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近59a冰冻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2021-11-09姚志平崔艳莹
姚志平 谢 勇 崔艳莹 王 华
(1.吉林省气象服务中心,吉林长春 130062;2.吉林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吉林长春 130062)
1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公众的瞩目。从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1]可以看出,全球平均气温变化仍处于明显增高的趋势,各区域的降水特征也随之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响应。但不同区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是不一致的[2]。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区域气候变化的特征,是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要研究内容。陈欣彤、李辑、孙凤华等[3-5]对东北地区的气温变化进行了分析,夏季气温整体趋势是升温的,基本保持在0.15℃/10a,高于同纬度的增高程度。
吉林省属于大陆季风性气候,四季明显。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区域响应特征是比较显著的,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与环境的变化都产生了影响[6],气温、雪量是冰冻期重要的气候要素,对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生产生活及农业生产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区域尺度上对气温、降雪量变化进行研究,探讨其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及规律,以期对吉林省粮食生产、冬季旅游气象服务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选取吉林省建站时间较长、资料较完整的46个气象观测站1961—2020年10月—次年4月逐日气温资料和降水资料。
2.1.1 冰冻期日数
选定气候意义上连续5d平均气温T≤0℃的第一日作为封冻期的开始时间;连续5d平均气温T≥0℃的前一日作为封冻期的结束时间。计算间隔日数并作为每个气象观测站当年的封冻期日数,统计46个气象观测站近59a的封冻期日数。
2.1.2 降雪日数、日降雪量
选定气候意义[7]上平均气温T≤0℃降水日数之和作为每个气象观测站当年的降雪日数,统计46个气象观测站近59a的降雪日数和日降雪量。日降雪量定义:0.1mm≤R≤2.4mm为小雪;2.5mm≤R≤4.9mm为中雪;5.0mm≤R≤9.9mm为大雪;R≥10.0mm为暴雪。
2.2 方法
2.2.1 趋势分析
采用线性趋势[8]分析气象要素在长期气候变化中升降的定量程度。
2.2.2 Mann-Kendall检验法(M-K检验法)
M-K检验法[9]是世界气象组织推荐并被广泛用于实际研究的非参数检验方法,是时间序列趋势分析方法之一。该方法既可以检测序列的变化趋势,也可以进行突变点检验,主要用于气候要素在时间序列趋势中的突变性检测。该方法的优点在于不需要样本遵从一定的分布,不受少数异常值的干扰,且计算简便。
3 气温变化特征
3.1 平均气温的年代变化特征
图1是1961—2020年吉林省冰冻期逐年平均气温的距平值、各年代际值。在20世纪60年代的9a中只有1a是正距平,8a是负距平,最冷年份出现在1967年。在70年代正负距平的比为4∶6,平均距平值为-0.35℃,比60年代距平值高0.63℃。在80年代出现了正距平年份大于负距平年份的现象,正负距平值的比为6∶4;平均距平值由负值转为正值,距平值的振动幅度也明显减小。90年代是升温明显的年代,也是10a中距平值最大的年代,达到了0.8℃;9a是正距平,正距平最大值达到了1.74℃,出现在1991年。在21世纪的第1个10a中,正负距平的年份各出现5a,幅度明显加大,相差6.63℃。在21世纪的第2个10a中,平均距平值只有0.12℃,正负距平的振动幅度也减小。1961—2020年气温顷向率是增加的,增加值为0.24℃/10a。
图1 吉林省1961—2020年冰冻期逐年平均气温的距平值、各年代际值
3.2 冰冻期开始与结束的年代变化特征
3.2.1 冰冻期开始时间的变化特征分析
从图2中可以看到,冰冻期开始日期距平在20世纪60年代非常小,平均在早、晚2d波动;在70年代冰冻期开始日期提前的年份比推迟的年份多,提前日数最大的年份比平均日期提前了9d;80年代,冰冻期开始时间推迟的年份占了6a,推迟的日数比平均日期晚了3.3d;从90年代开始,冰冻期开始日期基本是提前的,提前最多的日数达到了15d,出现在1990年。
图2 吉林省1961—2020年冰冻期开始时间的距平
3.2.2 冰冻期结束日期的变化特征
