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80年天津市雷暴日数变化特征研究
2020-04-29闫军辉王义民兀艺凡王黎明
闫军辉,王 娟,卢 山,王义民*,兀艺凡, 王黎明,马 煜,崔 越
(1.信阳师范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2.信阳师范学院 河南省水土环境污染协同防治 重点实验室,河南 信阳 464000; 3.陕西省气候中心,陕西 西安 710014; 4.固始县气象局,河南 信阳 465200; 5.信阳师范学院 气候与环境演变重点实验室,河南 信阳 464000)
0 引言
雷暴日数作为一种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局地强对流天气,常造成人畜伤亡,建筑物、电力设备或通信设施毁坏,引发森林火灾,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我国每一百万人中大约有0.53人死于雷击,高于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1].雷电灾害已被列为“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和“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因而雷暴活动规律研究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例如有学者基于EOF和主值函数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我国年平均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指出雷暴日数总体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2]156-162.区域雷暴日数也呈类似变化趋势[3],并于20世纪后期发生了减少性的突变[4-6].也有学者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河南省雷暴日数时空分布的非均一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绝大多数地区的雷暴日数服从正态分布,站点之间偏度和峰度系数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7].然而,随着雷暴日数的减少,部分地区雷暴初日和终日却呈现开始早、结束晚的趋势[8].尽管前人做了大量研究,但多集中于过去几十年雷暴日数的变化,时间尺度相对较短.不同于过去百年局地气候变化[9]1176-1183[10-11],雷暴日数在更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利用天津市1934—2013年逐月雷暴日数资料,分析该地区雷暴日数的阶段性变化、变化速率和突变时间,旨在揭示天津市雷暴现象的变化规律,可为雷电预警、预报及防雷决策等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
论文所用资料为1934—2013年天津市逐月雷暴日数资料.其中,1934—1960年逐月雷暴日数来自《天津气象资料1890—1960》,1961—1970年逐月雷暴日数来自《1961—1970中国天气日数资料》,1971—2013年逐月雷暴日数资料源自《中国地面气象资料年册》.根据气象观测规范定义,只要一日中观测到或闻雷,无论其持续时间长短,均定义为一个雷暴日,年雷暴日数为一年内各月雷暴日数的总和.太平洋年代际震荡指数(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Index,PDOI)数据来自美国大气与海洋联合研究所(http:∥research.jisao.washington.edu/pdo/).
1.2 研究方法
1.2.1 最优分割法
为更精确地分析天津市雷暴日数的阶段性变化特征,本文采用最优分割法对序列进行冷暖时段划分.该方法是对一批有序数据进行分段的统计方法,分段的结果使段内数据之间的差异最小,而各段之间的差异最大[12].我们可以用离差平方和来表示分段内(间)的差异.假设将n个有序样品分割成L段,分段后总的离差平方和T可分解为段内离差平方和W和段间离差平方和B:
T=W+B,
(1)
(2)
(3)
1.2.2 滑动线性倾向率
论文采用回归方法计算天津市年雷暴日数的逐年变化趋势.为更精确分析近80 a天津市雷暴日数的多年代变化特征,论文采用30 a滑动方法,滑动计算每30 a雷暴日数的线性趋势,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其线性倾向率,并估算其95%置信区间[9]1177[13].若xi为ti年天津市雷暴日数,则气候倾向率k公式为:
(4)
1.2.3 滑动t检验
(5)
其中,
(6)
t统计量遵从自由度n1+n2-2的t分布.给定显著性水平α,若|ti|>tα,则认为基准点前后的两子序列在基准点时刻出现了突变[14]63-65.
2 结果与分析
2.1 雷暴日数阶段变化
1934—2013年天津市年雷暴日数变化曲线如图1.由图1可知,近80 a天津市年均雷暴日数为26.3 d,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 50343—2012)[15],年平均雷暴日数大于25 d,不超过40 d,属于中雷区.天津市年雷暴日数年际差异显著,最大值为43 d,出现在1967年;最小值仅为6 d,出现在1934年.线性拟合显示,1934—2013年天津市逐年雷暴日数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变化速率为0.6 d/10 a,回归方程未通过0.05显著性检验.
