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2021年全国高考地理乙卷试题的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2021-11-10王振华

地理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区域地理高考试题复习策略

摘 要: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指出高考试题核心价值之一是引导教学。区域是试题情境的载体,情境是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考查载体。本文通过分析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地理试题,制定了由区域选择、区域分析与区域问题探究途径构成的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关键词:高考试题;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分析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乙卷地理试题(以下用到的试题,没有特殊注明,皆出自该试卷并使用原题序号),发现所有试题都基于区域。区域是试题情境的载体,情境是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考查载体[1]。因此,区域地理复习在高三地理复习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为更好地适应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结合课程标准与教学实际,笔者尝试制定了以下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一、区域选择

1.区域选择要有典型性

特征鲜明的区域,能更好地为要研究的问题服务。如1~3题考查新疆棉花种植,36题考查上海市咖啡产业,37题考查巢湖边圩田开发利用,43题考查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旅游开发,44题考查青藏铁路格拉段沙地演化等,这些区域对试题所考查的事物都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2.区域选择要有尺度意识

就空间视角而言,要有层级并保证合适的范围。大致按照全球→大洲→大陆→地区→地方的顺序,按照尺度适度的原则进行选择。如9~11题为了说明苔原带的分布规律,从亚欧大陆苔原带分布到祁连山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从大到小的尺度层级明显。再如44题,选择尺度更小,仅为“青藏铁路格拉段某11千米和风沙活动路段”,在这个尺度研究“青藏铁路建设和管道对环境的影响”就是合适的尺度选择。

就时间视角而言,要有合适的时间跨度,如37题,从清朝嘉庆年间到现在200年左右的时间段内,三河镇从濒临巢湖到距湖10千米,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时间尺度合适。总之,通过尺度意识的培养,引领学生从尺度匹配、尺度关联及尺度推绎等角度,促成区域认知[2]。

3.区域选择要有主题

没有主题的区域复习会落入区域复习套路,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复习效率。区域主题分为两种,一种是陌生区域,经过研究或探究后發现主题。随着高考评价体系对创新性与应用性要求的提高,此类题目将越来越多。如44题,研究青藏铁路格拉段某11千米和风沙活动路段,评估青藏铁路建设和管道对环境的影响,得出结论并进行论证。另一种是为了某个主题选择特定区域,这类区域主题仍是考试的主体。如1~3题为了说明科技兴农,选择考查新疆棉花种植。当然,在区域地理复习中,还可以为了一个主题选择多个区域,如探究咖啡产地可以选择摩洛哥、科特迪瓦、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等[3]。

二、区域分析

1.区域分析的工具

(1)采用合适比例尺与恰当主题的地图。根据选择区域的尺度(范围)大小,选择大小合适的地图。比例尺过大,内容太详细,信息太多,不利于区域特征的提取;反之,内容太简略,信息太少,也不利于提取区域特征。如37题的主题为圩田与湖泊、地形等的关系,地图比例尺为1∶29 000,既保证了图中城镇、河流、圩田与湖泊等主题要素的形状位置清楚,也有利于要素之间关联性的分析。

(2)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虽然全国乙卷没有直接考查地理信息技术,但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处理区域地图信息,获取区域的等高线图、地形图、交通图、城市图、咖啡馆分布图(36题)等各种主题地图。地理信息技术是区域地理复习的有效工具。如李佳宬的“GIS辅助中学区域地理教学研究”、卢施恩的“Google Earth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实例研究——以城市与城市化教学为例”等,都展示了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取得的良好效果。

2.区域分析的角度

(1)分析区域的必备知识。必备知识主要包括区域基本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及特征、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如37题的必备知识有比例尺,种庄稼需要的地形、水、土等自然条件,河流侵蚀的基本规律,水灾易发生的地势、降水、水位等条件,湿地的净化、蓄洪等功能。必备知识是培养关键能力与提高学科素养的基础与载体,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翼,每一翼都需要必备知识的支撑。

(2)分析区域可以培养的关键能力。认真研究区域,探究哪些内容可以培养学生读取信息的能力、哪些内容可以培养学生要素关联的思维能力、哪些内容可以培养学生论证问题的能力等。如37题第(2)小题“分析图示河流三河镇以下河段的形成”,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第(4)小题以“巢湖西岸圩田区从种植庄稼转变为发展水产业”的情境,给出人湖关系协调发展两个不同的方面,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4]。

(3)分析区域可以培养的学科素养。对选定区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进行综合运用,培养学科素养。如1~3题、36题是真实的生活实践情境,9~11题、37题第(2)和(4)小题、44题是复杂的学习探索情境,要求学生能够合理运用学科的基本规律与原理、科学的思维范式与方法,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最终完成开放性或探究性的任务,得出新结论,体现学科素养。

(4)分析区域可以引领的价值观。如7~8题通过城市郊区相对湿度的分析,最终引领的方向是人地协调。37题围绕巢湖流域圩田的开发与利用,设计了4个逻辑严密的递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湖泊、河流、圩田的时空变化,不论是早期的围垦河湖滩地以满足更多的粮食需求,还是后期的圩区功能的改变,都需要人类通过劳动不断努力奋斗,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与自然的协调发展[4]。

3.区域分析的方法

(1)综合法。区域地理环境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对区域各要素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回归地理原理,运用地理规律,利用要素关联分析成因、理解成因,阐明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变化的地理过程,找出区域优势,发现区域问题,探讨区域开发利用并解决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问题(图1)。

[图1 区域地理认知方式建模[5]]

综合分析要有时空视角。不仅要关注区域的现在,也要关注区域的过去与未来(图2);不仅要关注区域内部,也要关注区域联系(图3)。注意区域与区域的要素关联,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如4~6题,陆港与海港通过报关、报检等要素相关联,进一步实现近海陆港、远海陆港与海港的协调发展。

