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小气候热舒适性需求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探究

2021-11-09李培

现代园艺 2021年20期
关键词:小气候滨水景观规划

李培

(徐州市风景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徐州 221000)

目前,滨水景观小气候热适应性研究普遍处于设计实践探索阶段,在滨水景观设计与建造时,都需要设计图为媒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知识应用在建筑学领域通常都是以图形形式,介入滨水景观的小气候设计,应结合小气候的物理环境条件和热舒适性需求,转换为可视化的设计图。在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利用风景园林小气候理论知识转入空间设计范畴,构建理想的风景园林适应性设计效果。城市风景园林小气候问题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通过对滨水景观小气候的大量理论研究和环境实测,总结相关规划设计策略,影响小气候热舒适性的要素包括滨水景观的水体、植被、地形及周边建筑等,研究改善小气候热舒适性需求的策略,对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概述

滨水景观设计理论知识是规划设计方案的构思基础。以改善城市小气候热舒适性需求为目的,在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解决城市风景园林小气候夏季炎热的问题,优化设计景观的植被和水体等布局,结合风景园林的水环境、公共空间等条件设计滨水景观。通过分析水体水流、环境空间和周围居住人群密度等因素,结合实际滨水景观小气候的物理环境和热舒适度,形成调节风景园林小气候热舒适性能的规划设计方案。在风景园林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应重视物理环境因素和设计方案的调节性能,充分考虑恒定热环境变量和动态热环境等变量。滨水景观小气候物理环境、空间布局和小气候热舒适性需求是实现景观小气候改善需求的设计创新,是创造城市宜居环境、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小气候热舒适性的有效理论与方法。合理的滨水景观空间布局,有利于构建宜居风景园林小气候热舒适性的空间模式,从而获得适应性设计成果[1]。

为了实现小气候的降温增湿,滨水景观应尽量首选坡地,坡面模式上除了坡地还可以为台地,应避免在硬质铺装的台阶上设计植被,滨水景观植被应选择乔木、草等植被。由于乔木郁闭度有利于提高景观对周围环境的降温、增湿、导风性能,并且乔木树荫面积通常较大,可以有效调节小气候的温、湿度。滨水景观林下空间可以改善夏季小气候热舒适性,在空间规划时选择适宜滨水生长的乔木、灌木、草等,设计半开放空间或者半围合空间模式,滨水景观的非临水区域绿化应考虑灌木、草设计半开放空间。滨水景观道路的铺装材料采用低反射率、透水性铺装,应合理控制硬质铺装面积。在水体景观设计时,设计合理的水流宽度和岸线形态,必要时可做局部拓宽,水体的岸线形态设计应呈流线型,水面适中,分散式的水体形态对滨水景观小气候的降温效果较好。

2 滨水景观小气候规划设计价值

2.1 城市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

根据当前城市人口和环境保护状况,解决城市环境不断恶化的问题,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目前,城市环境已经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变化,尤其是城市热岛效应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宜居性,应采取科学的措施不断优化和改进城市小气候,促进城市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控制和解决城市环境恶化问题,构建适应性的风景园林工程,构建、设计实现小气候热适应性需求的理想设计方案,能体现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对改善小气候的积极作用,从气候角度设计、构建风景园林项目的滨水景观,促进周围环境和小气候的改善。城市不同的风景园林项目改善了自身所处的小气候,进而汇总、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生态和气候,最终实现理想的气候改善效果。城市滨水景观小气候热舒适性需求的改善效果稳定,对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突出,逐渐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值得人们在风景园林项目规划设计中给予充分的重视,科学运用城市滨水景观小气候表现出的环境改善效果[2]。

2.2 提升城市的宜居性

根据所在城市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城市居住环境的要求,提高人们的居住舒适度,尤其是提升城市户外环境的宜居性,有效防止城市居住环境的持续恶化,进而改善和优化城市风景园林小气候。规划和设计城市滨水景观小气候,改善舒适性需求,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原则,关注城市居民对滨水景观的功能要求,应特别关注城市滨水景观周围居民需求,保证改善小气候的积极作用,提高人们对城市风景园林建造效果的满意度。从气候角度分析,城市滨水景观小气候的规划设计应有效调节周围湿度、温度等,对景观小气候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提高城市的宜居性,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度。

