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并疾病中医辨治入手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验案2则*
2021-11-09马照琳周秉诚孙桂香
马照琳 刘 鑫 梁 帆 周秉诚 邰 勇 孙桂香
(山东省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山东 青岛 26604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全球,给人类健康带来重大影响。中医药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临床实践出发提出了诸多诊治方法。笔者从合并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入手,治疗2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收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案例1 患某,男性,69岁。2020年12月6日因“鼻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1 d”入院。患者无发热,无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觉口苦,无口干,精神一般,饮食、睡眠尚可,小便黄,大便可。舌红苔腻,中微黄。既往史: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病史。查体:T 36.5℃,P 91次/min,R 19次/min,BP 145/99 mmHg(1 mmHg≈0.133 kPa),SPO297%(未吸氧)。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中医辨证:湿热中阻证。西医治疗:抗病毒治疗(法维拉韦片,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按说明书要求服用5 d,下同)、降血压、降血糖、降尿酸治疗。
中医治疗以和解少阳,化湿畅中为法,以小柴胡汤合五苓散加减。基础组方:柴胡15 g,黄芩9 g,法半夏9 g,茯苓20 g,桂枝6 g,猪苓9 g,泽泻9 g,薏苡仁20 g,草果9 g,炙甘草6 g(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下同)。入院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示:淋巴细胞计数1.01×109/L;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酸均高。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鼻咽拭子,下同)检测:RNA ORF1ab 31.13,RNA N28.26(正常值>40检测试剂盒:北京金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下同)。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M159.7 S/CO,IgG4.86 S/CO。
以此中西医方案治疗36 d至2021年1月12日,患者无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舌中微黄腻。查体:T 36.4 ℃,P 100次/min,R 18次/min,BP 140/90 mmHg,SPO296%(未吸氧)。查血常规示:淋巴细胞计数1.59×109/L,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偏高,尿酸正常。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RNA ORF1ab 33.76,RNA N 32.33。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M94.55 S/CO、IgG23.86S/CO。
西医治疗:降血压、降血糖、降尿酸治疗。
中医治疗以补肾健脾,调和营卫为法,以六味地黄汤合四君子汤合桂枝汤加减。基础组方:生地黄15 g,山药20 g,茯苓20 g,泽泻9 g,丹皮 9 g,黄芩9 g,党参6 g,白术6 g,佩兰12 g,桂枝9 g,白芍9 g,生姜6 g,大枣12 g,炙甘草6 g。
以此中西医方案治疗9 d至2021年1月23日,患者无不适,舌红,苔薄白,舌中微黄腻。查体:T 36.4℃,P 102次/min,R 19次/min,BP 109/70 mmHg,SPO297%(未吸氧)。查血常规示:淋巴细胞计数2.22×109/L,空腹血糖偏高。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RNA ORF1ab>40,RNA N>40(阴性)。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M 73.76 S/CO,IgG 16.01 S/CO。
图1 案例1治疗各阶段舌象
1.2 案例2 患某,男性,69岁。2021年1月16日因“咽痛、咳嗽1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1 d”入院。患者入院前1周前出现咽痛、咳嗽,无咯痰,伴轻度鼻塞,持续4 d后症状自行缓解。入院时无发热,无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情绪烦躁,口干,略口苦,活动后乏力,自汗出。大便偏干,小便少。舌红,干,有裂纹,苔白,舌根厚腻。既往史: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病史。家族性高血压、脑出血病史。查体:T 36.2℃,P 102次/min,R 20次/min,BP 160/112 mmHg,SPO297%(未吸氧)。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示:淋巴细胞计数1.30×109/L,空腹血糖、尿酸偏高。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RNA ORF1ab 29.5,RNA N26.8。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M1.49 S/CO,IgG0.67 S/CO。胸部CT示:右肺上叶、中叶斑片影,符合病毒性肺炎改变。西医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中医辨证:肾虚肝亢证。
