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走长征路——百年青春云鹤红

2021-11-09王宏志

大理文化 2021年7期
关键词:红军

●王宏志

弹指一挥间,80多年过去了。红军长征的硝烟已经消退在20世纪30年代苍茫的时空中,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瞻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鹤庆纪念碑,令人热血沸腾,仿佛穿越到了那遥远的年代。

现今,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鹤庆纪念碑前,一支支头戴红军帽,身穿红军服的队伍,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唱红歌、听红色故事、留红色记忆……一幕幕动人场面在这里再现。“重走长征路,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活动启动以来,在鹤庆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从中央博士服务团到云南省各厅(局)、省内各州(市)和大理州级各部门,已有上万名党员、干部先后前来参加体验活动。

在喜庆建党百年之际,再次触动了人们心灵深处的红色记忆,追寻红军长征过鹤庆的光辉足迹。“重走长征路,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从而引发了对鹤庆的热忱探寻。那就让我们跟随红二、六军团的足迹开始红色之旅吧!

走近细看,纪念碑浮雕墙上有这样豪迈的诗句:“九顶山高,金沙水碧。红军长征,箪壶不绝。白族情深,鹤庆长忆。”这是上世纪80年代,萧克将军旧地重游,感慨万千,欣然命笔,为鹤庆题写的墨宝。

1936年3月初,由贺龙、萧克同志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由贵州入云南,以势如破竹之势向滇西挺进,4月20日攻克宾川,21日由宾川鸡平关进入鹤庆,23日攻占鹤庆县城。红军长征经过鹤庆的黄坪、西邑、松桂、金墩、云鹤、草海、辛屯等6镇1乡,172个自然村,历时6昼夜,行程110公里。红二、六军团进入鹤庆,鹤庆各族人民欢欣鼓舞,给红军送水、洗衣、做饭,同时给红军送去许多大米、腊肉、火腿等食品,其中还有不少当地特色猪肝鲊。

黄坪

黄坪镇是红军长征过鹤庆的第一站。当年红二、六军团进入鹤庆后,经过的红色线路为黄坪镇的石洞、财丰、围子田,到新泉后,分两路向西挺进。当年在姜寅曾开过一次军事会议,开展“行军不掉队、不落伍”比赛的动员。现今,为了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黄坪镇大力培植高效特色林果产业,真正把林果变成了“金果银果”。在黄坪,几乎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在孕育、在成熟,几乎一年四季漫山遍野都被林果掩映着。看!四周都是琵琶山、柑橘田、芒果林、石榴园……数不胜数。为了提高“金果银果”的“身价”,政府专项投入林果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100万元,对农户全员培训种植技术,为种植业注入了科技养分。引进万众苑、兄弟果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培育6个现代农业庄园、41个农业专业合作社,让林果业结出了硕果累累的大产业。

我第一次去黄坪的时候,正值果树开花时,满山都是一望无垠的花海,俏丽妖娆,万紫千红;第二次去的时候当时正值秋高气爽,远处的果子如繁星点点,仿佛闻到满山都是甜甜的果香,犹如仙境。这里似乎成了水果的世界。钻进林果山,成熟了的水果一个个像娃娃似的,或红着脸,或掩着面,或敞着肚。扒开树叶,一个个俏皮地笑,乡亲们也跟着在笑。我来到新坪万众苑,就看见一坡坡、一片片,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柑橘园。走近一看,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橘子,有的躲在叶子后面,有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犹如一盏盏小灯笼,又像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在欢迎你,真讨人喜爱!闻一闻,香气扑鼻,让人感受到一种沁人心脾的舒适。摘下一个,一点一点掰开,那汁水会喷到手上,让我猝不及防。掰下一半放进嘴里,瞬间汁水会装满嘴,酸甜的味道,解渴的汁水,让我抛开一切烦恼,心情愉快,叫人吃了还想吃。

花果山上获柑甜 王金灿/摄

来到这里不用拘束,可以尽情观赏、随意品尝。如果觉得爽口想让远方的亲人和朋友分享,就告诉老板。可以自己拿一把剪刀和提篮,在树枝上精挑细选,多少随意,过秤后为你打包,绝对优惠!到了均华的兄弟果园,也同样让人一饱眼神,享受口福和优惠,热情、周到的服务。看!各种轿车,还有面包车、农用车、货车相拥而来,一兜兜、一袋袋、一箱箱装上车,满载而去。留下钞票,果农洋溢着欢笑。

