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核心素养 还原人物真实 理解时代之变
——以2021年高考全国卷人物类试题为例

2021-11-10宁夏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5期
关键词:史料历史时代

宁夏 邓 华

钱穆先生曾说:“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意在强调历史与人的关系。历史由无数人和人所结成的群体所推动,而人本身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历史进程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历史学中的“人”也就成为了时代的分析要素。如何有效涵育学生的学科素养,让学生客观、真实、全面地建构历史人物,并以此来理解时代,启迪现实,这在历史教学以及复习备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笔者结合2021年全国卷人物类试题,围绕核心素养相关要求的落实,谈谈一轮复习中人物类试题的备考策略。

一、2021年全国卷关于人物类试题的考向分析

表1

综观2021年的全国卷人物类试题,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创新点:加强了学生对历史学学科性质和功能的认识,通过对人物相关史料的探究,探寻历史人物所处时代的真相,从而对历史进行实事求是的阐释。

例如,2021年全国甲卷第47 题有以下特点:

(1)紧密围绕历史人物与时代的互动,强调时代变化对历史人物论述的影响,凸显了时空变化下历史人物对于时代脉搏的回应和把握。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分析作答的同时,还能深刻体会邓小平同志作为一代伟人,为振兴中国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与情怀,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2)在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贯彻史学研究和史学发展的重要性。尤其关注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能力。例如,2021年全国乙卷中对历史人物冯道的评价,要求学生通过研读、分析文言文史料,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认识原则,对历史人物冯道进行全面的还原建构,为科学评价历史人物打好基础,从而深刻理解特定时代下的人物为什么会有不同角度的史料描述。同时,分析归纳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真正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及其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3)对材料人物的历史解释呈现动态化,更好地体现了“论从史出”的史学素养要求。如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论述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变化下,人物思想的变化;不同史料描述下冯道的人物形象之变,体现出历史人物个体的复杂之变。这些都引导学生在关注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应掌握历史探究的主要方法,从史料的来源、性质及其价值进行鉴别和考证,并在复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对历史人物进行探讨,做到全面分析、务实客观。

二、教材中的人物之“限”与复习中的人物之“误”

在高中历史人物的教学中,就教材而言,一方面,由于教材对历史人物的描述有限,所以教师通常只是从人物的自身出发进行探讨,无法对历史人物展开全面讲解,仅重点强调历史人物对于时代的推动作用,教学的侧重点主要是突出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高尚人格以及重大贡献,往往忽视了环境对人物的影响。对于历史发展而言,人物只是一种单向的输出式改变,因此教师难以在结合人物事迹时对人物进行深度挖掘,也就无法真正对历史人物构建客观、全面的历史解释,人物教学仅仅停留在教材内容中单纯的事实描述上,学生只能通过“做了什么”去认识一个历史人物,这导致教学重点最终只能停留在“何人何事”这一较浅的层面上,不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

另一方面,教学中常常出现课本中的人就是“完美之人”的思维定式,这使学生无法体会人物与时代的互动,导致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只有完美而无局限的境地,对于人物的思想变化不能很好地理解,因此就不能深刻体会历史发展的渐进性和复杂性。就复习方面而言,教师对于历史人物的复习若仅停留在就人论人的阶段,只是进行简单的程式化复习模式,久而久之,学生在解答人物试题时也就陷入到了一种思维固化的境地,甚至有些学生形成了人物类试题答题的模板思维,从而导致人物试题难以受到学生的重视,更无法落实人物类试题所承载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围绕核心素养要求,依托史料建构人物,夯实历史思维能力

关于人物史的复习教学,如何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求真务实的探究态度,提升学生对于人物史学习的兴趣,真正提高人物史教学和复习的效果等问题,笔者围绕2021年全国乙卷第47 题材料中的人物冯道为探究对象,对冯道的个人生平进行梳理,在真题基础上融合时代背景以拓展史料,引导学生解释人物与时代的关系,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史学思维。为此,笔者用以下设计加以说明:

史料一后晋高祖曾以兵事问冯道,他答道:“臣本自书生,为陛下在中书,守历代成规,不敢有一毫失也。臣在(后唐)明宗朝,曾以戎事问臣,臣以斯言答之。”

——陈尚君《旧五代史新辑会证》

史料二冯道之曾孙冯舜卿上道官诰二十通,乞录用,上(仁宗)谓辅臣曰:“道相四朝,而偷生苟禄,无可旌之节,所上官诰其给还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史料三“冯道相庄宗,又相明帝……方且著书,自陈更事四姓与契丹所得阶勋官爵以为荣,呜呼!有臣如此,唐与晋汉安得不亡乎?”

