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美的内涵解析与情感传达
2021-11-10刘李梅
摘要:舞蹈,是一种表现美的艺术,它包含着表现真与善的内容美以及传情达意的形式美,在内容美方面舞蹈作品不仅要以形象的肢体语言真实而生动地表现生活中典型的人物或事件以及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更要在形式美方面以巧妙的编排设计传达出情感的精髓。本文试图从内容美与形式美入手分析《活着1937》舞蹈美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析其情感传达的实现方式。
关键字:活着1937;舞蹈美;内容美;形式美;情感
一、《活着1937》舞蹈美的内涵解析
作品《活着1937》以民国时期慰安妇的悲惨命运为时代背景,表现了备受摧残的23个中国女人用生命与敌人抗争,为托起生命的希望而牺牲的故事。舞蹈共分三段。第一段:她们备受摧残,面对敌人恐惧害怕,拼死挣扎;第二段:她们团结一心,无畏敌人,顽强斗争;第三段:她们保卫婴孩,英勇牺牲。作品紧扣“活着”这个鲜明的主题,真实生动地再现了1937年这段屈辱的历史,反映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触人心弦,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作品《活着1937》美得悲壮,美得激愤,它主题鲜明,内容感人,同时其独具匠心的表现形式更加深刻地传达了作品的情感意蕴,它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与完美结合。
(一)《活着1937》的内容美
1.作品真实性的寻觅与感知
舞蹈作品的内容美既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创作者主观意识中固有的,而是自然美与生活美在创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应再现和表现客观世界的真实性。《礼记﹒乐记》中说:“唯乐不可以伪。”五代时期山水画家荆浩提出“图真”的艺术主张,说:“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1]舞蹈艺术亦是如此,没有现实生活作为创作根源呈现出来的舞蹈作品是毫无现实意义的单纯动作的堆砌,这样的作品也很难以舞动人,作品只有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中典型的人物或事件以及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才能使舞蹈真正地“活”起来。因此对于作品真实性的寻觅与感知就变得尤为重要,作品真实性的寻觅与感知是创作灵感产生之后应进行的重要步骤,它需要创作者和舞蹈演员共同努力完成。作品真实性的寻觅要求创作者要不断深入地去挖掘作品的历史意义与客观存在性,从生活中汲取可舞性动作素材,而作品真实性的感知则要求舞蹈演员要和创作者一样达到对作品内容与主题的深刻理解与认知。
作品《活着1937》编导刘学刚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部九一八事变的抗战记录片中慰安妇幸存者的自述,这部纪录片让他泪流不止,由此他想创作一部表达以“活着”为主题的反映民族不屈精神的红色舞蹈,为了真实地体现作品的内涵美,刘学刚带着演员们观看抗战影片、纪实图片,甚至关掉排练场的灯光让男同学假扮日本军来营造历史场景,让舞蹈演员更好地感知历史,刘学刚认为只有真实地面对过去,把自己揉进人物中,才能更好地展现历史。
2.作品审美理想的赋予
作品能够反映社会的真实性,就如一个人拥有了能动的肢体,但要让能动的肢体有灵魂,充满灵性,就应让其有思想,有意识。舞蹈艺术是生活美、自然美的本质属性和舞蹈家审美感情的结合物,不论舞蹈作品是以一种写实的手法惟妙惟肖地模仿生活,还是以一种虚拟的、远离生活原形的形态来表现生活,究其实质都是舞蹈家以其独特的审美感受、审美评价、审美理想去透视、照耀、检寻了那纷纭复杂的生活现象之后对其提炼、美化、典型化的结果,归根到底是一种特殊的形象化的意识形态。[2]因此,作品不仅要用舞蹈的手段对社会生活进行正确而深刻的揭示,还要表现出作者的审美理想与强烈的时代精神。作品《活着1937》中女人悲惨的命运象征着那个历史时期民族的命运,在生死边缘挣扎,在夹缝中求生存,而新生命的到来就是民族希望的寄托,为了希望人们无畏敌人拼死斗争,这是作品反映的时代精神。编导刘学刚说:“希望通过这场舞蹈挖掘人性深度,告诉人们要有尊严地活着,更要活出自己”,刘学刚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使作品不仅真实而且充满灵性。
(二)《活着1937》的形式美
1.物质材料的选择
舞蹈演员是实现舞蹈动作语言与表达作品内在涵义的物质载体,其选择要服务于作品要表达的内容,作品《活着1937》的编导刘学刚为了更加鲜明地表现“活着”这个主题,将目光对准了战场外饱受摧残凌辱的女性,作品由23位舞蹈演员组成,她们代表着四个人生不同阶段符号性的角色——“小女孩”、“學生”、“妇女”、“母亲”,她们是外表柔弱但内心坚强的典型代表人物。
2.舞蹈动作语言
舞蹈是以人的动作为媒质的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是以表现人类浓缩而升华了的感情为追求目标的社会艺术活动。[3]舞蹈者的一切都应该善于描绘,善于‘说话’,每个手势,每个姿态、手臂的一举一动、都应含有不同的含义。[4]在作品的开场,五名舞蹈演员从舞台两侧依次走出,她们形态各异,有的佝偻着身躯,有的仰天而行,有的怀抱死者,她们寸步难行,目光呆滞。另一名舞蹈演员从舞台右侧惊恐地跑到舞台中间,她双手掐着脖子,身躯不停地颤抖,一个急速回身,眼神里透着惊恐......一系列的动作真实生动,形象地向我们传达了惨遭蹂躏的女子在敌人面前的恐惧与忐忑。她们没有向敌人屈服,在看到自己的同伴疯的疯,死的死之后,她们开始坚强起来。第二段舞蹈动作节奏快,力度大。为了保卫婴孩,她们双手握拳,肩并肩站在一起,步伐沉重地向前迈步,传递着女性面对敌人其柔弱外表下那一股强大的震撼力。最后,大家为了婴孩而牺牲,演员们围着怀抱婴孩的母亲,双手向上托起,母亲在中间将婴孩举起,像是托起了未来的希望,最后母亲站立怀抱婴孩,其余人身朝左前方单膝跪地,众人仰头,就像望着希望。