分析发现,20世纪60年代的前5a以正距平为主;后4a以负距平为主,比正常结束日期晚2.6d。70年代,以正距平日期为主,结束晚的年份占8a;80年代,结束晚和结束早的年份数量相同;90年代距平值与80年代相近,结束早与结束晚年份交替出现;进入21世纪以来,连续出现结束早和结束晚的年份。特别是2001年比平均值提前16d;最晚是2012年,比平均值晚17d,也是近60a中结束最晚的年份。
3.3 冰冻期不同温度出现日数的年代变化特征
3.3.1 出现0℃以下平均日数的年代变化特征
分析发现,1987年以前,出现0℃以下平均日数以正距平为主,占比为70.4%,其中有3a比距平值高15d,达到150d以上。1988—2020年的33a中,负距平年份占比为71.9%,负距平年份中有5a负距平日数超过15d,2007年达到20d;在正距平年份中,只有2a正距平日数超过10d,2012年比平均值高25d。
3.3.2 出现-5℃以下平均日数的年代变化特征
分析发现,1987年以前,出现-5℃以下平均日数以正距平为主,占比为81.3%。1988—2020年的33a中,负距平占比为71.9%,负距平年份中有4a负距平日数超过15d;正距平年份中只有2a正距平日数超过了10d。
3.3.3 出现-10℃以下平均日数的年代变化特征
分析发现,1974年以前,出现-10℃以下平均日数是正距平;1974—1987年正负距平年交替出现;1988—2020年,基本以负距平日数为主,负距平年份达到23a。
3.3.4 出现-15℃以下平均日数的年代变化特征
分析发现,20世纪60年代,出现-15℃以下平均日数9a是正距平年;70年代的前6a中,正负距平交替出现,距平值都非常小;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的中后期,基本以正距平年为主,负距平年日数值非常小;1988—2000年的13a中,都是负距平日数,负距平日数最大比平均值少近20d。
4 降雪变化特征
4.1 降雪量的年代变化特征
从图3可以看到,20世纪60年代,出现3a正距平,6a的负距平,最少年份出现在1962年,比平均值少27mm;70年代,前期连续出现少雪年份,后3a出现多雪年份;80年代,降雪量也是以少雪为主,多雪、少雪的幅度明显减小;90年代,多雪、少雪年份交替出现,90年代后期连续出现多雪年份;进入21世纪以来,前5a是多雪、少雪交替出现,从2008年开始,连续10a出现多雪年份,最大降雪量是平均值的近1.5倍,出现在2012年。
图3 1961—2020年吉林省降雪量距平变化
4.2 降雪日数的变化特征
分析发现,20世纪60年代正负距平日数交替出现;70年代(除1975年),平均日数基本在平均值附近波动;80年代中期连续出现了正距平年份;90年代初期到中后期,平均日数基本以负距平日数为主,负距平日数略有增大,基本在10d以内;进入21世纪以来,2~3a正负距平年份交替出现,距平日数明显增大。
5 突变特征分析
5.1 气温突变特征
图4是用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了平均气温的突变特征,从图中可以看到,UF与UB曲线相交于1976年,可以判断气温的突变年发生在1976年。采用相同的方法分别分析了0℃、-5℃、-10℃、-15℃出现日数的突变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同样存在突变情况。0℃出现日数的突变年发生在1988年;-5℃出现日数的突变年发生在1977年;-10℃出现日数的突变年发生在1981年;-15℃出现日数的突变年发生在1985年。
图4 1961—2020年吉林省平均气温的突变特征
5.2 降雪突变特征分析
图5 是用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了降雪的突变特征,从图中可以看到,1961—2020年降雪的UF与UB曲线相交于2007年,可以判断降雪的突变年发生在2007年。采用相同的方法分别分析了降小雪、中雪、大雪、暴雪的突变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小雪和中雪的突变特征不明显;大雪与暴雪突变特征明显(图6),分别出现在2008年和2010年。
图5 1961—2020年吉林省降雪量突变分布
图6 1961—2020年吉林省大雪(a)、暴雪(b)降雪日数突变分布
6 结语
(1)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29a中,冰冻期日数比平均值高,以晚结束为主;从90年代至今的30a中,冰冻期日数比平均值低,以早结束为主。
(2)冰冻期开始日期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比平均日期晚,平均晚1.2d;90年代以后比平均日期提前了1.6d。
(3)出现0℃及以下日数分布特征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基本上出现的日数以正距平为主;随着年代的增加,出现的日数呈现减少趋势。
(4)降雪量的年代变化特征不明显,只有2008—2017年连续10a出现了降雪量正距平年份。从降雪日数的分布情况看,正负距平日数交替出现,无明显变化特征。降大雪日数和降暴雪的日数从2009年开始明显增多,达到历史最大值。
(5)气温和降雪量都出现了突变特征,气温的突变年出现在1976年;降雪量的突变出现在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