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制造业绿色化存在的问题及转型路径研究*
2021-11-09胡联升
胡联升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如何应对工业发展与环境问题带来的挑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全球绿色发展大趋势已经形成。制造业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绿色化顺应了世界绿色发展的潮流。建设生态福建、美丽福建就是要坚持绿色与低碳发展模式,在全社会实现各环节的绿色化和低碳发展,其关键就在于制造业发展模式的绿色化转型。福建省出台一系列“福建制造2025”的战略举措,《福建省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了制造业物耗、能耗、污染物和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具体目标。因此,发展绿色制造业与建设生态福建、美丽福建有着高度的切合性,如何推进福建省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已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课题。
1 制造业绿色化的影响机制
制造业绿色化是指制造业企业基于绿色发展观的认知推进生产各环节朝着绿色化和低碳化方向转化的过程[1]。制造业绿色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①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对制造业绿色化转型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②要素供给,要素供给对制造业发展具有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③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与创新是推动制造业绿色化的驱动力;④制度设计,为推动制造业绿色化提供制度保障;⑤主体能力,主体是制造业绿色化转型的具体实施者,各主体基于不同的行为动机,结合自身综合能力来影响制造业绿色化转型[2]。这五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协同推进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其影响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制造业绿色化的影响机制
2 福建省制造业绿色化面临的问题
2.1 能源消费总量呈增长态势,能源消费结构尚待优化
福建省能源消费总量整体上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长,其中工业能源消耗量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较高。虽然福建省能源消耗总量逐年上涨,但能源消耗强度却呈逐渐下降态势[3]。从能源消费结构上看,煤炭、石油等燃料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0%以上,低碳排放型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相对较低,这将导致福建省制造业CO2排放强度难以减轻,严重阻碍低碳制造业的发展。
2.2 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绿色科技创新体系亟待构建
福建省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以往虽有较大提升,但在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方面都与发达省市有较大的差距。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绿色制造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仍然比较薄弱,技术进步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贡献率仍然偏低。缺乏绿色科技成果的转化平台、资金资源、关联技术、市场渠道等相关配套措施。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完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结合仍不够紧密,二者相互脱节的问题依然存在。
2.3 碳排放强度下降陷入瓶颈,行业结构急需调整优化
2005—2019年间,福建省工业碳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态势。碳排放强度的下降速度呈现阶段性特征,2005—2010年工业碳排放强度的下降速度有所回落,2010—2014年下降速度有所上升,2015—2019年下降速度急速下降,并于2012年增速出现负增长,2013年下降速度有所回升,2019年下降速度有放缓的趋势,表明往后工业碳排放强度的下降速度难度将不断加大。目前福建省制造业行业碳排放结构还不均衡,其行业结构仍有调整优化的空间。
2.4 制度规范力度不够,相关配套政策法规仍需完善
福建制造业仍缺乏绿色制造技术规范、标准、法规体系等配套政策法规的支撑。一是围绕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等方面的相关环境政策仍然比较缺乏。二是不同区域之间对环保法规的执行标准和力度存在差异。三是在相关产业准入、财政奖励、财政补贴、税收、信贷、土地要素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不够系统,有关生态科技创新活动、财税、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亦亟待完善。
2.5 绿色龙头企业偏少,园区绿色化程度亟待加强
福建制造业企业绿色发展意识不够强烈,受限于各方面的原因,企业绿色化转型积极性尚未全面调动起来,在绿色管理能力和生产能力方面还有待提升。部分工业园区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不够完善,企业间紧密联系、共享共生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尚未形成,集约化程度和协调能力较弱,直接影响到资源利用率以及废物的资源化程度。
3 福建省制造业绿色化的路径选择
3.1 加强主体建设,提升制造业绿色化的实施能力
强化企业绿色化的主体地位,引导激励制造业企业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进而提升制造业企业绿色化的实施能力。首先,培育企业绿色管理能力。引导激励制造业企业同国际标准接轨,进行生产经济管理机制的创新,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支持更多企业参与国家绿色产品和绿色示范工厂开发和创建工作。其次,充分发挥国家、省级科技重大专项、科技计划专项资金等的导向作用,引导激励制造业企业建立绿色技术研发机构,加大绿色创新投入,提升绿色技术研发能力。最后,大力支持制造业企业与信息技术和环境友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能源资源节约技术的融合发展。
3.2 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制造业绿色化的内驱动力
制造业绿色发展需要循环技术、低碳技术和生态技术等三大技术支撑,必须构建制造业绿色化科技支撑体系,为福建省制造业绿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首先,制定制造业绿色化的技术战略。其次,进一步强化制造业绿色技术协同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制造业绿色化产学研结合新途径,提高绿色技术研发与应用水平,不断提升绿色知识创新、绿色技术创新、绿色知识传播及绿色知识应用等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水平。最后,充分发挥政府在制造业绿色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围绕福建省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创建转化专项资金,有针对性地转化一批绿色科技创新成果。
3.3 推动制度创新,完善制造业绿色化的制度保障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宏观调节、宏观监督和宏观管理职能,不断完善制造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制度和维护秩序建设,为制造业绿色化提供制度保障。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福建省制造业绿色发展战略。加快贯彻落实《福建省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方案》等制造业绿色发展战略规划,各行业要制定本行业的绿色发展战略规划并加以落实。其次,加强环境规制力度,积极发挥政府在制造业绿色化中的引导、支持、监督作用。完善制造业绿色发展相关法令条例,加强工业节能减排法治工作的宣传教育;通过调控财税政策,引导高能耗行业转型,扶持CO2排放效率高的行业发展,推动低碳工业发展;强化对能源消耗高、排放量大行业企业的督察,加大对违背环境规制行为企业的惩罚力度。最后,逐渐形成有利于制造业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工业低碳发展评价体系,形成工业碳排放标准准则,编制全省工业低碳发展指数,引导全省工业各行业从以往主要依赖规模扩张、增加能源投入等粗放式的发展手段转向聚焦效益、重视环境质量的绿色发展方式。
3.4 夯实要素支撑,筑牢制造业绿色化的根基
绿色制造不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唯一的目标,而是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同时,制造业绿色化初期阶段会提升企业的生产成本。为此,应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市场配置、社会参与”的原则,构建结构多元化的绿色制造产业投融资机制[4]。一是加大政府对绿色产业企业的直接支持力度,建立完善财政绿色产业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二是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绿色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和社会加大对绿色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特别要引导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开展涉及生态环保方面的关键性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发,以提升福建省制造业绿色科技的自主开发能力。三是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绿色制造业的投入。四是积极实施绿色制造产业补贴,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绿色产业,扭转绿色产业投资不足的态势[5]。五是不断完善绿色产业风险投资项目的选择。
3.5 倡导绿色消费,拓展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新空间
从需求侧发力,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与绿色消费意识,扩大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持续推进绿色采购、绿色消费等相关的激励性政策的建立健全,不断拓宽制造业绿色产品的市场空间。要加快建立健全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充分发挥其对制造业绿色化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是制定内容具体、可执行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二是完善政府绿色采购信息披露制度。三是建立政府绿色采购监督制度。四是加强绿色理念宣传教育,培育绿色产品的消费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