西邑

走过花果山,又是充满“花海诗情”的家园,当年红军从新泉兵分两路向西挺进抵达芹河村的舍茶寺后,从这里进入红色之旅的下一站——西邑镇。在东北面的群山之中,巫山下的炭窑村,有一座修葺一新的红军墓,上面的红五星熠熠生辉,寄托着乡亲们对遇难小红军的无限哀思。乡亲们在激活“花海诗情”的乡愁。

看,一株株百年梨树,在虬曲的梨树枝条上,洁白的梨花静静地开放着。如果有意扎进西邑奇峰的花海,那么定会为西邑之行而高歌;纵然是不小心掉进奇峰花海,也定会为不期邂逅而庆幸,因为奇峰花海实在是惊艳。也会被这漫山的万亩梨花唤醒,猛一睁眼,定会心旷神怡,醉于其中。眼前那成片的梨花映入眼帘,雪白一片,好似一场大雪,染白了枝头。花儿一朵朵、一丛丛、一簇簇、一片片,数不胜数,目不暇接,像一个个情窦初开的小姑娘。真有“占断天下白,压尽人间花”的气势。树下游人如织,人们纷纷前来赏花、拍照、写生,可热闹了。走进村子,掩映在梨花源中的白族民居零散地分布着,袅袅炊烟在青瓦白墙的屋顶慢慢升腾。走到梨花源深处,这里的游人更多,用“比肩接踵”来形容丝毫不算夸张。登高远眺,村里村外,山上山下,漫山遍野的梨花,把大地装扮得像一座座连绵起伏的雪山,密密麻麻的梨花融成了一片白茫茫的花海。

我看到的雪白世界便是奇峰人的家园。当年红二、六军团的红军将士从水井经过时,也曾遥望过花海,却无暇顾及这无边的花海。从季节来推测,当时正是奇峰梨花盛开的美好时节。

在现今开发“梨花节”以前,奇峰很穷。特别是在80多年前红军长征过鹤庆的征途中。虽然也有缤纷的梨花,但是当地群众却只能守着“美丽的花海”过穷日子。如今通过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艰难洗礼,奇峰被激活了,是党和政府用创新思维把它激活,用经济学思维把它激活,用党和政府这只有形的大手和乡亲们布满粗壮老茧的手合力把它激活了。

亲自感受过才知道去奇峰看看梨花是一趟诗意浪漫的旅程。居高临下,花浪连着花浪在风中摇滚;置入景中,多样化的高原特色农作物翠绿茵茵,既作为这花海的底色,又与这梨花竞舞。白族姑娘和小伙们劳作之余放歌花海,或群舞山梁。这里的山民在田间劳作,间或坐在梨树下纳鞋绣花。到了举行梨花节的时候,他们又筹办买卖,忙进忙出。游客通常是春天才扎堆而来,他们踏着春风而来,带着大沓钞票,赏花游玩之余,置办山货,消费美丽风情。

从2016年起,每年3月的奇峰梨花文化旅游节,奇峰村接待国内外游客6万余人,旅游经济总收入2000万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6万余元,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

诚然,这里乡野已与市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春天或其他季节,来奇峰都一样有感觉,因为它已经有了诗情画意般的人间烟火味。

松桂

走出花海,循着红军长征的足迹来到松桂镇,到南庄太平村的“红军烈士墓”祭奠为革命牺牲的英烈。我仿佛看到,在红军战士的鲜血洒下的这片故土上,乡亲们在盛开“草变黄金”的笑靥。

松桂镇通过发展以烟叶生产为主,蚕桑、林果、畜牧配套的“烟桑林畜”四大支柱产业,增强了群众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全镇9个种烟村,至今烟叶种植面积超过万亩,占据了鹤庆县烤烟种植的大半壁江山,平均每年总收入达5400万元。产业形成了奶牛、黑山羊、能繁母猪养殖,蚕桑、百合、雨水蔬菜、玫瑰花、萝卜种植等种养配套的发展格局。稳定的收益,使全镇3万多群众过上了“两不愁,三保障”,有钱花的幸福生活。

