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驱动机制研究
2021-11-09龚迎均
陈 炜,龚迎均
(南宁师范大学 旅游与文化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职教共同体是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与社会组织等作为重要的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基于共同的教育信仰与教育目标,在培养职业人与社会公民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精神共同体与实践共同体[1];其具备动态性、多元构成性和行业性等特点。充分发挥职教共同体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中的特殊优势,开展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文化交流、政策沟通等多方位深层次交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衔接,成为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创新方式。职教共同体作为职业教育多主体融合发展阶段的教育体系,通过组建职教集团、加强行业指导、开展人才培训、建设贸易项目等形式,营造职业教育助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当前,有关职教共同体建设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学者通过梳理职教共同体的价值[2]、融合关系[3]、建设条件[4],阐述了职教共同体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5-7],进而从不同视角分析了国际职教共同体建设的具体路径、对策和战略关键[8-10]。上述成果对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但目前学术界尚未有专文探讨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相关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将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与服务贸易发展两个方面的问题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对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驱动机制问题展开全面系统分析,以期为“一带一路”背景下深化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与服务贸易合作,实现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与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推进提供理论借鉴与动力支持。
中国与东盟自20 世纪90 年代建立对话伙伴关系以来,合作领域不断扩展,合作内容不断丰富,目前中国—东盟关系已进入全方位发展的新阶段。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构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与成果,职业教育作为中国—东盟友好合作的桥梁纽带作用日益突出,合作共赢的局面日益显现。自2015年起,在广西南宁先后举办了5届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2019 年9 月的第五届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以“交流互鉴,合作共赢,构建职教共同体”为主题,提出构建“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的职教通道,推动国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服务经济全球化,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共同繁荣。现阶段如何顺应国际发展潮流,发挥职业教育对服务贸易的支撑作用,构建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驱动路径,成为学术界、中央与各级地方政府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参考系统动力学和“推—拉”理论,运用文献分析法和专家问卷法,遴选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助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因子,辨析各因子之间的关联性,据此构建动力系统和驱动机制模型,并为职教共同体助推服务贸易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实践探索
2017 年9 月,中国—东盟教育官员对话会讨论并通过了《南宁宣言》,标志着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正式启动。近年来,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以加强职业教育合作、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助推“一带一路”建设为目标,通过打造职教合作平台、建设高质量专业群、深化产教合作项目、推行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和树立职教品牌等形式,开展广泛、务实的交流合作,以实际行动助推服务贸易发展。
具体来说,第一,打造职教合作平台。随着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的不断发展,广西、浙江和贵州等地先后成立一批衔接政府、企业和学校等多主体的合作平台,引领职业教育推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如建成9 个国家级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人才培训中心,成立中国—东盟大学智库联盟,组建“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中国—东盟艺术高校联盟”“中国—东盟旅游教育联盟”等平台。第二,建设高质量职业专业群。结合学校专业建设的特色、优势和亮点,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立了一批高质量专业群,推动服务贸易行业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如贵阳职业技术学院承担为东盟国家相关高职院校编写轨道交通教材任务,与东盟国家共同建设高质量轨道交通专业,培养高级技能技术型人才。第三,不断深化产教项目合作。“衣路工坊”、SEAMEO—中国职业文化姊妹项目、中泰“鲁班工坊”等项目,促进职业教育与服务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助推企业技术、产品和管理全面升级。第四,推行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中国职业教育历经近20 年发展,建立了较为全面的职业教育标准,将其融入东盟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能推行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质量标准,促进了中国—东盟服务贸易行业技术和质量标准化。如公派前往东盟国家的职教教师,按照我国“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培训外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和企业职工,为东盟国家解决服务行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11]。第五,树立职教合作品牌。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的实践在合作深度、合作形式等方面,体现了职业教育自身特色,助力服务贸易发展取得良好效益,涌现出多个职教合作重要品牌。如广西教育管理部门每年组织区内多所高校到柬埔寨、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举办“广西国际教育展”,逐渐形成了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留学广西”品牌。截至2019年,广西招收的留学生累计超过5.7 万人,其中东盟国家留学生4.2 万人。可见,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对推动服务贸易发展做出了大量实践探索,已取得一定成效。