图1 1934—2013年天津市雷暴日数变化
最优分割线显示,过去80 a天津市年雷暴日数大致经历“少—多—少”的多年代际波动,可将其划分为3个时段:1934—1953年雷暴日数相对较少,该时段年均雷暴日数为21.2 d,多数年份(15 a,占该时段75%)雷暴日数在均值以下.其中,雷暴日数最多为38 d,出现在1941年;最少仅为6 d,出现在1934年,最多年雷暴日数比最少年多32 d.1954—1996年时段是雷暴现象多发期,属雷暴日数较多的时段,该时段年均雷暴日数达29.4 d,约2/3年份的雷暴日数在均值以上,1967年雷暴日数最多(43 d),1981年最少(15 d),极差为28 d.1997年开始,天津市雷暴日数开始急剧减少,1997—2013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4.3 d,雷暴日数最多年份(1998年,31 d)比最少年份(2010年,12 d)多19 d.对比3个时段雷暴日数标准差可知,1997—2013年标准差最小,为5.6 d;1934—1953年最大,为8.5 d.表明第一个时段雷暴日数波动较为剧烈,21世纪初以来雷暴日数波动则较为平缓.这一特征在3个时段内的极差上也有所体现(表1).
表1 1934—2013年天津市雷暴日数阶段变化
2.2 雷暴日数月变化
近80 a天津市雷暴日数月变化呈典型的“单峰型”结构(图2),偏度为1.130,正值表明天津市月均雷暴日数为正偏(右偏);峰度为-0.156,负值表明月均雷暴日数曲线比较平缓.从月平均雷暴日数变化曲线可知,天津市冬季没有雷暴现象出现,3月与11月雷暴日数极少,二者平均雷暴日数不足全年的1%;4、5月雷暴日数相对3月份明显增多,两个月平均雷暴日数约占全年雷暴日数的13.4%;6~8月为雷暴日数高发期,并于7月达到峰值,夏季3个月平均雷暴日数为19.6 d,占全年雷暴日数的75%;天津市雷暴日数从9月份开始减少,9~10月平均雷暴日数为3 d,占全年雷暴日数的11.4%.由此可知,1934年以来天津市月均雷暴日数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雷暴活动具有明显的集中性和季节性特点.这一特点可能与天津市的气候特征有关:天津市东临渤海,夏季高温潮湿,随着太平洋高压增强并逐渐北移,潮湿的东南季风沿着高压的西侧向北移动,带来大量的暖湿空气,一旦有弱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移来,很容易形成局地强对流天气;冬季冷空气占主导地位,空气对流运动较弱,没有雷暴现象发生.
图2 1934—2013年天津市雷暴日数逐月变化
2.3 雷暴日数年际变化
由图1可知,1934—2013年天津市雷暴日数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回归方程未通过0.05显著性检验).尽管天津市雷暴日数在百年尺度上线性趋势不明显,但在多年代际尺度上呈多次显著增加和减少趋势.由图3(a)可知,过去80 a天津市雷暴日数存在“增加—减少—增加—减少”的变化趋势.1934—1980年与1965—2002年时段内,天津市雷暴日数30 a滑动变化速率均为正值;1952—1993年与1974—2013年两时段的滑动变化速率为负.表明前两个时段雷暴日数呈增加趋势,后两个时段则呈减少趋势.其中,最大增加速率出现在1942—1971年,一元线性回归拟合显示,线性倾向率为4.46±3.3 d/10 a(95%置信区间,下同),回归方程通过0.01显著性水平检验.天津市年雷暴日数30 a尺度上的最大减少速率发生于1955—1984年,其线性倾向率为-3.07±3.18 d/10 a,回归模型F检验统计量值为3.895,未通过0.05显著性检验(sig.=0.058).以上分析也表明,过去80 a天津市雷暴日数增减呈不对称性变化,雷暴日数增加速率高于减少速率.