我来到松桂镇勤劳村,远远望去田野里金黄一片,青瓦白墙的村庄掩映在这喜人的黄金叶之中,有许多忙碌的身影在黄金叶中穿梭往来。村口立了一块巨石,镌刻着“勤劳村”,仿佛在向人们昭示勤劳致富的道理。这里的王营是当年红军的宿营地,老王从小就听上了年纪的老人讲过红军的故事。我去的时候时值中秋,老王一家一大早就到烤烟地里采收成熟的烟叶,采收回来的烟叶堆在堂屋里,像一座小山头。一家人正在按照欠熟烟、尚熟烟、成熟烟、过熟烟、假熟烟、病残烟,以及烟叶大小进行分类。接着,三个一群两个一组,你递我编,把一束束烟叶编扣在专用的竹竿上。半天功夫,编好的烟叶把整个堂屋、场坝堆成山。眼看就要换回大把的钞票,老王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烤烟就是草,不过别小看政府扶持我们种的这草叶子,可以改变一家命运哩!”说完乐呵呵地大笑着。

美丽松川 林 海/摄

金翅鹤村

红二、六军团在鹤庆没有来得及扩充,但是仍有27名青年参加了红军。这其中就有已离休的田麟勋同志,他是金墩乡康福北种村人,我的红色之旅到了他的故乡。

红二、六军团中的一路就沿着滇藏茶马古道翻越象眠山进入了鹤庆坝子,金墩乡金翅鹤村是红二、六军团的会师之地,是红军长征过鹤庆的重要一站,因此金翅鹤村将红色旅游和党员教育培训作为重要资源。

金翅鹤村位于鹤庆坝子东南隅,南依象眠,北临银河,清幽的漾弓江从村东蜿蜒流过,山环水绕,环境优美,古朴宁静的村庄映入眼帘,不禁让人为之惊叹!金翅鹤至今仍保留着明清风格的白族民居古建筑群,可追溯到160多年的历史。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走转角楼”,这些建筑构造独特,有“状元头”“马头墙”“麻雀台”“束腰”,青瓦、白墙、封火砖、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相互对衬,结构严谨,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晚清名商鹤庆商帮创始人李恒春故居是最有代表性的白族民居古建筑群之一,分主院和附院,主院是“四合五天井”的四合院,主房为七开间,称之为:“七凤楼”东西房对称;附院是“三坊一照壁”,为家里的拥人居住,照壁后面是马厩。我还见到身穿独具特色的甸南白族服饰的妇女,更显古朴典雅、雍容华贵可见金翅鹤白族文化底蕴深厚。

2014年9月被国家民委、财政部列为“金翅鹤白族特色保护村寨”。走进金翅鹤会发现民俗文化浓郁,党建引领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地位在这里凸显,党员群众都津津乐道于“党建+”模式,即“党建+环保”,打造宜居村庄;“党建+文化”,打造故事村庄;“党建+脱贫”,打造幸福村庄;“党建+产业”,打造红色村庄。金翅鹤这颗“遗落的珍珠”逐渐抖落岁月的尘埃,迸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历史文化之光重新绽放。

云鹤镇

过金墩乡后,红军进驻鹤庆县城,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红二、六军团将领在云鹤镇双桂亭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北上抗日,在石鼓镇渡江北上的重要军事战略。

受上世纪丽江大地震的波及,鹤庆县城遭受严重破坏,三年后奇迹般地崛起一纵一横,古香古色、荟萃白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民族风味饮食文化和民族旅游产品的“白族风情街”——南大街、鹤阳路。鹤庆标志性的建筑物,修葺一新的“云鹤楼”巍然屹立在两条大街“十字”交叉口中央,新街和古楼交相辉映,成为鹤庆古城一道亮丽的风景和令人流连的旅游景点。

到冬末初春,我最喜欢漫步这里。人行道两旁樱花怒放,染红了古街;炎炎夏日,梧桐为人们撑起一片片绿茵。临街两边的商铺,全都是典型的白族传统民居建筑。巧夺天工的雕梁画栋,栩栩如生的大墨山水字画,把街面上的白族民居建筑点缀得古朴典雅、灿烂辉煌。近年云鹤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龙华御景、鹤阳御龙、金港商业城、兰缘·书苑等房地产项目落地入住,云鹤一品、云鹤绣园等房地产项目相继开发。一幢幢高楼在西片区拔地而起,现代化新城镇建设英姿勃勃,行政办公和居住休闲中心在这里迅速崛起。