——范浚《香溪集·四库全书》

史料四道(冯道)之视其君,方如邮传亭长之往来更易。而其君之视道,亦如狙猿犬马,豢之以当刍粟,弄之以衣冠而已,岂有所谓君臣之义哉。

——方孝标《方孝标文集》

问题一:结合史料一的内容以及冯道的生平轨迹,对比2021年全国乙卷第47 题材料一,思考并回答冯道本人是否像全国乙卷第47 题材料一中描述的那样“为人真诚,忠孝两全”。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如果单纯从两则材料进行阅读与思考,并不能完全得出准确的人物评价。因为史料一的内容读来让人感觉冯道是一个忠于君主、安守本分、兢兢业业的臣子,这样得出的评价结论和冯道在其《长乐老自叙》中对自己的溢美之词是一样的。但事实上,结合冯道的生平轨迹可知,其一生“事四姓历十君”,如果没有过人的政治智慧和圆滑的处世方式,是不可能做到明哲保身甚至平步青云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定位冯道所处的时代,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史料一描述的时代处于纷乱时期,武将专权,冯道作为文臣,不干涉军政便不会引起皇帝的猜疑,可以为自己争取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空间。而对于皇帝心思的揣测,体现出了冯道的政治智慧,学生对冯道本人也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问题二:结合史料二、三的内容,对比2021年全国乙卷第47 题材料三并进行分析思考,冯道曾孙的遭遇是否是像另外两则史料所描述的,缘于冯道是一个“不忠不义,寡廉鲜耻”的奸佞小人呢?

教师可结合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冯道之曾孙的遭遇看似和另外两则史料的描述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因为冯道为人不端所导致的。但若仅凭此来评价冯道本人,忽视了时代环境的因素,就会有失偏颇。结合材料描述的时代可知,仁宗皇帝时期,统治者已经意识到政权在不断稳固,因此儒家的伦理纲常需要重新为政权服务,尤其是理学思想的不断发展对君臣之义的强化日益加深,而冯道的经历恰恰与理学思想中对臣子节操的要求格格不入。因此,这一时期对冯道的评价就出现全面否定的情况,如欧阳修所撰的《新五代史》等,而司马光等人对冯道的批评之声更是尖刻。教师要在对材料分析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和分析史料,不应单纯地就材料而评材料,即使学生能够理解材料中史学者的态度和观点,但对于如何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仍是一知半解。因此,这需要教师继续引导,分析史料时应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深层次地分析,才有利于学生全面地理解材料与人物。

问题三:结合史料四的材料,对比2021年全国乙卷第47 题材料二,思考回答对“岂有所谓君臣之义哉”这句话的理解。

众所周知,历史人物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对于人物的评价,既有当事人物所处的时代,又有评价者所处的环境,这就使得既有当时的环境,也有后世的环境。因此,想要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分析,除了要不断探究短时空下的史料分析,还要注意长时空下史料描述的继承与变化,这种对史料的辨析过程,既是学科素养中史料实证的要求,又是得出客观、全面历史解释的应有之义。2021年全国乙卷第47 题材料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辩证地分析了冯道的经历,通过反问评价了冯道的一生,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较为客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史料四,思考史料中“岂有所谓君臣之义哉”这句话就可以发现,后世学者不仅跳出了单纯从人物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的一般辩证角度,而且从时代环境下的君臣之义进行更为客观地思考。结合评价学者方孝标所处的明清之际,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末期,对于封建制度的思考也更加全面,对于封建社会的环境认识也日趋客观。因此,评价的角度逐渐超越针对个人的直接评价,将历史人物与时代环境紧密结合,使评价角度更加理性和辩证。在此基础上,教师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时代环境下评价者所持的标准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影响”,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

综上所述,在人物史教学复习过程中,教师在力求客观还原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注重史料中人物评价与其所处时代以及环境变迁的关系。在建构历史人物的过程中,要全面评价历史人物,通过运用史料来理解历史人物,积极评价历史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历史人物无法超越历史赋予的制约性,从而不断培养学生大胆怀疑、多元互证的人物评价思维,更好地实现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落实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史料历史时代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史料二则
新历史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