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治中国视角的高校学生法律素质培养问题和对策

2021-11-09贵阳人文科技学院杨晶晶

区域治理 2021年40期
关键词:法学专业法律意识高校学生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 杨晶晶

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具备较高专业文化素养及技术素养的应用型人才,而且需要具有较高职业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及专业技能水平的综合型人才,而这就要求我国高校在开展对学生的教育时,必须重视对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从而才能够促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充分发挥出身最大的价值。

一、高校学生法律素质概述

(一)法律素质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规范体系,其目的是为了调节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社会发展。法律是每一个现代社会公民均应维护的权利与义务,并能规范自身的行为,应追寻法律的公平、自由、正义和效率的价值。法律素质是素质内容之一,是在个体先天特性的基础上予以后天的培养而形成的素养,是公民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社会道德品质素养,而法律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在高校法学专业开展,同时也需要对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从而才能够促使当代高校大学生利用法律素质约束自身的言行,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二)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含义

总体而言,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本文所指的法律素质培养对象并非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法学专业的大学生由于接收的知识信息导致其对法律相关知识理解程度更深,故其法律素质更高,反观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其对法律的认识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后经过后天的培养影响而形成的,且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在高校整体中所占比例更高,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研究对象为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

第二,众所周知,我国现代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在此背景下,大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与社会交换信息,且信息交换的方式更简便、时效性更高,在法制中国及社会法治环境的影响下,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普遍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而若想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升为法律素质则需要高校开展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从而开展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三)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构成要素

首先,大学生所具备的法律意识是确保学校能够顺利开展法律素质培养的基础。法律意识是指学生受外界环境、社会干扰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对行为的基本判断能力,通常情况下,学生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过程中便会形成对法律的认识,从而形成法律意识。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在法律意识的基础上完成的,其是帮助学生梳理法律意识并运用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纠正学生错误观点,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的判断、评价言行。

其次,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是提升法律素质培养效果的关键因素。总体而言,法律知识主要包括理论性法律知识、普及性法律知识及专业性法律知识。首先,从理论性法律知识的角度来分析,理论性法律知识是指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及作用等相关理论知识,通常情况下,理论性法律知识是需要法学专业的学生深入研究并学习,而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只需要基本掌握即可。其次,从普及性法律知识的角度来分析,普及性法律知识是指现代社会公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些基本法律知识,是现代社会公民自身合法权益的基础保障,如民法、刑法等。最后,从专业性法律知识的角度来分析,本文所指的专业性法律知识并非指法学专业的法律知识,其他专业学生在日后工作中将会涉及的法律知识,如金融专业的学生则需要了解一些金融法、经济法等。

最后,需要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能力。法律能力主要包括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践行能力。大学生需要运用相关的法律知识及法律意识去判断、评价某一事件或某一个人的行为,而大学生的法律思维不同,其运用法律思维的评价结果也不尽相同。

二、高校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据笔者调查研究分析,该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是受到年级阶段的影响的。在调查中笔者发现,高校一年级的学生对待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意识不清,而四年级的学生普遍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且据笔者调查发现,当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一年级的学生普遍认为需要找父母帮忙或者自认倒霉,而大部分四年级的学生认为需要运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表1为当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的处理方式分析表。

表1 当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的处理方式分析表

通过对上表的分析可知,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其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这是由于大学生在一年级阶段并未接受高校的法制教育,加之其刚步入大学校园,对家庭的依赖程度过高,而二年级至四年级学生的法律意识呈现出成熟且理性的发展趋势,逐渐懂得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逐渐形成了法律意识。

(二)大学生法律知识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并没有接触过法律知识,这就说明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会对高校的法律素质培养形成一定的阻碍。表2为高校学生在步入高校之前与法律知识接触程度调查表。

表2 高校学生在步入高校之前与法律知识接触程度调查表

(三)大学生法律能力现状分析

笔者设计了一个生活相关的法律问题“某饭店在醒目处写有‘本店谢绝自带酒水’,你认为饭店的做法是否违反法律规定?”。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分别让一年级至四年级的学生对该问题进行回答。表3为调查结果分析表。

表3 调查结果分析表

实际上,该饭店的做法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而通过调查发现,一年级的学生普遍对该问题并不清楚,其法律能力较差,而伴随着高校法律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的法律能力不断增强,故大部分学生对该问题的回答是正确的。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可知,高校学生法律素质现状呈现分年级阶段性的特点,且一年级学生法律素质较差但四年级相对较佳,故高校在实际进行法律素质教育时,需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然而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一概而论,并不能针对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特性合理地进行培养,致使大部分高校的法律素质培养效果不佳。此外,大部分高校未能针对专业的特点合理地制定法律素质教育的内容,致使法律素质教育的功能性大打折扣。

三、如何在法治中国视角下提升高校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水平

(一)增强高校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理念

首先,需要建立全程实践培养理念。实践往往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佳手段,我国高校在进行法律素质教育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合理运用相关的法律知识及法律意识,进而才能够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

其次,需要建立分层培育培养理念。高校需要充分尊重高校大学生不同阶段的法律知识和法律能力的不同,不可一概而论,而是需要保证法律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如高校一年级的学生对法律的接触较少,一年级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积极性较高,故可在一年级为学生普及法律知识,以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在学生的二年级阶段已经积累一定的法律知识,而教师则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育,使学生能利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决相关的法律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法律能力。在学生的三年级阶段则需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而学生的四年级阶段普遍完成了法律素质教育,且四年级阶段多为实习、实训阶段,故而需要学生利用前三年的积累提升自身的法律运用能力,该阶段更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需要建立资源整合的培育理念。法律素质培养的环境对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大学校园作为“小社会”,单纯地依靠课堂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在校园文化中,融入法治中国的思想理论,建立法治校园环境。

(二)丰富法律素质培养内容

首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法律至上意识及权利义务意识,培养学生成熟理性的法律意识。其次需要完善学生的基本法律理论知识、基本部门法律知识及基本领域法律知识,帮助学生存储相对完备的法律知识。最后需要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法律思维能力及法律践行能力,促使学生能够拥有扎实、稳定的法律能力。

(三)明确法律素质培养目标

高校需要按照大学生不同年级阶段特点建立初级培养阶段、中级培养阶段及高级培养阶段,并明确各个阶段的法律素质培养目标。初级培养阶段为学生的一年级阶段,在该阶段的法律素质培养目标应为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法律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中级培养阶段为学生的二年级阶段,可选择与社会、企业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身的法律能力。高级培养阶段为学生的三年级阶段,该阶段需要让学生主动学习与其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并通过对知识的不断积累来拓展自身的法律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法律素质培育。

四、结论

众所周知,大学生是我国社会重要的群体,我国社会体制的变革、经济体制的发展均需要重视大学生的参与程度,从而才能够促使大学生在社会的发展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法治中国视角下,加强高校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法律意识及责任意识的重要手段,是规范大学生行为、纠正大学生错误思想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法治中国视角下加强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

猜你喜欢

法学专业法律意识高校学生
贵州师范大学书法学专业学生作品选登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大数据职业生涯规划视域下如何提升法学专业就业率
高校书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构建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供给侧改革探讨*
加强高中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对策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