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性追求历程中的中国古典舞教学

2021-11-09梅榆昆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6期
关键词:基本功训练中国古典舞民族性

【摘要】中国古典舞基本功从一开始的建立就有舶来舞种(芭蕾)的融入,导致其基因不纯,进而造成民族性的丢失。当下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主要的“牵头者”,正力图解决这一根深蒂固的问题。本文首先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创建史加以分析,探寻其遗留的问题,进而纵观当下本科高等教育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民族性追求所做出的举措加以分析,希望能给地方院校提供一些可借鉴案例及变革思路,促进未来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民族性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6-163-03

【本文著录格式】梅榆昆.民族性追求历程中的中国古典舞教学——以男班基本功训练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8(16):163-165.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其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在系统的教学中,规范学生的肢体动作、解放学生的身体。最终从人体结构的规律,从动作活动的范围,从运动训练的方法等诸多方面入手,塑造具有中国古典舞文化符号的舞蹈语汇,制定出由浅入深的科学性的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总体内容。因此其训练方式必须具有民族性,应建立在传统美学的原则基础之上,有不能为其他训练所取代的特性。正如江东老师针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所提出的思考——动作体系乎,还是训练体系乎?如果训练体系在前,动作体系在后,那这个舞种存在的价值意义在哪呢?反之如果优先考虑动作体系,进而在这一民族性特有语汇框架中,去進行教材的精练,形成一个科学性的、系统性的教学,则会有助于培养出具有民族特性的优秀演员。

一、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构建历程

(一)北京舞蹈学校建立

在北京舞蹈学校建立之前,针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如何构建,许多人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看法。有的人认为基本功就是纯粹的能力训练、技术训练,没有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把民族风格看作是装饰性物件。同时还认为基本功训练与舞台表演、创作没有关联,就仅需要把身体完全解决成功就足够了。因此他们主张运用芭蕾的训练体系来提高演员的舞蹈能力,在他们看来芭蕾是全世界公认的最具科学性、系统性的训练方式。而持另外一种看法的人认为舞蹈应该具有民族性,因此针对舞蹈的训练体系也应具备民族特性,而不是以芭蕾代替一切。在第二种看法中又产生了两种倾向,一是全盘接受戏曲,另一种是以戏曲为基础,但需要推陈出新,毕竟是舞蹈艺术,而不是戏曲,这就需进行相应的改变,同时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戏曲已是过去的历史性产物,因此还需要考虑符合当下的审美要求。

1954年上半年,为培养教师队伍开展了“文化部教员训练班”,在中国古典舞负责人叶宁带领下,通过学习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借鉴芭蕾分类方法,对戏曲舞蹈进行整理、编创,形成最初的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但由于其训练体系无逻辑性,教材内容多而杂并且存在许多空白点,教材之间缺失横纵关联的教学模式。因此主张再次借鉴芭蕾的经验,强调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但这一时刻却忽视了民族性,给教材建设留下了根本性问题。例如传统教材中“扫堂”“吊腰”“卧鱼”等都无类可归;注重技能,缺乏对身法的认知;对民族性特有技法,没有足够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教学保护措施。

1957年下半年分科后,中国古典舞便需独立承担民族舞剧演员基本功训练的任务 。因此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提出更高的要求,需更加深入向戏曲、武术传统学习。在人才培养方面,59班与63班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教材方面尤以1960年第一部《中国古典舞教学法》(俗称“大绿本”)出版为显著成就,不仅是从无到有的飞跃,更是有一定的质量水平。它已经初步地形成并明确了中国古典舞训练系统与“低、中、高”三个阶段的任务。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低班、中班、高班连接不上,高班教员需要进行弥补低、中班没有为高班的综合运用打下有效的身法基础。这些现象主要体现在:一是继承方面,以民族为主体的思想不够明确,对戏曲的认识存在局限性,仅注意外部动作,而忽略动作背后的运动规律及审美价值,没有有效掌握其风格与韵律;二是在借鉴方面,为“我”所用的思想不够明确清晰,以共性取代特殊性,生搬芭蕾的训练框架,将民族性的动作套在其中,“重技术轻风格”,导致出现“风格不可知论”的现象,缺乏对民族性风格的强调。

1973年到1976年,为学演样板戏,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提倡“京、舞、体”三结合,同时让古典舞的学生还要穿上足尖鞋,把中国古典舞搞成“结合课”,又称“土芭蕾”。一反以戏曲、武术为基础,借鉴芭蕾的科学训练体系思想,将芭蕾变为基础,加入一些古典舞的动作技巧,使得原有生搬硬套运用芭蕾的缺点无限扩大。完全忽视了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民族性特点,淡化了风格韵律,将其视为单一的人体机能训练模式,这一做法对之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危害。

