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忘初心的尹何春

2021-11-09李维丽

大理文化 2021年7期
关键词:宝丰茶厂永华

●李维丽

时间回到2018年8月19日,我们再次走进大栗树村,循着一位老人的足迹,了解他的故事。一个个苦难岁月里坚定执着的奋斗故事,加深了我对尹老的认识。尹何春,这个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尹老”的人真不简单,以前我看了很多关于他的情况介绍,都没有如此深刻感动我,可是当我走进大栗树村,走进他的家(悟牡丹),顿感再多的材料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它们描述不出尹老一生奋斗的历程。

立秋过后,大栗树的大山里已有丝丝凉意,满山茶树青翠,可惜老人却再也看不到这片青山绿水了。

尹老家围墙外有片葡萄,藤上挂满葡萄。围墙被拆了一部分,家里正在建盖新房,房子还没装修,散发着水泥钢筋的气味,新房的两旁相连着一间平顶房、一间土木结构的老房子。老房子特别温暖,我想尹老平日里应该就住在这间老房子里。他出殡的日子,灵柩也是放在这老房子,这间房子装满爱、眼泪。尹老已经离开大家好几天了,他的家却依旧有很多人来,有尹老的亲戚、朋友、乡里乡邻,大家都舍不得这位老人。

在院子里,我遇见尹老小时候的同学杨光明老师。杨老师是云龙一中的退休老师,和尹老同岁、同村,从小一起长大。杨老师回忆,尹何春小时候家里十分困难,他们家那时只有一只羊、一头牛、一间垛木房,其他什么生产工具都没有,家里条件特别艰苦,基本上是早饭吃了就没有晚饭。尹何春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

尹老父亲去世得早,因家庭成分不好,母亲每年还要出义务工,家里虽然艰难,但是尹老从来没有放弃读书求学的念头。当时大栗树小学只开设一至四年级,五、六年级要到宝丰完小读。尹老和杨光明老师就在大栗树小学读完一至四年级后,又一起到宝丰完小读书。面临那么多的困难,尹老是如何完成小学学业的呢?杨老师回忆说:“尹何春父亲有个四弟在宝丰做上门女婿,所以尹何春读小学是寄宿在亲戚家的,当时我也和尹何春在他亲戚家住过一学期。”

小学毕业,尹老和杨光明老师都考起了云龙一中。杨老师说:“当时我们家被划为下中农,家庭条件要比尹何春家好一点儿,上初中时尹何春连床上用品都没有,我们俩就同睡一张床,同用一块毡子、一张草席、一床被子,一起睡了两年,后来我毕业了,这套行李也就留给了尹何春。”

尹老本是和杨老师一起读书的,杨老师却为何提前初中毕业?杨老师告诉我,本来两个应该是一年毕业的,可中间发生了一件事,当时尹何春饥饿难忍,好像是摘了人家路边的一个瓜,这本来是一件小事,因尹何春的成分特殊,他就被安排到教好队去劳动,所以尹何春就在我后面一年毕业。后来我毕业去当兵,我们两个就分开了。

杨老师还告诉我,尹何春从小特别聪明,读书很认真,家里困难却有着很强的求知欲。那时,村里读书的大概有15个人,最后就剩下尹何春和杨老师两人。每学期开学就四处借钱筹学费、生活费,尹何春就这样坚持下来,直到初中毕业。那时初中毕业在村里算是很厉害的了。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听着杨老师的讲述,我在想尹老一生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回报,回报乡人,回报社会,回报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他一生都践行别人帮助我,我要帮助别人,我富了要带所有人致富的信念。

1962年,初中毕业的尹何春到村上在生产队劳动,因头脑活络,又肯帮人,村里大伙都喜欢他。当时村中没有会做木活的,尹何春看到许多人家家具烂了无法添置,农具坏了无法生产,他就下决心学做木匠活,后来成了个小木匠。生产队看到他有了这么一门技术,为人又正派踏实,就指派他组织成立一个副业队专门到外面找些活路做,为村里增加一点儿收入。据说,当年尹老的副业队人数多时有30多个,木工、石工、泥水工都有,修桥补路盖房子什么活都干。

大栗树村沘江西面大山中有个叫笨江的边远小寨,住着六七家贫困的农户,这里离大栗树村很远,孩子们读书得渡过沘江,为此,教育部门在这里办了个民办教学点,但是没有人愿意去笨江教书。1974年春天,大队干部把尹何春叫来,问他愿不愿去那当老师?尹何春答应了,这一去就去了4年。