(二)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东盟的职业教育合作具有广阔前景,但受政策和地理等客观条件制约,加上双方职教共同体建设起步较晚,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过程也存在诸多困境。
1.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高
《服务贸易总协定》强调将教育列为商业性服务的范畴。为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职教共同体建设要用市场的眼光选择和开拓目标客户,挖掘和对接东盟国家服务贸易需求[11]。当前,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高,培养出的学生较难满足服务贸易行业岗位要求,供需双方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一方面,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不够。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呈现加速化和高科技化的新趋势,对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各大职业院校针对留学生设置较多的是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一带一路”建设紧缺的物流、能源和国际贸易等相关服务产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较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支撑力不足。另一方面,培养质量与市场要求不匹配。如越南、泰国、缅甸等国家缺少智慧交通新基建项目管理人才和一线技术工人,但目前大部分职业教育院校仅在专业基本理论和操作方式等层面进行笼统式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操作,与东盟国家的需求情况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人才培养与服务贸易发展实际需求未能有效衔接。
2.合作模式有待进一步深化
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主要分为专项合作模式和共同发展模式[12],其中,专项合作模式主要以技术培训、共建实训基地、召开国际会议等形式进行;共同发展模式则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为建设理念,旨在建立平等相待、互惠互利的国际教育合作关系。目前,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属于专项合作模式,未能广泛辐射和带动服务贸易行业多领域发展,整体合作模式有待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合作缺乏长效机制。受各国政策限制,目前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主要是“N+N”联合培养机制,通常以短期访学、学术交流和国际交换生等形式进行,该合作机制注重短期效益,政校企合作时普遍存在短视行为,合作过程缺乏良性循环的基础,束缚了职业教育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合作深度不足。现有的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冠名班等合作模式大都流于形式,政校企之间“合而不融”,学校无法对接行业企业需求,企业也无法深度融入学校的教学管理,主体之间合作缺乏深度。
3.人才培养方式较为单一
服务贸易由于具有市场多元性、发展不平衡性和交易过程无形性等特点,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多样化,尤其是面向复杂多变的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更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目前,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人才培养方式单一。一方面,教学方法单一。从当下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执行现状来看,仍然以理论课程讲授的方式为主,虽有利于知识输出,但达不到多类别和深层次的培养需求,学生获取知识实务性较低。如广西某学院开设中新、中马国际会计专业,课堂教学以讲授式为主,在专题研讨、实训手段和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使得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能力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培养内容单一。如浙江、广西、贵州多数职业院校开设了农技专业,但大部分院校在培养方案、课程计划以及考核标准设置等培养环节盲目照搬效仿,未能根据就业现状、学校特色、人才需求展开人才培养,不同层次的院校所设人才培养方案差别不大,难以满足国际服务贸易多梯度、宽领域的农技专业人才需求。
二、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驱动因素的确定
遴选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驱动因素,有助于厘清职业教育共同体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产生过程和驱动路径,也有助于将驱动因素转化为推动职业教育助力服务贸易发展的指导性因素。本文遵循系统性、精简性、代表性原则,参考现有研究成果,以及有关政府部门发布的政策文件,将其作为提取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驱动因子的资料来源。笔者邀请广西、广东、浙江和贵州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以及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等机构的工作人员30 人,根据相关工作经验与对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认识,为每一项驱动因素进行重要程度打分,同时收集相关修改建议。打分采用李克特(likert)量表法,每个指标按照“不重要”“较不重要”“一般”“较重要”“重要”分别赋予1、3、5、7、9 的分值。使用spss22.0 分析问卷结果,得到驱动因素的均值和变异系数。均值(Mi)表示专家针对第i 个指标的“意见集中度”,数值越小,表示专家认可度较低;变异系数(V)i表示专家针对第i个指标的“意见协调度”,使用变异系数可以有效消除专家赋权的主观性以及量纲的影响,数值越大,表明专家对该指标存在分歧越大。根据问卷回收情况,对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驱动因素做出以下修改。