(二)北京舞蹈学院建立

1978年北京舞蹈学校升格为北京舞蹈学院,如何培养舞蹈本科学生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中国古典舞学科带头人李正一老师继叶宁老师之后带领其他老师进行第二次调研,并进行一次大讨论(也称为“36次”会议),重新明确方向与指导思想。结合学院第一届教育班,再次提出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需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民族化。明确了自己的属性,古典舞就是古典舞,是不会被其他舞种所替代的,各有其自身的价值,并且任何一种训练体系都应从属于该舞蹈形式的需要。对继承与借鉴也都是有较大的提高和深化,继承不再是对外在形式上的追求,已深入到美学中去进行研究;借鉴也不能陷入盲目性中。教材上也确立“少而精”的原则,以最少的时间、最高的效率来达到训练的目的。

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成就在于“身韵”的产生,从教材内容上来看,有效的保护并强化了民族教材;从训练的角度来看,更具系统性、科学性。它影响着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使学生基本能力、舞姿、技巧统一在“身韵”所提炼出来的审美原则上。它成为一切技术转换为艺术表现的关键点,对民族性风格的强化与把控,对民族舞演员的表现力提升都起着根本性作用。但还是存在基本功与身韵脱离形成“两张皮”的严重现象,以及重技而忽略艺术表现力等问题。

二、当下本科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民族性”的尝试变革——以庞丹的中国古典舞基本功大学男班训练教材为例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建设已有60多年的时光,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再实践,循环往复。对前辈的辛苦付出以及现有的教学成果应予以尊敬与肯定。同时也要辩证地看待历史,尤其对“芭蕾”的借鉴,可以吸收外来的有益成分,但并没把这外来“物种”进行合理地“民族化”,进而凸显出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民族性。近十年来北京舞蹈学院的优秀教师也充分意识到这一严重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一直在不断完善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体系。

庞丹老师从1991年到现在,从事大学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学已经有30年的教龄。他每一个十年都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民族性有更加深入的认知。第一个十年,对他来讲是积淀的历程,静下心来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消化、理解,并逐渐探寻其内在本质规律;第二个十年,是一个局部性民族化尝试,着重解决教学训练中的重难点,并出版了《男班组合教学示例》教材;第三个十年,他对大学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民族化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再尝试的历程,最终呈现了具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民族性的大学男班基本功教材。该教材是在中国古典舞大学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对民族化的训练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的一次总结和梳理。在教材选择和组织上着重解决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课程在训练性与风格性上的和谐统一,尝试以民族性、科学性、系统性的教材建构,进一步完善具有民族审美特色的、具有实用价值的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体系。笔者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该教材对民族性的探索与深化。

(一)寻找民族性技术技巧的发力方式,反作用于扶把训练

针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民族性存在的问题,庞老师认为“芭蕾的”开、绷、直、立训练标准与要求对于完成中国传统民族技术技巧所需的能力及其技法有很大的差别,并不能完全满足中国民族技术技巧的特殊能力要求。”在以往的教材中扶把与中间是脱节的,对学生把上芭蕾化的训练,是无法有效的对民族性特有技巧提供有效的辅助作用。因此,庞老师认为应按照扶把训练的程序,围绕把民族性复合技术动作的完成所需要的技法和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能力准备训练。

例如在教材扶把蹲的训练中,通过正步蹲、踏步蹲、开步蹲来替换以前运用芭蕾的一位、二位、五位蹲的训练教材。运用这些脚位的蹲不是一味的排斥芭蕾,否定芭蕾的训练体系,而是从民族性技术技巧的开范、特有的用力方式出发。从男班教材来看,开步蹲是有助于绞腿飞脚、盖腿飞脚、飞脚展身、拉腿蹦子、躺身蹦子等片盖类跳跃技术的起范;踏步蹲则运用于端腿转、掖腿转、拧身吸腿转等旋转类技术的起范。再如扶把的踢腿训练来看,以往踢前腿训练无外乎主力腿直立,动力腿主要以后脚点地或者丁字步等多种脚位方式进行大踢腿。而在庞老师教材中主要采用悠踢腿的训练方式,这与常规性踢腿是存在一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借势发力”“反作用力”、先松后紧、紧而又松,具有强化腿部幅度、速度、力度的鲜明的目的性,突出了古典舞轻、漂、快以及为技术技巧训练提供所需的爆发力的特点和能力。同时以“前弓步踢腿”为主要核心训练动作,这与以往普通踢腿动作相较而言,它所具有的优势有以下几点:首先是主力腿发生了改变,以往主力腿都是直立的,稳稳的踩在地上,而对于前弓步踢腿的主力腿是由弯曲到快速直立,再由直立缓缓地过渡到弯曲,有效强化了主力腿的曲直过程;其次动力腿的练习得以丰富,不仅对前腿的韧带及能力训练得到增长,而且在慢慢踩压后腿形成弓步的过程,对后腿跨根及跟腱能得到有效的拉伸及撑压的作用;从整体训练角度出发,这个训练动作又是在为中间民族性技巧趱步的起跳用力方式做有效的铺垫。