1978年,大栗树村办起一个综合加工厂,从事桐油、香叶、天竺葵加工和砖瓦生产等。大队干部们又想到了尹何春,把他调到综合厂当会计,过了一年,又负责起全厂的管理工作。据村里人介绍,尹何春从小就热爱学习,思想超前,敢想敢干,通过看书学习、收听广播,随时与外面的世界保持“接触”,希望能从这些信息中寻找到发展的出路。他一当起厂长,就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大胆进行改革,还办起了木器加工厂。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之后,就把这个厂原有的3万多元欠账就还清了,另外还有盈余。尹何春又带领大家添置了机器设备,引进了新的技术,厂里生产的木器产品打入了昆明、下关、保山等地的市场。

兼任综合厂厂长的尹老意识到村子靠砍树提供给综合厂木料,让群众脱贫致富这条路不是长久之计,有一天树被砍完了怎么办?尹老生前的好朋友、好同事阿永华回忆里有这样一个片段:记得当时我们住的房子,墙是木板隔的,每天晚上,尹何春就会和我讨论村子要发展什么才能真正让群众有收入,能致富。尹何春就想到过去做木活,在综合厂工作这些年跑过的地方是怎样发展的。思考家乡的大山头栽什么,才能让群众真的富裕,不能总想着砍树。每天晚上,我们俩都会讨论这个问题,这样的讨论大概持续了10多个晚上。有一晚尹何春说,栽茶怎么样?可我们的山头是否适合栽茶,真要栽,我们没钱、没技术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摆在我们前面。可是尹何春是个说干就干的人,他说,我们先去考察,我也同意他的想法。就这样,尹何春我们就去凤庆等地考察,那里的山和我们这里的山一样大。可以种茶,尹何春得到这样的结论。回到村上,我们就分头找县上、乡上贷款,当时贷款一直没有批下来,尹何春就说:“我们的茶要种好,发展好,你们不贷款给我们,以后我们的税就不上给你们,谁家贷款给我们,我们就上给谁家税。”就这样带着“威胁”的样子,我们终于成功地贷到款,记得当时县上贷款给我们8万元,乡上贷给我们1.5万元,后来就约上杨继成、阿学清两个,尹何春就这样开始了最初的创业,在海拔2300米至2500米的大山头开始试种茶树。

在这样高的海拔地区种植茶树是一种严峻的挑战。据一些茶厂的老员工回忆,刚开始的时候,尹何春带领村里40多户人家开荒,种了100多亩茶,然而,事与愿违,过了一个冬天,茶树耐不住严寒,都死了。一些人看着自己的心血付之东流,打起了退堂鼓,只有十几户坚持了下来。为了攻克技术难关,后来,尹何春从茶叶站请来一位专家进行指导,他自己也不断地查阅书籍、资料,外出考察学习,绞尽脑汁地想办法。看到工人们劳动非常辛苦,但生活条件很差,很难吃上肉,尹何春就把家里的年猪杀了,给工人改善伙食。历经无数艰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突破了“茶树生长极限”的海拔,他们试种的茶树获得了成功。

几朵白云装饰了天空,而天空下面,一株株茶树茁壮成长,抽出嫩绿的新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茶树试种成功,尹何春很激动,他看到了大栗树群众脱贫致富的曙光了。于是,他果断扩大种植规模,建起了大栗树茶厂,开始生产“大栗树”牌绿茶。1999年,大栗树茶厂改制为私营企业,尹何春任大栗树茶厂厂长。由于自己从小就在贫困家庭中长大,他始终没有忘记当初试种茶树的初衷是为了带领全村群众共同致富。尹何春经常说:“虽然大栗树茶厂是私有企业,但茶厂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发展致富。”尹何春怀着一名党员的初心,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心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因此,他在努力经营好茶厂的同时,开始发动茶厂周边群众种茶树,免费给群众提供茶苗和技术指导,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资金方面的困难,并和他们签订茶叶收购合同,大栗树茶叶产业在尹何春的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大栗树茶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走出了宝丰乡,走出了云龙县,走出了大理州,走出了云南省。大栗树茶厂现已发展成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大栗树茶叶品牌成为云南省著名商标。2017年大栗树茶产量达110万斤,产值6800万元,实现销售6500多万元。如今,在大栗树村菖蒲塘片区仅茶叶一项年收入达10万元的农户有6户,家庭建筑超过30万元的也有9户,人均纯收入已超过1万元。

在村子里我见到了杨利英阿奶,她和尹老同岁,今年也75岁,满头白发,弯曲着背在打扫院子里的卫生。

进了院子,杨奶奶家儿子杨永升正忙着喂猪,知道我们的来意后,杨奶奶搬个小凳子坐下来和我们聊起了尹老。“小时候我家十分困难,尹何春家也和我们一样困难,印象里我们一起放牛放羊,他话很少,吵架什么的也吵不赢人家,但读书的时候他就脑子特别好使,我小学毕业就没有读书,尹何春是初中毕业的。初中毕业后尹何春四处做事,家里就他媳妇照顾母亲和孩子。”