经过上述分析可以得知,舞蹈作品中丰富生动并且恰当的舞蹈动作语言,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3.舞美设计
在服装设计上,作品《活着1937》的服装没有靓丽翩仙的设计,其是编导刘学刚参照史料图片琢磨设计出来的,有的服装为了符合剧情突出真实性,会在裤子上拉口子。在妆容的设计上,舞蹈演员们要往脸上涂各种黑色褐色的重彩或在腿上画上伤疤。在音乐上的运用上,作品《活着1937》起到了“音乐视觉化”的效果。所谓“音乐视觉化”,即当肢体语言遇到了音乐,两者在相互碰撞中寻找契合的表达,此时舞蹈与音乐相互融合,在作品中形成相互映衬的画面,可以更生动的将音乐及肢体语言所表达的情感统一呈现出来。[5]作品第一段低沉压抑的音乐与身躯颤抖等肢体语言融合在一起,表现出女性的恐惧与忐忑;第二段快速激烈的音乐与敏捷有力的肢体语言相融合,表现出女性对敌人的愤恨与无畏;第三段以平缓悠扬的音乐结尾,与抒情性的肢体动作相融合,表现出女性的无私。舞蹈情感的抒发、形象的肢体语言、音乐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舞蹈的表情就等于音乐的旋律一样,动作和动作的连续就等于乐段乐句的连续。[6]
三、《活着1937》舞蹈美的情感传达
(一)内容美与形式美高度统一与完美结合
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二者是有机统一的。[7]要准确的传达作品的情感意蕴,产生情感的共鸣,必须辩证地认识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关系。内容美和形式美密不可分,它们相互依存,互为表里形成一个整体,若脱离了内容美而只有形式美的舞蹈就没有了灵魂,即使能创造出美的意境,但仍然只是一个空架子。反之,若脱离了形式美而只有内容美的舞蹈就无法清晰地传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因此,只有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与完美结合,舞蹈作品才会震撼人心,使人产生舞已尽而意未尽的艺术效果。作品《活着1937》的第一段表现了惨遭蹂躏的女性恐惧、麻木的心理,作品的开场低沉压抑的音乐营造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演员们拖着沉重的步子,有佝偻着腰身的老妇,有怀抱着女儿的母亲,有仰头无神的女学生,另一名女学生像是在躲避敌人,慌忙忐忑地从舞台右侧跑出,伴着一声枪响,一名妇女死于敌人的枪下,此段中虽然舞台上只有七个演员在舞蹈,但其舞蹈的效果却远比所有演员在舞台上做整齐划一的动作更加震撼人心,由作品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与完美结合传达出来的情感意蕴时刻牵动着着观众的心,使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舞蹈演员对作品情感的内部升华
舞蹈演员是舞蹈美中形式美的物质材料,在作品情感意蕴的传达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舞蹈演员除了要分析寻找编导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更要结合自己的独到的理解与感受将其思想内涵进行二度创作,实现作品情感在演员自身中的内部升华,让作品活灵活现,真正地打动人的内心。笔者有幸表演了这部作品,有很深的体会。在表演这个作品之前我反复地观看这部作品,包括要表演这部作品的所有同学,我们一起分析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准确地去表现它,每个人都在思考怎样才能更真实生动地表现自己在作品中的角色。在反复观看作品仔细分析后我们发现,作品中挣扎、痛苦等面部表情,甚至小到每一个眼神都极具感染力,这就是演员赋予作品中人物形象新的生命和以及对其内涵新的理解,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用自己的表演方式跳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舞蹈作品,它是有血有肉的,仿佛带着观众真真切切地感受了那段历史,不仅感动了观众,也感动了我们自己。因此,舞蹈演员对作品情感的内部深化,演员自身的二度创作会使情感的传达更具艺术感染力。
结语
本文从作品真实性的寻觅与感知以及审美理想的赋予两个方面分析了作品的内容美;从物质材料、舞蹈动作语言、舞美設计三个方面分析了作品的形式美;从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与完美结合,以及舞蹈演员对作品情感的内部升华两个方面分析了作品《活着1937》思想情感的传达。通过本文的分析可得出,舞蹈作品在情感意蕴的传达上要把舞蹈美中的内容美与形式美高度地统一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要更加注重舞蹈演员自身对作品的把握,对作品情感进行内部的升华,这样才能真正地打动观众,舞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53.
[2]隆萌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137.
[3]资华筠,王宁宁.舞蹈生态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3.
[4]朱立人,西方芭蕾史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27.
[5]苏铔菲.“音乐视觉化”在舞蹈创作中的重要性[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6]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32.
[7]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
作者简介:刘李梅(1995-),女,汉族,江西赣州人,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历史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