(2)比较法。区域地理复习,应该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属性“区域性”[6],即差异性。区域内的要素关联构成区域的整体性,区域间的要素关联表现为区域差异性。可以是区域的多角度、多要素综合比较,如36题(4)小题“说明该品牌母公司选择在昆山建设咖啡创新产业园的上海因素”;也可以是区域的单要素比较,如11题“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的“冰期基带气温较高”,可以是区域内要素比较,也可以是区域间要素比较,如第5题“与近海陆港相比,远海陆港更能使海港”拓展腹地范围,第7题“造成城区与郊区相对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城区较郊区”气温高,第8题乌鲁木齐、北京、上海、广州4城市的气候特征比较,北京更加符合图示相对湿度的变化。

(3)迁移法。将认识某个区域的方法和视角、解释现象的原理或规律等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的复习中即迁移法。如将本文介绍的分析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相关内容,迁移到新的区域复习中。

三、区域问题探究策略

1.问题的类型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研究区域的重难点是发现区域的问题。

(1)显性问题。区域的有些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且几乎是共识性的,如第1题“新疆吸引该科技公司入驻的主要因素是市场”,第2题“该科技公司提供无人机服务、租赁,同时对棉农进行培训,直接目的是培育市场”。这样的问题需要调用的知识较少,分析论证的过程相对简单,解决起来较为容易。

(2)隐性问题。区域的有些问题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需要分析才能发现。如第7题“造成城区与郊区相对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城区较郊区气温高”,气温高是显性的,背后隐藏着对城区与郊区人口密度、生活生产方式、植被覆盖率等造成城区较郊区气温高的原因分析。再如36题的4个小题围绕咖啡馆设问,分别涉及“产业和企业类型”“空间分布特征”“目标消费人群”“建设咖啡创新产业园的上海因素”,背后隐藏的问题则有产业及企业类型的划分方法、空间特征的描述方法、咖啡的消费定位、商业网点区位因素的分析等。

2.问题探究途径

通过问题驱动思维,利用工具使学生思维可见,从而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维状态,对学生的学科素养进行诊断,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进行调控,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和核心素养提升[7]。

(1)学生需要。区域复习中的问题很多,但时间有限,根据学生需要解决问题是有效的复习策略。可以借助问卷调查和希望复习区域调查表(表1)来设置区域复习内容[8]。

(2)学生参与。多种形式教学,学生主动参与。区域地理复习可以在教室、实验室甚至实际场景中进行。学习过程即建构过程,让学生体验区域的环境,分析要素的关联,总结区域的特征,发现区域的问题,探究区域的发展,找出问题的解决措施。如北非的复习,以摩洛哥为例,给出“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部,其南部為撒哈拉沙漠,西濒大西洋,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西班牙相望,扼地中海入大西洋的门户;中部和北部为峻峭的阿特拉斯山脉,最高峰海拔4 165米,东部和南部是高原,仅西北沿海一带为狭长低矮的平原;河流短小,南部多间歇性河流”等信息及“摩洛哥地形图”,学生也只有“据图文材料”进行分析的感受。如果带学生到实验室动手做一做摩洛哥地形模型,他们对地理要素的特征、成因及过程的认识,就不再只是抽象的文字、图片,而是立体的、具象的、可迁移的知识。

(3)由近及远,由熟悉到陌生。从学生熟悉的区域推广到陌生区域,从学生的角度选区域,从学生的思维看问题,依据学生的体验来教学,所谓感同身受是区域地理复习的有效策略。从学生熟悉的区域开始,其必备知识储备较多,在特征判断、成因与影响分析、措施应用等方面的目标达成比较容易,也有利于在过程中培养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例如,6月某日14:30,华南某大城市天气晴朗,空调教室里温度较低,在这样的情景中教师让学生谈谈埃及盛产优质长绒棉的条件,他们的答案即使是正确的,但对真正的原因又能理解多少?如果带学生从凉爽的教室去烈日下的操场,感受“撒哈拉的阳光”,再回到凉爽的教室,体验“温差”,想必他们对“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是优质长绒棉的重要生长条件的理解会终生难忘。

总之,地理教师应按照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认真研究高考试题中的区域地理,用好高考引导教学的功能,制定好区域地理复习的策略,做好“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区域地理复习。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 张家辉,袁孝亭.地理教育中的尺度思想:基本内容与教学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16 (06):104-106.

[3] 吴丽媛,陈诗吉.基于主题化区域地理的探究教学实践与思考[J].地理教学,2020 (05):29-32.

[4] 教育部考试中心.2021年高考地理试题评析[N/OL].中国教育报,(2021-06-09)[2021-06-27].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1-06/09/content_595843.htm?div=-1.

[5] 周曰志.区域地理有效复习策略的探讨[J].地理教学, 2016 (01):52-55.

[6] 王向东,袁孝亭.国际视野下中学区域地理教学的主题选择与目标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8(01):60-64.

[7] 黄勤雁.高中地理基于问题的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J].地理教学,2021(07):37-40.

[8] 刘筱清.运用地理学科大概念结构化整合课程内容的单元式教学设计——以“地球上的大气”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20 (12):4-9.

猜你喜欢

区域地理高考试题复习策略
浅谈2016年6月之后的四级听力复习策略
分析高中区域地理学习的盲点及策略
浅析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策略
突破区域地理软肋,提升高考复习动能
区域定位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方法探讨
基于学习过程的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调查与分析
中职高三语文复习对口单招策略研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及相关试题的归类分析
巧用高考试题,让高三哲学复习课堂灵动起来
利用高考试题,提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能效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