一是剔除均值小于6.0 的“服务贸易行业技术标准化”“技术服务交流合作”“职业教育课程特色创新”三项指标。
二是针对专家意见协调度较差的因素进行调整。有专家认为,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强调在服务贸易全球化背景下,建立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实践共同体,因此,将“建立国际贸易新格局”改为“建立共享共赢的国际贸易新格局”更为贴切;为提高驱动因素精简性,建议将“教育资源高效配置”和“教育经验互鉴共享”合并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开放共享”;并删去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内容有所重复的“服务贸易国际化人才培养”。此外,“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提升”指代性较弱,建议修改为“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三是增加尚未考虑全面的因素。部分专家建议增加“发挥职业教育对服务贸易的支撑作用”“职业教育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和“服务贸易跨境产业链”三个指标。
综上所述,最终确定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驱动因素,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驱动因素
三、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动力系统
前文已筛选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驱动因子,但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与驱动路径尚不明晰。参考和借鉴系统动力学和“推—拉”理论,根据各驱动因子之间的作用效应,将动力系统划分为“推力系统”“拉力系统”“中介系统”“支持系统”。
(一)推力系统
推力系统是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助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外部推动力。涉及“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市场消费需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深化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贸易融合创新发展”“服务贸易强国建设”“建立共享共赢国际贸易新格局”“发挥职业教育对服务贸易的支撑作用”8个驱动因子。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推力系统
由图1 可知,推力系统内部各因子之间关系清晰。伴随着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球加快了贸易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在此背景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得到东盟国家的积极回应,逐渐成为双方教育交流合作的国际通道,从而促进了教育资源整合与重组,有效激发了职业教育对服务贸易的支撑作用。同时,国家和地区之间深化国际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开展关于职教共同体建设助力服务贸易发展的零距离竞争与合作,有利于促进服务贸易融合创新发展,满足服务贸易领域逐渐丰富多样的市场消费需求。此外,抓住中国与东盟构建经济文化交流平台的机遇,双方互相吸收和引进职业教育新技术与新成果,广泛推广并积极改进,建立共享共赢的国际贸易新格局,推动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力服务贸易发展。
(二)拉力系统
拉力系统是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内部牵引力。这个系统包括“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开放共享”“构建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国际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提升”“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职业教育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跨区域产学研成果转化”8项指标,相互作用机制如图2所示。
图2 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拉力系统
图2 说明拉力系统内部各因子之间作用明显。一方面,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强调企业、政府和职业学校等多主体创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共同强化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和技术服务等职能,促进各国之间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开放共享,并发挥共同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构建职业教育国际标准,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实现国家之间优势互补,建设国际教育发展共同体,使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更加符合国际化素养的要求,实现各要素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的对接。另一方面,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高端技能型人才支撑,并引导职业教育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将知识技能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各国服务贸易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跨国、跨区域产学研成果转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三)中介系统
中介系统是连接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桥梁纽带。由于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主要是经济领域和教育领域之间的合作,因此,助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主要涉及经济领域的主体“行业企业”,教育领域的主体“职业教育学校”,以及与双方密切相关的第三方机构即政府、非政府组织,三方主体协同合作下衍生的产教融合项目、职业教育国际开放论坛、职业教育综合信息系统、服务贸易跨境产业链均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参与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中介系统
