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三复习备考中核心素养教学的心理动力策略

2021-11-10安徽李序林程周红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5期
关键词:史料历史素养

安徽 李序林 程周红

高三复习备考及教学中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是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心理动力因素。无论是新授课、复习课还是习题讲练课,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都需要教师把学生当成独立的个体,在教学活动中走进学生的世界,了解学生复习和解题中的困惑和需求,有的放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情感和个体差异,分层设计教学活动和学习任务;同时把学生的人格、心理结构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看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融于复习教学的各环节之中。无论是考情分析、知识体系构建、核心概念的深度学习、材料研习、典型真题的讲解等基本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是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个层面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教师都要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始终。以下笔者试举例说明。

一、立足知识基础,构建知识框架,贯彻唯物史观与时空观念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主干知识复习时教师如果不进行合理地选择,盲目追求全、广、深,则容易导致学生记忆混乱。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主干知识复习时,可以从时空维度着手,以唯物史观为统领,帮助学生构建起简洁、明晰、实用、有效的知识架构。

如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复习,教师可依据考情用思维导图或示意图等直观的呈现形式,清晰地表达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现象、内在联系及核心线索,并以提问和学生回顾的方式适度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阶段特征及其与经济、文化之间的关联即可。

线索明晰、重点突出,且不失完整性的架构更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架构是基础,将主干基础打牢,整个知识体系便会顺理成章地扩展。细节的丰富和完善,以及理解的透彻和深入,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动态发展,留出适当空间给后续的深度学习,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更能潜移默化地内化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明确历史发展的时空维度。通过“大历史观”帮助学生开展复习,有利于学生应对高考中的新材料、新情境。例如,学生在掌握了汉代大一统的时代特征的情况下,才能更准确地解答2021年全国乙卷第41 题中司马迁著《史记》的时代背景,也能更深刻认识其彪炳史册的可贵之处。

二、彰显学生主体性,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

史料研读是历史复习和考试的基本活动,也是一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诸多学科能力,如素材理解、信息提取、知识迁移、综合概括等;通过设问和解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语言组织、历史思维、历史解释等能力。因此,史料实证意识亦浸润其中。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呢?关键之一是让学生自主研习,通过自主研读史料从而发现问题,表达困惑,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感性认识才会通过思维过程上升到理性认知;学生亲自参与表达、讨论、争辩、分析、解释、概括、综合、总结等活动过程,才能更好地内化学科能力。

例.(2021·全国乙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节选)

材料二《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

参考答案:①私家纂著;②文笔优美;③客观公正记录历史;④为后世历史研究提供了史料;⑤开创了新的编纂体例;⑥注重实地考察;⑦取材广泛,史料充实;⑧注重辨别史料真伪;⑨治史观念先进,有世界史意识。其中除②④两要点外,其他几点均可从材料中得出,而据鲁迅的评语“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及对《史记》常识的了解即可得出②④两点。

教师可在复习中以此为素材进行研习,通过让学生阅读材料,提取、解读材料信息,以及联系常识的过程,了解学生的薄弱点、失分点及困惑点,再针对性地加以补正,补正过程可在生生合作、师生探讨中进行,再共同总结出一些规律和方法。循此方式长期积累,可以真正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

三、共情学生主观情感,创设情境,涵养家国情怀

心理动力学的客体关系学派认为:“人有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基本倾向……自我寻找与外界的真实的人的关系。如果这些关系是满足的,自我就完全保留它们。”关系的本质是情感链接。笔者组织的高中生历史学科学习动力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影响他们历史课堂学习兴趣的诸因素中,课堂趣味性、教师的性格、互动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等因素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而言最为重要,而教师的语言风格、教学态度与敬业精神,与教师的知识面、教学效果、仪表气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教师的学法指导、历史问题的观点和立场、对教材知识点的梳理、解析的条理性与准确性、联系实际的程度、板书、教学内容的选择等影响因素的比例则相对较小。

上述内容表明在历史课堂中,心理情感因素的作用更为突出。因此,要让家国情怀的培养获得显著效果,让学生解读高考材料时秉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师应在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选择合适素材,创设合理情境,预估学生的情感反应。

以2021年全国乙卷第41 题的第三问为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

参考答案:①史学编纂的体例;②史料的选择要去伪存真;③文辞的运用;④史家的史观。本问从材料到问题解答,除能力因素外,此处“去伪存真”、注重“文辞”、秉持“史观”均蕴含了一定的美学意识及价值取向,且从本题第一问答案中的“世界意识”亦可衍生出“具有开阔的视野”这一要素。

材料本身对上述内容已有一定渲染,加之司马迁的遭遇及创作史记的相关事迹学生也有一定的了解,实则为隐性材料。另外,教师在复习时可进行变式设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优秀的史书应具备哪些特点。在材料上,则可以补充如《报任少卿书》中相关自叙及崆峒扈驾、奉使蜀滇对祖国大好河山气势开阔的记述等素材,使学生在品读司马迁的血泪文字时,体会其复杂、纠结的心理挣扎。同时教师予以适当的引导,引发教师、学生和伟大历史人物三者间的情感共鸣,则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自然水到渠成,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落实因材施教的全面发展理念

“君子和而不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和合”理念的体现;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在重大外交场合倡导这一精神,从“求同存异”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无一不彰显了和平、和谐、合作、共谋发展的智慧。因此,以“立德树人”为旨的教育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知识、能力、兴趣、气质方面的个体差异,秉持接纳和欣赏的态度,尽可能地在复习活动设置、合作任务分配、目标达成、评价机制等方面统筹兼顾、公平公正,关注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此外,学生们各有所长,教师在教学中巧设不同任务合作探究,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还可以互利共赢,增强核心素养的培育效果。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唯物史观是基本理论,时空观念是学科思维,史料实证是基本方法,历史解释是关键能力,家国情怀是正确价值观。每个人的人格及心理结构也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所以,核心素养的教学不能人为地割裂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孤立、机械地实施,而要以系统、统筹的思想进行整体设计,将核心的培育融入复习备考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自身的真实情感体验,使复习教学成为独立生命个体间的平等对话和灵魂交流,则核心素养的培养便会在潜移默化中达成,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现代心理学认为:“自体……成熟结果是不但增强共情能力、幽默能力和创造活动,而且更能接受生命的无常,以及有时发展出智慧。”只有内心充盈,才有足够的共情能力,才能很好地实施以上复习策略。所以,作为一名普通的历史教师,也需要扩展人生体验,增强自己人格的成熟度。

猜你喜欢

史料历史素养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第二单元·素养测评
第一单元·素养测评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强化家庭教育 提升家长素养
史料二则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