黄龙潭公园、樱花湖公园、森林公园等5座公园和水阁凉亭、生态文化长廊等13个游园、广场可供游客娱乐。聚焦“干净、宜居、特色”,“美丽县城”“园林县城”“卫生县城”“文明县城”四城同创,云鹤镇再获省级“文明村镇”和全国“文明村镇”殊荣,成功摘取云南省“美丽县城”桂冠。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和2020—2022年云南省卫生县城。

云鹤镇通过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来突破“瓶颈”,目前全镇实现集体经济年收益逾千万元,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累计向农户分红逾两千万元。就看看这菜园村吧,县委政府引领菜园村以“集体经济+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培训”模式,在村里建成了云鹤综合市场和鹤庆县粮油批发市场,我看每天人都络绎不绝,发动居民在两个集体市场“全名参股”。这种“依托县城经济、政治、人文中心建市场,建好市场服务经济、政治、人文”的发展模式,给菜园村带来了生机,注入了活力,聚集了财源。

从此,菜园村居民的腰板直起来了,因为每年他们都能从参股中分得属于自己的那部分红利。这就是红军曾在这里宿营的菜园村人在建党百年之际的幸福生活。

新华村

当年红军走过的新华村已今非昔比。你看,乡亲们在演绎“千年小锤”的新韵。

新华村又名石寨子,位于鹤庆坝子西北一隅的凤凰山麓,远观青瓦白墙掩映在“南海”“中海”“北海”三大草海环抱的湿地之中,黑龙潭、白龙潭、仕庄龙潭点缀,五龙河穿流缓缓向东。来到这里眼下田畴丰茂、水泛绿波、鱼虾游弋、水鸟嬉戏。可在热闹和喧嚣中邂逅绿水青山的芳姿,饱览民族村和谐的水乡风韵。

青山绿水、如诗如画符合新华村的风貌。但是光有山水的诗情画意还不够阐释新华村的底蕴,因为它还有厚重的古韵:“银都水乡”“小锤敲过一千年”。

新华村的银器锻制技艺可以追溯到唐代南诏,前身为挑着担子走四方的小炉匠,他们发迹于参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藏寺院重建的宝鼎、佛像、法器锻制,后逐渐在国内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区及一些东南亚国家落地生根,最后才壮大为今天闻名遐迩的鹤庆新华民族村,为云南金属王国的丰碑刻上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家家有手艺,户户是工厂”“一村一业、一户一品”。新华村的匠人绝不是浪得虚名!我走进好几家店铺,看到的都是师徒几人,围在简单的木墩为底座的小铁钻上,轻轻挥动着手中的小锤和小凿子,不见任何图案和样品,凭着熟练的技巧、精湛的手艺、创新的灵感,一锤锤地敲打、一凿凿地雕刻,有的还要经过口含喷火的煅烧。锅瓢碗盏、杯筷盘碟、手镯、项链、戒指、藏刀、胸链,直至九龙壶,各种民族器具和首饰等工艺品就新鲜出炉,精美绝伦,令人爱不释手。新华村的匠人们就是这样发家致富的。

如今,在鹤庆乡村旅游开发的带动下,全县以新华、秀邑为龙头的10多个银铜手工艺加工专业村通通都以产业链模块化建成落地,使鹤庆坐实了“银都”的美誉。

耳边“叮叮当当”的声声小锤,在千年时光隧道的撞击中经久不绝,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在一个自信开放的国度,变得愈发清脆和响亮。这声音,敲响了鹤庆的底蕴,敲响了银都水乡的名声,敲响了盆满钵盈的幸福!

新华村,“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云南十大名镇”、国家4A级景区、“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村”、云南省第一个淘宝村!它的美誉实至名归!