2.3 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基于小气候热舒适性需求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为确保可以积极作用于城市生态系统,不断改善小气候,实现滨水景观改善小气候热舒适性需求的稳定性效果,应特别关注水体、环境的规划设计,这是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核心内容,水体景观的规划设计需要结合滨水景观进行统一设计,保证设计内容的协调一致,构建风格统一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由风景园林小气候维系,滨水景观小气候对改善城市生态的积极作用应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这也是未来城市建设发展中需要关注的核心内容。

3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要求

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不仅美化城市环境,提升风景园林景色的观赏性,还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城市风景园林在提高城市绿化面积的同时,又发挥了防浪、固堤、护坡等作用。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应坚持绿色环保的理念,规划设计遵循生态优先,保持景观的连续性、整体性;结合实际环境特点,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干扰与破坏;在设计过程中,兼顾滨水景观的生态、景观、防洪等功能;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应结合当地文化特点,在景观中突出地方特色;滨水景观沿线绿化带的设计应保证空气清新,规划开阔的视野,确保景观观赏视线的清晰度,在滨水沿线设计连续的绿化带,绿化带的设计应强调滨水景观的公共性和功能性,设计多样性的景观内容,保证水体的热舒适性,确保滨水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合理性和适应性,设计满足小气候热舒适性需求的方案[3]。

3.1 明确滨水景观设计目的

城市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目的为了改善风景园林小气候适应性,景观建造是为了供人欣赏。在滨水景观设计中为减少车辆干扰游客,在靠近行车道的一侧可以设计绿化屏障,种植乔木、绿篱等。同时,为了保证水面游客和对岸行人的视野,方便游客欣赏沿街风景,应适当设计透视线,避免树木完全郁闭。乔木应避免设计在沿线道路靠水一侧,注意不能成排种植乔木,可以保证滨水景观视线,防止乔木根系损坏驳岸。绿化道路内侧适宜疏朗散植乔木,注意控制树冠线的起伏变化,不同植物配置时应综合考虑植物的色彩、季节变化及在水中不同的倒影,岸上游客欣赏到水面优美景色的同时,也方便了水面上的游客欣赏岸边绿化带和周围景观建筑,保证水体景观和空间景观设计浑然一体。

3.2 保证滨水景观多形式功能

滨水景观具有多形式功能,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功能通常包括岸边绿化带、步行道、游客休憩场地、儿童娱乐区、观景台等多形式的功能,结合周围人们、游客活动,点线面结合设计景观空间布局。“点”即滨水景观的重点观景场所或被游客欣赏的主要景观,可以设计重点景观建筑、古树等;“线”即设计连续性的林荫道做为滨水景观的贯通脉络,绿化带的设计应结合实际地形条件、水体岸线和景观小气候热适应性需求,当设计地段的地势起伏大、岸线曲折变化多时,自然式布置滨水景观;而在地势平坦、岸线整齐、临近宽阔道路干线的地段,适宜采用规则式布置。“面”即在滨水景观主线的周围规划广场、公园等较大的活动空间。在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时,应不断提升景观的趣味性,例如设计人行栈道、自行车道、水上自行车等,滨水景观空间布局应兼具文化性、娱乐性、服务性,并配合设计相应的功能性景观建筑。

3.3 滨水景观防洪设施

滨水景观游客休憩绿地规划设计应该考虑近水特点,预防城市滨水景观容易被潮水、洪水威胁的问题,科学设计防洪堤、防洪墙等,配置足够的防洪设施。防洪设施应设计不同高度的临水台地,根据淹没周期设计3 个层次的台地,分别是低台地、临时建筑的中间台地和永久性建筑的高台地,可以有效实现防洪效果。滨水景观的游客休憩绿地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水体进行临水造景,结合美学设计理论和造景方法,设计具有水体优势的独特景观,可以利用树木、植物造景,合理规划游客休憩场地,设计独特风格的水景建筑,构成连续性的优美滨水景观,游客可以岸边漫步、临河垂钓或者水中泛舟,亲密接触并享受大自然的气息[4]。

3.4 滨水景观环境保护

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应考虑环境保护与生态发展问题,城市滨水景观开发应从水体清理、净化开始,由水利、城建、环保、园林和设计师共同参与规划设计过程,整治水体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自然生态净化景观水质,保证水体水质达标并回归河流。滨水景观不仅可以丰富城市水体沿岸景观,还向社会普及了生态环保的理念。滨水景观植被的设计,应注重植物的多样性,保证群落物种多样性和适应性,让城市滨水景观成为当地野生动物的栖息场所。基于小气候热舒适性需求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不仅有效改善了风景园林的小气候、维持了城市生态平衡,还为城市居民和游客提供了具有多样性功能的休闲娱乐场所。在设计过程中增加绿化带植被覆盖率,种植遮阴的高大乔木,减少热辐射,提高景观适应性。另外,在大面积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应结合实际的地域特点、历史文化内涵、民俗风情和传统水上游乐项目等,保护和突出地方历史特色,为全社会提供滨水景观休闲娱乐活动。

