应更多重视学生主体的发展变化状态,以人文关怀、深度交流的方式,开展访谈、行动研究等,挖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专业认同研究的深度。

(三)应探索研究结果的实践性与推广性

目前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专业认同的研究,侧重对专业认同现状和影响因素的揭示,对提升专业认同的对策研究还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研究结果的实践性和推广性不足。大部分研究的对策是针对影响专业认同的因素逐条提出的,在理论层面具有较好的指向性,但有关实际实施效果的研究则较少,这主要受到了能力范围的限制,部分有关社会和政府层面的对策,大部分研究者很难开展实地的组织和实施。但在学校层面,对专业认同的提升对策进行实施是具备可行性的。相关研究应着力开展指导性对策在真实教育环境中的行动研究,探索研究结果在实践中的效果、问题与改进,以提升研究的实践性和推广性。

参考文献:

[1]易凌云.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状况的调查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16(06):116-123.

[2]刘桂宏.民族地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研究——以新疆三所高校为例[J].教育探索,2014(10):142-144.

[3]田燕,唐宁,潘锦云.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24):118-120.

[4]但菲,王小溪,佟晓川.职前幼儿教师专业认同建构路径:认知、行动与反思[J].当代教师教育,2019,12(02):49-55.

[5]李丽,杨海华.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认同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8):91-99.

[6]徐慧青,武存涛.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认同及调节因素:来自元分析证据[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2):77-84.

[7]秦鑫鑫,程香晖,董雯.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认同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1(02):121-135.

[8]陈秋珠,徐慧青,郑美妮.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认同感与自主学习动机的关系:心理弹性和学习倦怠的序列中介效应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9(10):56-66.

[9]张晓茹,高运荣,岳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投入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在专业认同与学习适应性之间的中介作用[J].职业与健康,2020,36(23):3270-3274.

[10]王国明,王冉.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专业认同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58-66.

[11]杨帆.专业认同与职业选择——男性本科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6):138-145.

[12]信忠义.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对男幼师生专业认同的影响[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1,37(07):87-94.

基金资助:武汉城市职业学院2020年校级青年教师专项重点课题“高职幼管专业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比较研究——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20whcvcQ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龙宇,男,湖北黄冈人,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学前教师教育。

猜你喜欢

专业认同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高职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情绪关系的研究
高职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
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有效实施的探究
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铜仁市学前教育专业新生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