辛屯

另一路红军从菜园村出发经草海镇新民、彭屯、母屯,过辛屯镇妙登和大登村、辛屯街、逢密村进入丽江。当时经过的辛屯镇又是另一番景象。

辛屯,地处鹤庆坝子最北端,土沃水美,与丽江一衣带水。近年来,辛屯镇根据地势低,排涝难,土地撂荒严重的现实难题,按照“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绿色发展”的种养理念发展藕鱼立体养殖,化难题为生机,变劣势为优势,既美化了家园,又带来了收益。

妙登村的藕鱼养殖便是例子,称其为鱼藕之乡也当之无愧了。你看,乡亲们在享受“藕鱼共舞”的惬意。

阳春三月,我去时,看见乡亲们在一坵坵藕田里忙活,择藕、排藕、追肥……待藕抽出绿芽,绿叶露出水面,乡亲们开始撒鱼苗、喂料、观测。到了夏天时候又恰逢去考察调研,荷叶成熟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鱼儿也长大了。鱼儿们就像小伙子一样,围在“大姑娘”们周围,拉着“大姑娘”们的裙摆翩翩起舞。

沿着水泥铺就的村道走到村头,茫茫绿海尽收眼底,幽然小道纵横交错于其间。除了藕海,放眼望去四周还有一些桑田,也是绿林成荫。极目远望,山峦也伸来双臂,张开怀抱似要拥抱这多情的绿田,却被岸边一排排高大的柳林挡在一旁,但它那挺拔而清秀的脊梁,与这一望无垠的荷田和绿絮飘然的柳林,还有那岸边的花簇以及不远处的桑田,早已相映成趣。

人在岸边走,鸟在画中戏,蝶在花上立,鱼在水中游,鸭在荷间溜,好不惬意。鲜绿的藕田令人沉醉,清幽的荷景令人神往。在这“荷叶水面撑阳伞”,撑成一片亮丽、壮观、迷人的绿色海洋的妙登,此时要是来首刘三姐的歌,或一首洪湖水浪打浪,那将是何等的景致哟!

没想还在眷恋这绿意盎然的时候,生意人来了,大车小车驰来,把一筐筐鱼儿、一篮篮莲藕装上车,把一沓沓票子留下来……你看,数钱的乡亲们乐呵得,日子甜得和蜜一样。

1984年1月16日,在鹤庆召开的纪念红军长征座谈会上,萧克将军深情地说,鹤庆不愧是文献名邦,鱼米之乡。二、六军团长征以来,鹤庆是红军最受欢迎,人民最热忱、红军给养补充最充分的县份之一。

“红军三万三,路过波罗庄;吃富不吃贫,穷人莫惊慌……”这山歌至今仍在鹤庆民间老一辈中传唱;“慈母泉”“贺龙泉”“薄荷箐”……一个个动人的红军故事反映了军民鱼水深情;当时红军留下的一张张字条和一枚枚银元讲述着人民军队对人民群众的秋毫无犯。

二万五千里长征路,这条飘扬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的红飘带,对云南来说,也曾经短暂地掠过滇西北的崇山峻岭。我国工农红军长征过鹤庆纪念碑和浮雕墙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过鹤庆时“金沙水暖情深,军民鱼水欢歌”的生动景象,讴歌了红军长征过鹤庆的光辉史实。鹤庆已随红色记忆载入史册。

如今,行走在鹤庆上,与乡亲们聊起来,听到最多的就是今非昔比的强烈感叹。来鹤庆走走看看,定会被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撩动心弦。

编辑手记: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了波澜壮阔、雄浑激荡的壮丽华章。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红色旅游作为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旅途中聆听党史,行走中感受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在思政教育、资源保护和经济带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宣传本州的红色旅游文化,本期大理旅游栏目所刊发的三篇文章描写的均为大理州内的三处红色旅游景区。《走进祥云王家庄》参观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纪念馆、在乡村感受惬意的光景,度过充实又快乐的时光。《探访宾川红色旅游名片——新庄》描写的是宾川新庄村,在红军村从吃穿行感受身临其境的红色文化体验。《重走长征路——百年青春云鹤红》则一一梳理红军长征过鹤庆的路线,将长征线路地点的现状和变化跃然纸上。在这几篇文章中,我们还不难发现,旅途中,乡村样貌的焕然一新,这些无疑成为了旅行中的一抹抹亮色。当前红色旅游的发展,积极与乡村振兴、生态旅游等领域凝聚,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开拓更具想象力和影响力的市场空间。我们一同走进作者的文字中感受红色文化,感恩美好生活,继续奋进,开启新征程。

猜你喜欢

红军
爱听红军的传说
半条红军被
袁国平与『红军第一报』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坳
十送红军
红军中的老外
送别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