(二)通过“组合教学”来构建身体文化,凸显其民族特性

庞丹老师的大学本科男班基本功教材训练以组合的训练方式为主,同时以横纵教学模式对组合类别加以归纳,组合难度加以提升,有效的实现对科学性、系统性的追求。而对民族性在组合中的凸显,主要体现在这两方面,“一方面,组合教学不是简单的动作堆积,它是以技术技巧与身法韵律的整合训练为目的。在组合中将技术语言与风格语言有机结合,通过不同的力度、节奏、方位、连接等多种因素的配合变化,让技术与身法动作在相互转换中完成起、承、转、合的处理。另一方面,组合的教材的编创遵循中国传统审美观以及肢体运动观,来体现民族的审美意味。组合编排在形态特征、气息韵味和动势动态上既要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点,也要符合语言的表达方式,使技术技巧在组合中转化成为一种舞蹈表现所需要的技术语言,体现中国古典舞在训练上的教学功能和审美特色,同时为舞台剧目创作提供可参照的肢体语汇模板。”

根据其程度的不同,组合的形式可分为短句组合与综合组合。其中短句组合按照其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功能性短句组合、技术性短句组合、表現性短句组合。依据教学规律,本科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前期的训练阶段都是为了高年级阶段学生能否独立有效的在舞台上呈现个人的综合组合做铺垫,因此对每一学年的组合教学要求也是有所差异的。民族性的追求是如何贯穿在本科所有的教学阶段呢?

从教材来看,第一学年为基础规范训练阶段,主要是在规范民族风格、把握审美原则的基础上,对完成中国古典舞民族性技术技巧所需要的软度、能力等方面进行针对性训练。对民族舞姿动作及技术技巧进行单一讲解、纠正、开范,并完成由单一技术动作与简单连接动作构成的功能性短句组合。

第二学年针对技术应达到复合训练阶段,从而找寻到传统技术技巧所特有的二次发力和连续发力的能力训练。同时这一学期也步入了身法性较强的技术性短句组合中,在组合中将身法连接动作与技术动作进行合理的搭配,完成身法与技术的整合训练,极力的达到“技术身韵化,身韵技术化”的艺术效果。

第三学年已步入了高年级阶段,学生应侧重训练表现性短句组合,在编排上赋予动作一定的情绪和性格,将技术技巧转化为表现性语言,使学生在训练中更加关注技术的运用能力和身体的表现能力,学会如何表演与展现肢体,并抒发内心的情绪情感。这一时期也需要为学生的毕业考试及晚会做出相应的准备。首先对待特殊性民族性技术技巧的训练也应因材施教,挖掘个人的特殊能力,体现技术个性化,同时用探索性的精神去再次丰富民族性技术技巧。其次还需完成综合性组合,这种训练形式经过大学的教学实践,在培养高水平的表演人才、体现高水平教学成果上颇具成效,成为检验教学质量,评价学生专业技能综合水平的有效手段。它是依据音乐的结构和情绪来进行动作的设计编排。凸显民族性的技术技巧与传统身体动作,以表现性语言来活化技术性语言,与音乐水乳相融,进而表达出相应的情感,同时这也是有效地从课堂过渡到舞台表演的重要环节。

三、结语

中国古典舞作为民族舞蹈艺术的典范,理应具有民族特性、符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从笔者的角度来看,未来中国古典舞基本功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继续深化民族性。一是从形式上进行横纵式再次深入研究。横向探索,对同样具有以东方人体为基础训练的戏曲、武术、太极再借鉴,找寻其共有的运动方式及运动轨迹,并进行有效的提取去作用于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的训练;纵向挖掘,重视祖先的智慧和形式传统,对于历史上的文物、壁画等动作姿态的复现,以及找寻动作与动作之间特有的动势连接。这种具有民族性的姿态及动势也能有效运用于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二是从蕴含着一致内在传统美学的同艺术(书、画)门类中去不断吸收借鉴。书、舞、画在其动态、气韵、传情方面都有共同的运动规律和特征,其审美关注一致指向气脉贯通、川流不息的宇宙境界,指向中国人的时空意识和人生旨趣。

参考文献:

[1]庞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民族化的再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S2):76-78.

作者简介:梅榆昆(1997-),男,四川成都,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舞蹈教育与教学。

猜你喜欢

基本功训练中国古典舞民族性
抢篮板球的技术、配合及训练
中国古典舞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探析
技工院校烹饪专业(中式烹调方向)基本功实训教学的工学一体化设计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
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中如何体现禅境意韵研究
民族性不是票房毒药
狗年说“狗”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论城市雕塑语言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