由图3可知,首先,政府制定政策以及非政府组织发挥监督评估作用,切实保障各个主体的利益并共同牵动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层面,为职业教育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搭建合作桥梁。其次,行业企业是不可或缺的中介力量,通过参与国际化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制定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标准、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使最终培养出的人才符合服务贸易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再次,职业教育学校是支撑产业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单位,在深度分析服务贸易产业结构和各国经济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技能人才。最后,三方主体协同合作衍生得到的各项驱动因子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产教融合项目是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对接的办学模式,“伊尹学堂”和中马汽车国际人才配合培养基地等项目,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国与东盟国家跨国企业对国际化服务贸易技能人才需求。职业教育国际开放论坛以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与标准建设为宗旨,解决师资水平提升、国际合作和服务贸易行业改革等具体问题,为中国—东盟职业院校、企业、政府、学者之间搭建对话平台。职业教育综合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管理,使职教共同体建设过程规范化、数据传输网络化、教育资源共享化,提高其助力服务贸易发展的驱动效率。服务贸易跨境产业链是促进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打造跨境服务贸易示范基地、培育服务贸易产业集群等形式形成产业升级新支撑、外贸增长新亮点。
(四)支持系统
支持系统是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辅助支撑力量。这一系统包括“政策集成与制度创新”“战略研究与智库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国际援助”“资金支持”“产教合作基地”“教育基础设施”7 项指标,驱动路径如图4 所示。
图4 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系统
由图4 可知,支持系统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共同支撑驱动进程。软环境涉及政策集成与制度创新、战略研究与智库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国际援助、资金支持。其中,政府扮演宏观主导角色,一方面,通过政策集成与制度创新,调整资金、科研、人力、物力的投入,建立适应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战略研究与智库建设,为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为主要载体,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促进培养目标、教学资源、行业指导和集团化办学等领域衔接,使得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搭建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立交桥”;作为国际发展援助的重点关注领域,教育国际援助是解决东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遇人才缺失现象的重要途径,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专门人才;资金支持可为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所需物资、设施、薪金等提供保障。硬环境涉及产教合作基地、教育基础设施。产教合作基地汇聚政、企、校、行的多方资源,将企业需求纳入教学研究中,为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营造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环境。教育基础设施包括教育教学设备、教学环境和空间等,是开展教育工作必需的物质资料,为职教共同体建设提供设施保障。
四、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驱动机制模型
根据前文分析可知,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驱动机制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分别由推力、拉力、中介、支持四个子系统构成,子系统内部驱动因素相互联系、彼此影响,共同驱动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进程,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驱动机制模型如图5所示。
图5 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驱动机制模型
由图5 可知,整个驱动机制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推力系统和拉力系统,其中拉力系统是驱动机制运作的基础,起牵引作用;而推力系统是发挥推动作用的主导系统。两个子系统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这种相互作用力是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原动力,为整个系统提供动力支持。具体来说,推力系统是由服务贸易强国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提出的发展目标以及市场消费需求组合而成的外部推动力,推动拉力系统的运行,受推力系统影响,供给要素组成的拉力系统做出反应,通过整合资源,提升职教共同体的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跨国、跨区域产学研成果转化与国际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以此提高服务贸易发展质量。
中介系统是连接推力系统和拉力系统的纽带,对于全面提高驱动效率,加强各主体、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中介系统在推力系统和拉力系统中起中间媒介作用,通过为两者传递信息,使合作的内外部作用力得以发挥,进而推动职教共同体建设助力服务贸易发展。因此,政府、行业企业、职业教育学校等中介力量应当彼此深入了解与交流,以充分发挥沟通连接作用。另一方面,推力系统对于职业学校、产教融合项目、综合信息系统等载体的需求,以及拉力系统自身具备的资源吸引力,都会促使中介系统进一步调整与完善,有助于各中介主体深度参与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进程。
支持系统为职教共同体建设深入开展提供支撑条件,与动力系统之间双向互动。一方面,该系统会对推力、拉力系统做出响应,解决和协调相关主体的利益,为外部推动和内在牵引创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推力和拉力系统反作用于支持系统,引导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产教合作基地和教育基础设施等要素健全完善。总体来说,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动力充足,但是受到复杂国际环境影响,需要辅助力量的支持保障,因此,通过支持系统中的教育国际援助、资金支持、战略研究与智库建设等驱动因素的辅助调节,可有效化解驱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效率不足、资金缺位等问题。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与专家问卷法,系统梳理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探讨了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问题、驱动因素、动力系统、驱动机制模型。为进一步促进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提高驱动效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制度体系,保障合作高效运行