喂好猪的杨永升也过来和我聊起尹老。眼前这个憨厚老实的汉子,提起尹老,脸上露出难过的神情,他说:“尹老对村子、村里人的帮助,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要没有他,村里不会早早地通电通路,他为村子付出了很多。”

从悟牡丹下来,我特意去了嘎窝村,找一个叫阿永华的老人。因为村里人告诉我阿永华是尹老生前的好朋友、好同事,两人还是小学同学。

带着很多问题,我走进阿永华老人的家。这位已有74岁的老人瘦小但看起特别精神。据阿永华回忆:当时我们俩在班上的成绩特别好,从小尹何春就表现出过人的组织才能和天赋,记得我们一起在宝丰完小读书时,那时全村有60多个人在宝丰完小读书,当时学校是大锅伙食,尹何春和我到学校读书后觉得学校的饭做得不好,尹何春就和我商量找个人来给我们做饭。有了这个想法,我们就行动,这个事学校当然是不同意的,可尹何春当时就找到村里的大队,大队同意我们的想法,就这样我们找来村里的郭仕会,给我们村子在宝丰完小读书的学生做饭。尹何春和我就负责买菜当起炊事长,后来我们毕业了,食堂也就没办下去。那时我们的家庭条件都十分困难,都是穿包谷皮草鞋,读书都是走路。还有一件事,记忆特别深,当时我们寄宿生,没有像样的行李,学校背后有棵很大的黄连树,尹何春我俩就商量去砍黄连树的树枝拿去卖钱,可是黄连树很大,就尹何春我俩肯定是办不了这事的。后来我们就回去村子里找了两个小伙伴,记得当时我们4个人抬着斧子去把学校后山的黄连树砍了去卖,卖了8块钱。得知这件事时班上别的同学都不高兴,觉得我们只约同村的小伙伴。知道我们砍黄连树后,村里的人找到学校,学校老师就把尹何春我俩找去谈话。老师告诉我们不能砍树,这棵树是村里的景观树,你们怎么就想起把树砍了去卖?老师严厉地批评我们。我们也意识到了错误,好在尹何春和我都没有受到更大的惩罚,只是受到老师的批评。阿永华说:“可能当时我们是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老师就帮我们吧。”这是尹老和阿永华的青春记忆,是他们一生珍贵友谊的见证。

阿永华说:“尹何春就是这样一个脑子特别灵,很有主见和想法的人,而且很有组织才能,从小身边的人也都跟着他一起干。那时条件差,基本上是吃不饱饭,尹何春就带领我们去沘江里找螃蟹、捉鱼。”应该这样说,阿永华是尹老最好的小伙伴,尹老有什么事都会找他商量,阿永华就成尹老的“小跟班”,村里还有很多“小跟班”跟在他们两人后面,那是他们快乐的童年。

据阿永华介绍,小学毕业,尹何春考到云龙一中读初中,而他考去漕涧,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就没有去读初中,两人就分开了。

尹老和阿永华再次相遇在一起工作,是多年以后的事了。尹老从笨江教书回来后,到村上的综合加工厂工作,阿永华在1976年进村上工作。1984年,云龙县进行区乡体制改革。大栗树村撤销“大队”改称“乡”,尹老被推选为大栗树乡乡长,同时兼任综合厂厂长。“‘为官一任,就要为百姓办事’,这就是尹何春的初心。当时尹何春任乡长,我任支部书记,干的第一件是就是搞通电工程。”阿永华说。在与大栗树村一山之隔的永平县在沘江下游建起的沘江电站,电量充足,供电条件良好。尹何春跟电站达成协议,要求将电路架通到村里。电厂初创,资金一时接济不上,尹何春二话不说把综合厂的流动资金借出给电厂周转。由于电站就建在大栗树村地界,双方互帮互让,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就这样,尽管尹何春没向县里要过一分钱,还是把电接通了,第一年大栗树村就实现了30%的农户通电,第二年通电率达到50%,到后来就实现普及了。

尹何春常说:“我最敬佩的人就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当时大栗树村只有小学,考上初中的学生得自带行李、口粮,走50多里路到宝丰中学读书。尹何春几年来上下奔波,筹经费、找老师,到了1987年就使大栗树小学有了一个附属初中,全村孩子从此都有了就近读中学的机会。

