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务Vlog对大学生媒介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2021-11-08姚晓诺谢少睿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19期
关键词:传播效果

姚晓诺 谢少睿

【摘要】本文从受众角度出发,结合场景理论、社会临场感和信号理论,通过焦点小组访谈的形式深入探究政务Vlog对大学生媒介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遍应用,相比于传统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新兴的政务Vlog以其低门槛的信息解读和更完整的场景构建,增强了大学生的接触意愿。但同时,政务Vlog发展至今也出现了内容流于形式和重点模糊等问题。研究发现,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对于政务Vlog普遍持正面态度,他们认为政务Vlog的特殊性让他们更加青睐于通过该形式接触新闻信息,同时有部分受访者提出,政务Vlog应注重内容、以信息传递为主,避免形式大于内容。

【关键词】政务Vlog;场景理论;社会临场感;信号传递理论;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9.050

随着传统新闻媒体与新型媒体不断碰撞,网络媒体时代向全媒体时代过渡,在全媒体的发展下,新闻媒体为了增强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拓宽受众的信息获取渠道,契合新媒体时代下受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同时补充新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近几年不断进行融媒体的创新,探寻新媒体时代下新闻报道的出路,其中政务Vlog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Vlog(video log),即“视频博客”,又被称为“视频日记”。拍摄制作Vlog的人被称为Vlogger,即视频博主。视频博主面对镜头说话,以视频的形式拍摄记录一段故事,通过后期剪辑加工制作,生成有风格、有个性的视频作品,并上传网络与众多网友分享互动。在众多新媒体视频形式中,Vlog是当下应用较广泛、临场感较强的一种。政务Vlog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新闻内容形式,多为记者以视频博主的身份进行拍摄。目前,政务Vlog的主要内容集中于记者出席某重要活动的幕后工作,某事件的现场记录以及职业体验如法医、法官、反诈骗民警等。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国内学者关于Vlog新闻的研究主要是对Vlog新闻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局限进行研究,而在受众研究、传播效果方面研究较少。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人数达9.89亿,其中20-29岁网民占比17.8%,在各年龄群体中排第三位。大学生作为媒介使用格外活跃、新闻认知相对丰富的群体,探究他们对政务Vlog的接触习惯及接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理和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文拟结合场景构建、社会临场感以及信号理论,通过焦点小组访谈的研究设计,探究大学生对政务Vlog的接触习惯、信息获取能力,及影响政务Vlog对大学生传播效果的因素,何种政务Vlog得到大学生的喜爱等问题,对传播效果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进而总结并反思当前政务Vlog发展现状。

1. 理论背景

1.1 大学生对新闻媒体的媒介接触与使用

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具有较高学历和较强媒介使用能力的人群,需要通过获取更多样的信息来减少信息弱势,形成对社会的主观认知和行为决策。使用与满足理论表明,受众对媒介的使用通常是基于特定需求的动机。受社会和心理因素影响的个体的需求期望通过接触和使用媒体得到满足。随着移动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往往根据自身需求和偏好来配置个人化的媒介菜单,呈现出明显的媒介使用偏好。全媒体时代下的信息渠道多元化,大学生面对海量的媒介内容拥有了更大的选择权,其媒介接触与使用呈现高度的个性化特征。在这一背景下,政务Vlog在新闻信息传播领域满足了大学生期望通过更低的获取成本以获得更多社会信息的需求,成为政务信息传播效果显著的表现形式之一。

因此,本研究聚焦于媒介活躍度较高的大学生群体,通过探究他们对政务Vlog的接触与使用习惯,进而分析政务Vlog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1.2 新闻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号解读

信号传递理论(Signalling Theory)源自信息经济学,由美国经济学家Spence在20世纪末提出。他指出信号是一方发给另一方的信息提示,以达到实现期望结果的目的。信号传递理论是包含信号发送者、信号、信号接受者等要素在内的理论框架。由于不同新闻媒介形式的信息承载量不同,当受众所接收的信息量较少时,会引起对信号的解读偏差,造成与传播者目的相出入的传播效果。所以,本文将大学生对信号解读的准确度引入对传播效果的评价体系。

1.3 场景理论与社会临场感

Vlog具有出色的场景构建能力,而“场景”这一概念最早于影视领域诞生,原意是指用一连串的镜头拍摄出的画面,表现的是当时当下的行为逻辑。从更深层次说,“场景”是这些逻辑背后的人物关系所构成的虚拟脉络。美国学者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最早将“场景”一词应用于传播学领域,提出场景的到来依托五种技术力量的支持,即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总称“场景五力”。而在“场景五力”的加持下,受众能从Vlog视频中形成情感与认知的统一,即社会临场感。

社会临场感理论首次被定义为人们在利用媒体进行沟通的过程中,一个人被视为“真实的人”的程度及与他人联系的感知程度。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在媒介研究领域,Shen、Khalifa和季丹提出:在使用网络媒介中受众感知到他人的存在的心理效果,伴随着媒介交互双方在情感与认知上的契合,分为以下三个维度:意识社会临场感、情感社会临场感和认知社会临场感。

猜你喜欢

传播效果
传播学视角下应用型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传播的渠道与效果研究
线索与议程设置:提高党报传播力引导力的切入点
明星微博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传播功能与效果研究
企业微信生态圈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效果分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夏洛特烦恼》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原因
从四个维度提升典型人物报道的传播效果
学者型记者的价值及时代需求
论纪录影像中文化传播的限度