政策制度体系是调节国际关系,规划职教共同体建设实践,推动共同体建设助力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保障。以服务贸易强国建设为主要目标,完善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政策制度体系,保障合作高效,可从以下三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国家和地方层面完善职教共同体建设专项法规。国家层面,面对中国—东盟各国之间存在的多元化差异,应在协调共同利益的前提下,以建立共赢共享国际贸易新格局为目标,推动地方性法规的修订与完善。地方层面,广西、广东、浙江、贵州等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的省(区),应精准设计相关政策推动职教共同体建设助力服务贸易发展,切实保障各方主体利益,为国家层面法规修订提供实践支撑。第二,健全专项政策的具体细则。2017 年《南宁宣言》提出要着力推动中国与东盟职教合作的实施框架和路径建设。职教共同体建设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制定要从宏观领域进入微观领域,整体形态与具体细则应同时兼顾。如针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职教共同体建设中的应用、“服务贸易产业与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建设计划”等内容进行详细规制。第三,配套政策法规。借鉴国际经验,在科研支持、学位认证、招生办学、资金投入、税收优惠、资质审批等方面为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高效运作。
(二)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打造国际合作品牌
由前文分析可知,拉力系统是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其中,职业教育专业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学研成果转化效率和国际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能力,是拉力系统产生牵引力的核心要素。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打造职教合作国际品牌,具体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特色专业国际化建设。依托中国—东盟服务贸易行业市场需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创新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路,在办学层面彰显地区或学校的自身优势,打造国际化特色品牌专业。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软件技术专业于2019 年入选我国“双高”计划,加上学校已有的留学生招生规模,该专业具有较大国际化开发潜力,可从国际合作角度分析专业在课程、教材和师资等方面存在的差距,采取针对性举措,将其打造成为中国—东盟职教合作特色专业。第二,推动教育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针对中国—东盟服务贸易行业企业需求,使职教共同体建设助力行业技术研发与产品升级,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如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在东盟国家开展大量农技培训,接下来学校应深入调查东盟各国农技行业现状,针对可能存在的工人技术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等问题,制订技术改进方案,并投入生产实践,提高行业生产效率。第三,建立多元治理格局。职业学校应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积极争取多元主体参与专业建设工作,明晰各方权责,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多元主体参与职教办学的内生动力,提高专业建设与服务贸易产业的匹配度,共同打造职教合作品牌,驱动职教共同体建设助力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三)对接服务贸易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符合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是职教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以满足服务贸易需求为导向,实现“学、练、创、产”于一体,建议从统一人才培养标准、完善课程体系和创新培养渠道与平台三方面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第一,统一人才培养标准。要加快推进标准研制工作,契合国际理念,根据东盟国家产业水平、生产方式、人才情况,寻找一种各国都能接受的质量、资格、培养标准,为职教共同体建设助力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扫除障碍。第二,完善课程体系。应构建集语言培训、本土特色文化与核心职业能力于一体的课程体系。要在课程中融入东盟国家主导产业发展急需的内容,并加强本土特色课程改造,以此健全课程体系。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可基于农业经济管理等优势专业,打造适合东盟国家留学生的茶艺、烹饪和农技等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双语课程。第三,创新培养渠道与平台。在已有的产教融合项目、综合信息系统等平台基础上,可以通过社团、竞赛、科研等方式培养人才。如中泰“鲁班工坊”国际项目可以面向全球职业教育院校,举办“物流运营模拟竞赛”“汽车服务工程技能大赛”等赛事,既能扩大该职教品牌的影响力,又能为服务贸易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推动职教共同体建设助力服务贸易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助推服务贸易发展的作用正逐渐凸显。内在的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以及外部的服务贸易强国建设和市场消费需求等诸多因素驱动着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在人才培养、产业升级、技术服务等维度助力服务贸易发展。因此,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应全面考虑各因素产生的驱动效应,既要重视职业教育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作用,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也要结合地方和院校优势,形成独特的“职教合作+服务贸易产业”模式,提升服务贸易发展质量,促进中国—东盟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共享繁荣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