阿永华从1976年到1991年都在村上工作,和尹老是最亲密的朋友和同事,他们之间有兄弟情、朋友情、同事情。阿永华告诉我:“这么多年,他每次遇到困难或问题,都会找我商量,在茶厂特别困难的时候,我劝他回茶厂,他后来也真的回去茶厂干了差不多14年。后来茶厂发展步入正轨,他又选择回来村上,为村上做事,我一直都支持他。”

“一人富不算富。”虽然“大栗树”茶品牌打响了,效益好了,尹老的日子“好过了”,可在他心里,始终牵挂着群众,觉得作为一名党员,他当初试种茶树的初衷没有完全实现。因为茶厂只能带动高层冷凉带的茶农脱贫致富,而低热河谷地区的群众仍然在寻找着致富的门路。想到这个问题,尹老心里十分纠结了,经过前思后想,终于不顾家人反对,不听亲戚朋友劝阻,2003年毅然将一手创办的大栗树茶厂交给子女打理,决定参与村“两委”班子竞选。由于他在任大栗树小乡乡长时一心为民、办事公道,在群众中威信很高,深得群众信任,最终他以99%的高票当选为大栗树村村主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尹何春一上任,就和其他村“两委”班子成员一道,团结协作,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带领群众修路、架桥、引水,如果遇到上级资金未拨付到位时,为了不影响项目推进,不辜负群众的期盼,他就先垫付资金。在他这种为民情怀和敢于担当精神的推动下,大栗树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的关键。别看尹老年纪大了,可思路非常清晰,发展理念一点儿也不落伍。他因地制宜,根据大栗树村立体气候明显的特征,提出并付诸实践将低热河谷地带划为热带水果种植区,中层暖温带划为核桃、烤烟种植区,高层冷凉带划为茶叶种植区,中间掺杂畜牧业的发展思路,努力为群众增收致富找到了好路子。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为了确保大栗树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已经75岁高龄的尹何春明白,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遇到身体不适,他也没时间去好好检查治疗一下。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入户走访、宣讲政策……他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以广大群众的满意度来衡量自己的工作成效,赢得了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带领着大栗树村民向着幸福美好的明天迈进。

说到很多人对尹老的评价,那就是“小气”。阿永华是这样说的:“在我心里那不是‘小气’,那是勤劳节俭的风尚,我觉得那是心疼钱呀!这么多年尹何春在电、水、交通、教育、卫生做了大量工作,村上没有这样一个同志是‘老火’的,我想以后的10多年都很难再出现这样的一个人才。”

“村官很小,老百姓的事情却很大。”这是尹老对村官的认识,也是对老百姓的情感。通过多年的打拼,尹老的“家底很厚”,是当地的“有钱人”,但他平时生活都是省吃俭用,很“抠门”。而且把这种“小气”的作风带到了村委会。自2003年上任大栗树村村主任后,他就组织开办了大栗树村食堂,并规定每顿只能“三菜一汤”,而且荤菜只能有一个,吃不完的饭菜不能随便倒掉,要在下一顿热了再吃,决不搞大吃大喝。但是,对公益事业、对群众他却特别慷慨大方,从2003年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开始,他先后发动群众投资投劳3万元,争取上级各部门支持4万元,自己捐资2万元,垫付9万余元,修建“济民桥”,不仅缩短了河东和河西片区群众出行路程,而且保障了他们的出行安全;个人出全资协调修通了通向大栗树九年制学校的道路;2012年,个人出资100万元,将原设计3.5米的茶厂进厂公路拓宽为4米;无偿维护滇缅公路进厂途经3个村组15公里的乡村公路。他还多次自己掏钱组织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到宾川县、腾冲市、怒江坝、功果桥镇等地参观学习热带水果种植、小米辣种植、羊养殖;给农危改中没钱开工的4户群众先垫付了资金,还垫付过10万元薛家庄饮水工程款……每样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花在这些地方的钱他从不心疼。10多年来,他给大栗树村的教育、公益事业投入了30多万元资金,还资助着好多个家庭困难的大、中专学生;他还坚持将大栗树茶厂收入中一部分资金拿出来,用于回报社会,捐助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等,先后为宝丰完小等多所学校捐资40多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和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2011年,宝丰古镇恢复修建孔庙,尹何春觉得这件事可以促进山区学生的求学精神,就毫不犹豫地捐资60万元。

在阿永华的心里,尹何春是个人品很好,有远见的人。他说:“尹何春日子好过了从来没有忘记我,后来他提出很多条件,茶厂刚建起来的时候,他就邀请我不要在村上,和他一起干,去厂里给我安排职务。茶厂改制后,他也来问我要不要承包一部分茶地,我都谢绝了他。”