2.4 雷暴日数突变
滑动t检验检测1934—2013年天津市雷暴日数的突变结果见图3(b).序列样本量为80,选取的子序列长度为15 a,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1下t统计量的信度值为±2.47,滑动t统计量超过99%置信线的峰值即为突变年份.从图中可以看出,在30 a时间尺度上,t统计量超过0.01显著性水平的峰值点有2个,其中1954年为正值,1997年为负值,表明在30 a尺度上,天津市雷暴日数出现过2次明显的突变.其中,在1954年发生了由少转多的转折,1997年则经历一次由多转少的明显突变.
(a)为天津市雷暴日数30 a尺度滑动线性速率,
2.5 雷暴日数与太平洋年代际震荡指数(PDOI)对比
在年代际尺度上,雷暴日数的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震荡有关.研究表明,春季PDOI与江苏省夏季雷暴日数的变化趋势几乎相反[16],天津市雷暴日数与PDOI关系也呈类似规律.过去80 a,天津市年雷暴日数与PDOI大致呈反相位关系:1934年至20世纪40年代初,PDOI为正,雷暴日数相对较少;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后期,PDOI转为负值,天津市雷暴日数主要以正距平为主;进入21世纪后,PDOI为负距平,天津市雷暴日数逐渐增加;然而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PDOI为正值,但天津市雷暴日数仍以正距平为主,二者相位相同,变化趋势一致,出现了同步变化的现象(图4),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南方及东北地区雷暴日数存在显著年代变化,20世纪80年代的频次明显偏高,20世纪最后3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雷暴频数在波动中减少[2]156-162,但由于21世纪初雷暴频次逐渐增加,导致南方地区1980—2010年没有显著的线性趋势[17].天津市1954—1996年雷暴日数相对偏多,1974—2013年雷暴日数30 a滑动变化速率为负,表明近40 a天津市雷暴日数呈减少趋势,且变化速率未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这与前人研究结论基本一致.本文研究还表明,尽管1965年开始,天津市雷暴日数先后出现“增加”和“减少”变化趋势,但从更长时间尺度上看,增加与减少速率均未超过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水平.进入21世纪后,PDOI为负距平,天津市雷暴日数逐渐增加.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PDOI为正值,但天津市雷暴日数仍以正距平为主,二者相位相同,变化趋势一致,出现了同步变化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
(a)为1934—2013年天津市雷暴日数,
3.2 结论
利用天津市1934年以来逐月雷暴日数资料,分析了过去80 a天津市雷暴日数的变化特征,主要结论如下:
1)1934—2013年天津市雷暴日数多年平均值为26.3 d,其中最大值(1967年,43 d)比最小值(1934年,6 d)多37 d;近80 a天津市雷暴日数经历“少—多—少”的多年代际波动,1934—1953年与1997—2013年相对较少,多年雷暴日数均值分别为21.2 d和24.3 d;1954—1996年则相对较多,多年雷暴日数均值达29.4 d.
2)近80 a天津市雷暴日数月变化呈典型的“单峰型”结构.集中发生在6~8月,平均雷暴日数为19.6 d,占全年雷暴日数的75%;其次为4、5月和9、10月;3月和11月雷暴日数较少,冬季未发生雷暴现象.
3)30 a滑动变化速率显示,过去80 a天津市雷暴日数出现多次增加和减少过程.其中,最大增加速率出现在1942—1971年,线性倾向率为4.46±3.3 d/10 a;最大减少速率发生在1955—1984年,其线性倾向率为-3.07±3.18 d/10 a,未通过0.05 显著性检验.尽管天津市雷暴日数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现多次增减过程,但其增加与减小速率均未超出以前水平.
4)滑动t检验显示在30 a尺度上,天津市雷暴日数分别于1954年和1997年发生两次突变.前者雷暴日数由少转多,而后者则由多转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