4 基于小气候热舒适性需求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4.1 合理规划滨水景观各类设计要素

城市滨水景观小气候热舒适性规划设计,首先应把握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和目标,根据滨水景观建设目标合理开展设计工作,进而提升景观整体设计效果,保证小气候环境发挥理想的改善效果。城市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基本要素如下:①水体是滨水景观设计中最关键的工作内容,也是风景园林的核心景观,水体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水体深度、水流特点及水体范围;②驳岸是滨水景观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方面,驳岸设计应合理搭配自然驳岸和人工驳岸,将二者综合运用在风景园林中,对改善生态环境和小气候可以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③景观绿化是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关键,在改善城市风景园林小气候中不同的绿化植物可以发挥不同的促进作用,在设计中应充分利用不同种类绿化植物的生长特点,并深入研究绿化植物的作用和效果;④硬质铺装设计要素应结合不同铺装材料特点,合理运用科学设计优化滨水景观小气候,提升小气候热舒适性改善效果;⑤在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中,构建合理的构筑物,营造小气候环境,促进自然景观生物的有序生长,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发挥积极作用[5]。

在城市风景园林滨水景观小气候规划设计中,各类设计要素的科学应具有突出的影响和改善效果,准确把控这种改善作用和小气候运行机制,进而促使对小气候热适应性需求的积极作用,在分析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设计要素对滨水景观小气候适应性的改善作用,重点强调应用各设计要素时的综合性、协调性,避免各设计要素之间出现明显冲突,特别是设计自然要素、人工要素时,需要体现滨水景观的整体和谐性,突出景观观赏效果,但滨水景观设计不能添加太多的人工要素,应最大程度地呈现滨水景观的自然效果。

4.2 合理构建滨水景观小气候计算机模拟模型

城市风景园林滨水景观的小气候热适应性规划设计应具有一定的预测性,有效提升和改善设计效果,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规划设计,保障小气候设计结果,发挥滨水景观对小气候的改善作用,营造良好的热舒适性效果。针对滨水景观小气候热舒适性需求,选择适宜的计算机模拟软件设计,充分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的应用侧重点和差异性,满足改善城市滨水景观小气候热舒适性需求,例如,应用ENVI-net 计算机模拟软件,结合人体热舒适度指标(如表1 所示),合理构建滨水景观小气候计算机模拟模型,并进行模拟分析,从而采取合理措施构建风景园林小气候,保证设计结果满足城市人们居住适宜性的要求。应用计算机模拟软件的实践过程中,还应注重滨水景观数据的准确性,结合环境实测数据维系计算机模拟软件的可靠性和精确性,有效提升了滨水景观小气候热舒适性需求的设计效果。

表1 人体热舒适度指标

4.3 重视影响小气候的物理要素

在滨水景观小气候热舒适性设计中,应重点关注影响小气候的物理要素的有效设计,滨水景观的物理要素是影响小气候设计效果的一个核心方面,也关系到小气候最终的热舒适性设计效果。设计过程中应综合分析和运用物理要素,关注物理要素对热舒适度、风舒适度等基本指标的影响,准确分析这些指标可以促进滨水景观宜居性设计效果的提升。应根据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温度、湿度、风力等最佳舒适度指标,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小气候模拟运行和预测分析,确保城市滨水景观小气候规划设计达到理想效果,体现滨水景观对改善城市小气候的应用价值。

5 结语

基于小气候热适应性需求的滨水景观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设计难度,为了提升城市风景园林小气候热适应性设计效果,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合理规划滨水景观设计要素,准确选择和应用设计要素,进而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合理构建滨水景观小气候模拟模型,并充分重视影响小气候的物理要素,保证物理要素对改善小气候热舒适性需求发挥积极促进作用,进而促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小气候滨水景观规划
“引水工程”对克拉玛依局地小气候的改善
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探析
城市景观规划中地域性文化元素的设计与应用
大咖妙语论道 “最宜居”的滨水新城,最理想的人居状态
黄韬 滨水新城齐集三大“兴奋点”,绝版人居成就溢价黄金期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浅析滨水景观模式
浅谈小城镇建设中的景观规划设计
哦,小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