现在阿永华家大儿子在黑羊箐这里发展茶叶,阿永华从村上回来后去茶地帮儿子守茶。阿永华平日里时常和儿子说:“要早知道你要种茶,那当时我就和尹何春一起干,还要害我一个人去守茶地这么多年。”当然,这是开玩笑。阿永华说:“我从来没有后悔当初自己的选择,老尹没忘记我,我这么多年也从来没有和老尹提过要求,我们是最好的朋友。”

“就在前面几天,我在地里犁地,尹何春见到我就停下车子,和我聊了几句。我知道他很老还在任职,很心疼他,私下他也和我交流这届任职满后,就不任了,可我说给他再任一届又辞职,这是我的私心吧,作为朋友我应该支持他的想法,可作为一名群众,我想要他再任一届,村里需要他,群众需要他。”

“知道他走了,到家里看他的时候,我眼泪都忍不住了!”我眼前这个朴实的老人,眼眶里已充满泪水。这么多年,在阿永华老人心里,尹何春一直是年轻时候的样子,一直是小时候带领他一起做炊事长、一起砍树挣钱、一起到河里找螃蟹摸鱼的样子,就是带领大家艰辛创业、一心为民、引领村子脱贫致富的样子,有思想有胆识有抱负的尹何春。他怎么会老?他不会老!

在离开阿永华大爷家的时候,他的小儿子说的一句话让我特别感动,他说:“村里提名我为村委会主任人选,可我的心里只想选尹老。”只想选尹老,那就是尹老在他心里的样子——永远不忘初心的尹何春。

补记:尹何春同志1943年生于宝丰乡大栗树村。1962年,担任大栗树生产队副队长;1974年至1978年,任民办教师;1978年任大栗树大队综合厂会计;1984年,大栗树“大队”改“乡”后,被推选为乡长,同时兼任综合厂厂长;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创建大栗树茶厂并兼任厂长;1989年至2008年任云龙县宝丰乡大栗树茶厂厂长;2008年至2013年任云龙县宝丰乡大栗树茶厂董事长;2003年后,连续5届都以高票当选宝丰乡大栗树村村委会主任,期间2007年至2013年,还任大栗树村党总支部书记,是大栗树村群众脱贫致富的“引路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长期劳累,积劳成疾,2018年8月11日,他从工作岗位上回家后不幸与世长辞,匆匆走完了他辛勤而又充实的一生,享年75岁。

编辑手记:

百年奋斗路,启航新征程。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本期选发的四篇文章,或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大理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或讲述各条战线上先进党员代表人物的感人故事;或讴歌各族儿女团结奋发、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文章紧扣主题,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深刻记录共产党人始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深刻记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理州在各项事业发展中取得的辉煌成就,生动展现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为追求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杨木华的《一个村庄的红色蜕变》一文中的“金脉”(漾江)是中共滇西工委、滇西北地委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漾濞县境内中共罗潓区特委批准入党的第一位中共党员阿维华先生毕生奋斗的地方。作者的讲述从阿维华回乡开办民众识字班、传播革命思想开始,到金脉地区党指挥下的第一次战斗,到漾濞全县和平解放。在每一次的回顾和讲述中,作者都把自己与漾江的因缘揉进其中,他不仅仅是讲述在这片红色大地上发生的历史,更重要的,他和这片土地在彼此见证着成长和变迁,践行着每一个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大理州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七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全村共有125户、525人,居住有汉、白、藏、傣、纳西、傈僳、彝7个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村。北雁的《郑家庄走笔》以细腻、真实的笔触向我们讲述郑家庄村民互帮互助、共建美好家园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和谐友善、包容团结的郑家庄,“吃一桌子饭,不说两家话”,形成了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生动局面。“60多年来,这个包容接纳的多民族村庄,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民族团结和谐进步融汇到了全体村民共同的血液里,真正成为了云岭大地上一面光辉的旗帜!”《普发兴的初心》和《不忘初心的尹何春》两篇都讲述了平凡的共产党员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感人故事。他们把自己的精力和汗水全部奉献给脚下的这片热土,以无私奉献精神心系群众、一心为民、服务群众直至生命的尽头,在平凡的岗位上用生命、用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和不懈追求。时时刻刻把群众捧在手里、装在心上,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树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

猜你喜欢

宝丰茶厂永华
宝丰酒的1989
How To Get Along With Your Friends Better
从州府到乡村 这里走出过云南大学的首任校长辉煌之后的寂寥 云龙宝丰村
Club Recruitment
一群土专家的“集结”——宝丰村的“技术员”也能治好农业“杂症”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云南中茶大事记
熟茶简史
福海茶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