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入局内人的世界
——《草原的回声—内蒙古地区“潮尔”的声音民族志》书评

2021-11-09王蒙

魅力中国 2021年37期
关键词:内蒙古地区民族志音乐

王蒙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志”,相较于过去,它更加有效地将叙述和理论结合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整体而系统地探讨不同人群的文化现象,更深层次的含义在于指导群体生活的知识与意义体系。建立在民族志的基础上,著名民族音乐学家、人类学家、音像专家和音乐家安东尼·西格提出,音乐民族志就是对“表演形式的描述”。而这种对于音乐表演的描述都离不开音乐家、表演场所和观众这三个方面。因此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不仅仅描述声音,而且还描述声音产生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和运用的过程。总的来说,音乐民族志是对群体创造音乐的方式的客观描述,但它更是这一事件的分析和阐释。

由徐欣所著的《内蒙古地区“潮尔”的声音民族志》就是一部研究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双声音乐“潮尔”的声音民族志。此书出版于2014年。但作者对于此处用“声音民族志”而不用“音乐民族志”给出了以下解释:1、由于“潮尔”这种音响形式的特殊性,即本文对于“潮尔声音”的研究取向的特殊,构成了研究的整体框架和本文研究的出发点。2、“潮尔”音响形式的特殊性无法切合到“音乐”的普适性的描述框架,因此不能以简单的一般概念来定义它。3、作者希望“能够回到‘声音’这一‘趋于纯粹的音响起点’”,以音响现象还原的方式,从特定文化中的人们通过“声音”感性经验进而认识声音在文化中的实践方式的理性认识当中。

本书作者徐欣出生于1981,博士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师从萧梅教授,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目前是活跃在国内民族音乐学领域卓越的青年学者。研究领域为音乐人类学、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国传统音乐。出版专著《草原回音:“内蒙古地区“潮尔”的声音民族志》(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年)。近年出版的代表性论文包括:《哈萨克青年在音乐传承中的多重文化关系》,(《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年3 期)。《西方视野中的中南半岛音乐区域化格局》,(《中国音乐》2016年3 期);《哈萨克歌曲跨界传播的历史追溯与当代解读》,(《中国音乐》2018年第5 期);“ChuurinDuu:The Mongolia Bi-Phonic Mus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und Ecology”(Asia-EuropeanMusical Research E-Journal,vol 2) 等,受到民族音乐学界的广泛关注。

一、形式构建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内蒙古地区蒙古族的潮尔音乐,包含两个不同地区的音乐品种:一是内蒙古东南部科尔沁地区的弓弦乐器“潮尔”,另一个是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地区的双声部合唱“潮林道”。众所周知,“潮尔”是一种分布广泛、且跨民族分布的多声音乐形式,而其在“中亚地区”流传的范围有内蒙古地区、新疆阿勒泰地区、蒙古国、俄罗斯地区以及斯图瓦共和国等多个中亚民族与地区,因此将其统称为“双声音乐区”。笔者从此“双声音乐区”当中选择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潮尔音乐为研究对象,即针对“内蒙古东南部科尔沁地区的弓弦乐器‘潮尔’”和“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地区的双声部合唱‘潮林道’”二者展开仔细的研究和详细的论述。

文章内部结构统一,以“潮尔”音声在内蒙古地区的两种存在为研究对象,每一部分都以同样的写作逻辑贯穿,即对声音的感性描写、声音形态分析和声音的历史文化内涵探讨。

在章节安排上,首先导论部分作者就基础“潮尔”到底是什么,剖析其语义以及其所指含义。正文部分以上下篇呈现,上篇以科尔沁地区弓弦乐器潮尔为研究对象,下篇以锡林郭勒潮尔道为研究对象。每篇各包含三章,即第一章围绕“声音感”即作者以及其他人的聆听感受叙事,从而进一步剖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以及第二章这样的声音是如何形成的,有何奥秘。最后一章通过声音中的“古老感”、“历史感”探寻“潮尔”在特定地区产生的特定音声的历史足迹。

二、内容阐释

针对“潮尔”的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民间器乐集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为代表的著作初步完成了对民间音乐品种的挖掘与整理。同时也是对于“潮尔”音乐的初步研究成果。基于此类初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进入到潮尔的声音世界当中,通过聆听体验,甚至亲自拜师学习潮尔琴和潮尔道这两种音乐形式。通过实践使得作者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对于声音形态表面的或概念的剖析,而是更加能够通过其声音的内在结构、发声原理和演奏技巧等方面达到进一步深层次对于研究对象的探究。因为有了在蒙古族文化环境的田野中的这样的一次次的聆听和练习实践、从而与蒙古人形成了所谓的“交互式学习”。潮尔带来的不同的声音感在作者与蒙古人之间不同文化环境中实现交流和碰撞,并不断生出新的意义。

本书以“内蒙古潮尔”的声音世界为核心。作者站在“主位”上从潮尔双声音乐构成的“声音感”为出发点进入到展开调查和研究。

在弓弦潮尔的研究中,通过深入到科尔沁蒙古人的环境当中,根据口述文本以及作者亲身学习和聆听的体验中发现,由潮尔声音产生的“古老感”而引发的人的情感体验:进而追寻潮尔琴是如何呈现出这种“古老感”的,从而对琴的构造、演奏的方法等做了详尽的分析;最后作者深入剖析“古老感”形成的历史源流和条件。明确了这些方面之后,作者最后用现当代经过改造之后的马头琴和与传统蒙古族弓弦乐器在材质、演奏技法上做比较加深了过去声音传递出的“古老感”。