西医治疗:抗病毒治疗,抗凝、降血压、降血糖治疗。
中医治疗以滋阴平肝,健脾化湿为法,以天麻钩藤饮合六味地黄汤合生脉饮加减。基础组方:黄芩9 g,栀子9 g,钩藤30 g,桑寄生20 g,杜仲15 g,党参9 g,麦冬9 g,生地黄12 g,山药20 g,茯苓20 g,泽泻 12 g,姜半夏9 g,薏苡仁20 g,鳖甲6 g,炙甘草6 g。
以此中西医方案治疗8 d至2021年1月24日,患者无不适,情绪略烦躁,无口干口苦,无乏力汗出,二便正常。舌红,有裂纹,苔薄白,舌根腻。查体:T 36.4℃,P 88次/min,R 18次/min,BP 154/98 mmHg,SPO298%(未吸氧)。查血常规示:淋巴细胞计数1.87×109/L,空腹血糖偏高,尿酸正常。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鼻咽拭子)检测:RNA ORF1ab>40,RNA N>40(阴性)。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M 32.93 S/CO,IgG 62.35 S/CO。1月25日胸部CT示:右肺上叶、中叶实变影,符合病毒性肺炎改变,病变较2020年1月16日CT好转。
图2 案例2治疗各阶段舌象
图3 案例2治疗前后胸部CT比较
2 讨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中医疫病范畴,其病因为感受“疠气”[1]。国内医家多认为病邪性质以湿[2]为基础,兼夹热[3]、燥[3-4]、寒[5-6]、浊[2]、毒[7-8]、虚[3,6,9]等方面,治疗也多从上述方面辨证论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也存在如患者1、2无自觉症状者,中医面临“无症可辨”,为中医临床救治增加了难度。针对此种情况,也有医家提出辨体质类型[10]、微观辨证、辨病论治[11]等治疗思路。
从病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中寻求探索是中医临床面临“无症可辨”时的重要方法[12],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中少有提及,在上述两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诊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例患者具有多个共同特点:无新冠肺炎相关症状、高龄、合并多种慢性基础疾病、入院时淋巴细胞计数偏低、通过治疗原发疾病促使核酸转阴。患者1初期从新冠肺炎辨证、辨病论治,以“湿、热”为核心病因,湿热阻滞中焦,枢机不利,气机不畅,以小柴胡汤调畅气机,五苓散加薏苡仁、草果化湿和中,但治疗36 d未收寸功。以中医之整体观念审视患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多年,高血压之肾阴亏虚,水不涵木[13]、糖尿病之脾肾气阴两虚[14]必将影响患者体质及正气盛衰,进而影响与新冠病毒之邪正交争。转从高血压、糖尿病论治,治疗9 d即达到连续两次核酸阴性的出院标准。患者2从入院初即从高血压、糖尿病辨病、辨证论治,治疗8 d达到出院标准。
通过患者1前后治疗对比、患者1与患者2间治疗对比,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无症可辨”时,从合并疾病辨病、辨证论治是一种重要的诊疗思路,应着眼正邪交争,扶助正气,重视脾肾,落脚新冠病毒感染,给邪气以出路。
“且夫伤于四气,有当时发病者,有过时发病者……盖由邪气之传变聚散不常,及正气之虚实不等故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无症可辨”是病毒感染与机体免疫功能博弈的结果,病毒侵袭机体,正气奋起抗邪,邪正交争而发病。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而女子“七七”、男子“八八”之后,“天癸竭”“五脏皆衰,筋骨解堕”,肾精衰微,五脏衰弱导致正气不足。“无症可辨”患者,正气不足,感邪不重,正气不足以驱邪外出,邪气无力由表入里,邪正交争不剧烈呈现无症状状态。《灵枢·营卫生会》曰“卫出下焦”,《灵枢·五癃津液别》“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正气疏布于外则为卫气,脾气肾精充则正气足不易被外邪侵袭。同时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健脾益肾,必能扶助卫气,驱邪外出,可致“阴平阳秘”。患者1予六味地黄汤合四君子汤、患者2予六味地黄汤合生脉饮均是以此思路处方潜药。从微观辨证角度,淋巴细胞识别、记忆病毒抗原,发挥清除病毒作用,与中医正气抗邪外出作用相似,两例患者淋巴细胞计数由低到高,也是正气来复的表现。
“凡逐邪者,随其所在,就近而逐之”“逐邪者,随其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导之”,新冠病毒作为“疫疠之气”,驱除时当给邪气以出路。“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患者1合桂枝汤调和营卫,邪气从汗而解,患者2合半夏秫米汤既可平肝安神,又使邪气从湿而化,邪去正自平。
随着疫情防控的不断深化,新型冠状病毒出现变异,患者临床特点也出现变化。中医诊治当宗“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之法,扎根临床实践,以期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临床诊治提供更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