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血性休克早期加温输液输血的护理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分析

2021-11-08邝丽华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1年9期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凝血功能早期

邝丽华

摘要: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早期加温输液输血的护理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时间段中收治的8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通过随机表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例数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在输液输血过程中不做加温护理,实验组患者在输液输血过程中做加温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以及寒战发生率、死亡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凝血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寒战发生率和死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在其输液输血时予以早期加温护理可以进一步改善其凝血功能,对抢救效果以及抢救成功率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早期;加温输液输血;护理;凝血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09--01

失血性休克属于常见休克类型之一,主要是由于患者在短时间内发生大量输血进而导致急性循环系统功能障碍。通常当失血量大于全身血液总量的百分之二十即可导致发生失血性休克。失血性休克作为临床常见危重症,其治疗的关键措施是尽早发现出血灶,同时马上进行有效止血,并且尽快扩容补液,从而使得组织细胞血流灌注以及器官功能等尽快恢复正常[1]。为进一步探讨早期加温输液输血护理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凝血功能影响,本次研究将对我院在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时间段中收治的8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展开研究,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时间段中收治的8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通过随机表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例数40例。对照组男病患22例,女病患18例;平均年龄为(44.68±3.85)岁;平均休克指数为(1.49±0.29),平均APACHE II评分为(16.18±5.38)分。实验组男病患21例,女病患19例;平均年龄为(44.65±3.86)岁;平均休克指数为(1.47±0.26),平均APACHE II评分为(16.19±5.35)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4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在输液输血过程中,不做保温护理,进开展常规保暖护理,将输注的血制品及液体的温度控制在20℃左右。实验组4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在输液输血过程中,开展早期加温护理,将输注的血制品及液体的温度控制在37℃左右,具体护理方法:①基础护理:在患者到达ICU病房后,马上为其建立两至三组静脉通道,以便其尽快开展扩容治疗,增加组织灌注。除此之外,合理控制ICU病房的温湿度。②病情监测:密切监测患者各项体征指标,例如心率以及血压等,准确统计患者的出入量,若发现其发生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开展呼吸机辅助治疗。③加温输液器的护理及使用:将输血管或输液管缠绕在加温输液器上,以对流动液体进行持续加温,根据患者实际需求合理调控输注的血制品及液体的温度,并且留意显示屏温度,若温度上升至42℃需要马上停止加温。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包括aPTT以及PT,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寒战发生例数以及死亡发生例数。

1.4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检验方法分别为t检验和X2检验,结果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组间凝血功能比较

如表1所示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凝血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组间寒战发生率以及死亡发生率比较

如表2所示,实验组患者的寒战发生率和死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失血性休克作为临床常见休克类型之一,面色苍白、头晕以及乏力等是其常見临床表现,病情严重者还可能导致患者意识不清、器官衰竭、呼吸窘迫甚至死亡。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尽快止血以及及时补充血容量是其治疗关键,但是也有研究指出,在失血性休克患者治疗期间,大量输注冷的液体或者是血制品等容易导致患者发生心脏低温,以及心律不齐等,严重可能导致患者发生心脏骤停[2]。在低温状态下,患者更加容易发生寒战以及躁动等情况,进而导致进一步增加机体耗氧量以及血压黏稠度等,致使凝血功能发生一定絮乱。除此之外,患者若处于低体温状态,会进一步降低皮肤血流供应以及供氧量等,抑制组织对氧的摄取。因此在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扩容补液时,还需要进一步注重其对补充液体以及血制品的加温护理工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凝血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的寒战发生率和死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加温输液输血的护理对其凝血功能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抢救效果,降低寒战以及死亡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在其输液输血时予以早期加温护理可以进一步改善其凝血功能,对抢救效果以及抢救成功率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景连.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式的延续护理对血液肿瘤患者照顾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35(33):2612-2616.

[2]胡细玲.17例妊娠相关性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宫内死胎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7,52(7):812-815.084

猜你喜欢

失血性休克凝血功能早期
甘草人参白芨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失血性休克临床观察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
孕产妇生产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护理
中医药对于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及血小板囊泡分泌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早期应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氯吡格雷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观察
宫外孕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方案及护理要点分析
手术室护士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观察
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