在潮林道的研究中,作者研究的角度从“客位”转换为“主位”,首先对于朝林道独特的发声位置及其方式作出详尽分析,进而进入到潮林道表演的场域当中,通过自己的学习和聆听感受,表达出朝林道的双声部之间的和谐产生巨大的能量场,从而打动聆听者使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是由此产生了“神圣庄严的声音感”。最终由“神圣庄严的声音感”追溯朝林道的社会功能和含义,追溯至上世纪40年代,其作为宫廷宴歌出现在王府当中,与仪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同样仪式上面的有着严格的演唱禁忌与规范,曲目的选择根据场合的不同和歌曲背景和寓教含义的不同也有着严格的选曲范围。

因此,此本书呈现的是一个与蒙古人生活习俗、内心世界、历史渊源密切相关的“潮尔”的声音世界。

三、动机贯穿

本文围绕“潮尔”这种音乐形式展开,那么什么是“潮尔”?首先明白了“潮尔”的意义,才能了解本文研究的动机所在。

为了使陈述的观点更加全面,作者从两个方面相结合来阐释“潮尔”,一是该词语的“对象层”,即对实际音乐事项的指称。二是该词语的“意义层”,即词语本身的含义。为了全面概括“潮尔”一词,作者先追溯“文献与史诗中的‘潮尔’”意义而后延续至当代探寻“当代语境下的‘潮尔’”。通过大量的史料的查阅,作者发现“潮尔”很有可能就是古代“楚儿”所指向的含义,是指吹管类乐器,同样在蒙古史的研究中发现“潮尔”大多指向的也是同样的吹管类乐器。除了其本身的象征和指向性以外,在文献中也暗示出潮尔类乐器在历史上远世俗和近神圣的功能属性。继而探索当代语境下的“潮尔”时,通过对本词不同性质的判定,进而将其做更为细化的分类。在作者实地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首先将其作为名词,即作为音乐事项的“潮尔”存在着概念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蒙古族学者博特乐图所提出的“个指”与“类指”的区别,而本书也完全赞同和引用了这种区别。即如下图所示:

同样,将其作为形容词时即作为一种声音形态,作者从实地研究中发现由于蒙语是表音文字,因此一个词语的词义与其本身读音有着直接的关联。经过一番梳理之后,作者更倾向于将“潮尔”一词认为第五元音,即表示“回声”“共鸣”之意,也是蒙古人对于“多个声音同时发响”的声音状态的描述。

通过对原始资料的查询和严密的实地考察,明确了“潮尔”作为名词的具体分类以及作为声音形态的下的表征意义以后,笔者展开了对两类“潮尔”音乐品种的声音民族志描写。希望在整体“潮尔”声音概念之下探讨不同地方传统中的蒙古族潮尔之声如何以其特殊的声音形态,在蒙古人的情感、历史、文化中回响。

四、风格凸显

通过已有文献和民间留存资料对于内蒙古潮尔的两种形式的声音模式、曲体结构等内容的分析,作者发现其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学者们对于其音乐的研究多站在客体的位置上,偏重于依赖乐谱分析和研究文本,对于旋律体系下调式调性的分析,虽详尽准确,但多偏重于分析长调声部而未能将关注点落在朝林道两个声部当中的重点——潮尔声部上。作者认为“潮尔”音乐是多姿多彩的,而这样得出来的结果比较单一,也忽略了散落在民间的潮尔多样性存在形态。同时也基于以上学者和民间的留存资料,在其提供的一般性特征的简要介绍、历史起源方面等文献与推论以及音乐形态分析的基础上,站在民族音乐学立场深入到田野中去,由声音的感知入手更多的是设身处地地进入到音乐环境当中,去进一步深入发掘其意义。

本文最大的特征就是笔者深入到特定的音乐建构的世界当中,因为任何理论建构都是以扎实的“田野工作”为基础,民族音乐学者获取到的第一手详实可靠的田野资料,为系统化、体系化的理论研究提供极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因此,为全方位地对内蒙古地区“潮尔”做系统梳理和研究,作者历时两年,亲身进入内蒙古牧区的田野当中,对处于内蒙古的潮尔音乐的两种形式进行了多维的全息性考察研究,因此该著也是她辛勤劳动的系统总结。我认为,徐欣老师这种脚踏实地的学者风范,应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五、结语

正如作者提到的,在做田野调查期间,导师对她数次说过“潮尔不仅仅是你的分析对象,也是你的感受对象”。有了这样的指引,作者转换思维由以往学者惯用的完全以“客位”的身份进行研究的角度改为进入到蒙古人的生活场域当中,基于这样的“缘身性”体验,对内蒙古地区“潮尔”的声音民族志研究才更进一步将模糊的概念落实于进一步的声音民族志研究当中。

猜你喜欢

内蒙古地区民族志音乐
内蒙古地区甜菜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溯源灵性与超越的神话诗学:厄休拉·勒古恩的民族志科幻书写
走向理解的音乐民族志
视觉人类学视域下的民族志摄影、保存和传播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钢琴、古筝比赛内蒙古地区选拔赛获奖名单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内蒙古地区选拔赛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内蒙古地区选拔赛获奖名单
从“批判话语分析(CDA)”到“传播民族志”(EoC)——话语、传播实践与“钟情妄想症”的分析示例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